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3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一、教师职业道德(1)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答: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终身学习(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答: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优良品质,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理论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践行师德规范反思:慎独,内省,兼听,自律,改善教师不良习惯,树立良好教师形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方法:1,树立远大的教师教育事业奋斗目标以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目标2,学习师德规范素养理论,学习优秀教师的优良教学品质3,实践中锻炼,塑造良好的个人影响魅力和教师人格4,实践之后的反思,慎独,内省,兼听,自律,改善教师形象(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4)《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二、教育学模块1.教育学及其发展2.教育及其发展答:主要的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重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九年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3,高等教育的形式日益多样化4,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渗透5,学历与非学历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6,有利于促进国际之间的交流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答: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影响其政治舆论,促进民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是:决定其的教育性质,受教育者的权利,教育目的(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答:教育影响社会生产力的表现:知识经验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教育的规模,质量,速度(3)教育与科技文化4.教育与个体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答:顺序性,差异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答:先天的遗传条件,后天的生长环境,教育实践,个人的早期经验5.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答:教育目的指的是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规格和要求教育目的具有激励、导向、评价的功能(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6.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7.教师与学生(1)教师劳动的特点答:长期性,示范性,复杂性,艰巨性,创造性(2)教师的专业素养答:知识技能素养,科学人文素养,人格素养,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素养(3)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答: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专业发展的途径:职前教育(师范教育);入职训练;在职训练,自我教育成长。(4)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答: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一、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学与授受的关系上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教师新课程的开发者与建设者;教学的实施上看:教师是教学行动的研究者;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开发者,是家庭与社会,学校三者教育的协调和沟通者;教师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二、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和欣赏学生教师应该在教学艺术上改进和加强教师是教学行动的研究者和反思(5)学生的特点答:学生的特点体现在: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2,学生是自我教育的和发展的主题3,学生是发展的人(6)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1,学生是处在迅速发展中、可塑性强的完整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7)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答:师生关系的意义体现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校园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8.课程(1)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答: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指的是:具体的某一学科课程类型主要的划分依据:制定者角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任务及功能角度: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按要求和学生兴趣: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制约的因素主要表现在:社会发展,学科建设,学生身心规律(2)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答: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体现在:1,国家角度:公民的素养有了质量的保障2,学校角度:素质教育有了根本的依托3,教学角度:教学目标更加明确3,教材角度:教材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新课程的基本框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答:课程结构:1,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2,阶段任务:小学阶段主要是以综合为主,初中主要是以综合与分科相结合,高中主要是以分科为主3,设置贯穿九年义务教育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要求4,农村教育主要结合本地的经济发展需要特征体现在: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4)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答:指一切对教学和课程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其课程资源主要开发的途径:学生角度: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课程资源开发地方特色: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活动角度: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开发课程资源教学教具:创造性的开发利用教学教具9.教学(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答:教学的意义:1,知识经验的角度:教学是知识经验的再生产手段2,教育目的实现途径:是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3,学校角度:学校教育的根本,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4,学生角度: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教学的任务:(有点类似落实素质教育)1,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学习的方法和学习良好习惯养成2,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答:教学过程的本质体现在:特殊的认知过程有领导的认识,教育的认识,间接的认识,交往的认识。教育的过程规律:(吴彦祖掌握知识,发展能力)1,彦(经验的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祖(主体的主):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的规律4,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规律(3)教学原则及其运用答:七大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直观系统,巩固性,启发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4)教学方法及其运用答:新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愉快教学,兴趣教学,发现教学等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口头的系统:直授法,讲演法,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手头的系统:实验法,演示法,动手实践操作(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答:备课,上课,布置课外作业,课外学业辅导,学业评价与反馈实施要求:备课——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计划上课——新课导入,新知传授,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外学业辅导——学生兴趣小组相互学习促进,教师针对辅导(6)教学组织形式答: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分组教学,道尔顿制,设计教学(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答:新时代下的教学观: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尊重和欣赏学生的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创造性3,重在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习惯养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10.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及其作用答:教育评价的本质属性实际上是:价值判断教育评价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及价值判断,从而为今后正确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有利于完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改善教育质量(2)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答:自评与他评、定性评价和质量评价、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答:教育评价的目的取向:淡化甄别与选拔,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教育评价的手段取向:教育评价多元化与科学化,自评与他评、定性与质量评价、相对与绝对评价相结合11.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1)德育及其意义答:德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健康等素质(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3)德育过程的规律答:主要记住“哲学“这一观点(联系,实践,矛盾,发展)联系观点:知情行意四个要素相统一实践观点: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矛盾观点:利用学生的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发展观点:教师坚持长期性与反复性的德育规律(4)德育原则及其运用答:德育原则:科学与思想相结合,因材施教,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导向性,疏导性原则(5)德育方法及其运用答:德育方法:说服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环境陶冶法,自我教育、道德评价(6)德育的途径答:搬动功课搬(班)——班主任工作动——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劳动功(共)——共青团,少先队,班委会工作指导课——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其他学科教育(7)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答:班主任的工作意义:社会角度: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的沟通者学校角度:学校领导的得力助手班级角度:班级管理的教育者和组织引导者学生角度:学生学习的促进者(8)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答:班主任的内容:1,班级管理:组建和培养班集体2,学生管理:认识和了解学生,展开个别教学,建立学生档案,操行评价3,任课教师管理:做好任课教师的协调和沟通4,活动管理:展开班会教育5,教育力量管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协调12.课外活动(1)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答:课外活动是教学任务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施加学生身心影响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课外学习实践活动)其意义主要体现在:1,国家角度:有利于国家素质教育目的中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现;2,社会角度: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的视野拓展;3,班级角度:有利于促进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促进班级的有效管理;4,学生角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2)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答:课外活动的内容主要有: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主要的形式主要有:1,时间维度:长时,中时,短时活动2,机能角度:接受,创新,训练活动3,人数角度:群众,小组,个别活动4,场地维度:室外,室内,校外活动(3)课外活动的组织(教师的要求)答:活动之前:做好计划工作和物质筹备工作:活动之时:做好学生的安全督导工作以及学生的指导工作;活动之后:做好活动的反思和总结工作(四)心理学模块1.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答:想象力指的是: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的培养:1,激发学生的想象动机,培养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2,做好储备工作:做好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表象的储备3,实践教育:提供学生的进行想象的实践训练机会,教师注意做好反馈工作4,培养思维:发展学生良好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与直觉思维5,灵感:巧妙好处的运用灵感效应(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答:思维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性的反映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创造性思维的成分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2,实践教育:提供学生适当的机会进行思维创造与训练,教师做好反馈工作3,直觉思维的培养与发展4,创造型人格的塑造(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答:0—2岁:感知运动阶段2—7岁:前运算阶段7—11岁:具体预算阶段11—15岁:形式预算阶段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2)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3.个性发展与教育(1)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2)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3)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4)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4.学习心理与教育(1)学习及其分类、学生学习的特点(2)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3)学习动机理论(4)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5)迁移及其种类、迁移与教学(6)知识学习的类型、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直观的类型、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7)技能及其种类、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本文标题:教师招考复习考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99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