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教师资格考试之教育法律法规复习资料第十三章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教师资格考试之教育法律法规复习资料:第十三章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关系:1)目的的统一性;2)活动主体有差别——教学活动中活动主体随情景变化,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3)所获知识的层次不同——课堂教学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是间接的、抽象的,而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景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社会实践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关系:1)两者的目的与结果的总体一致性;2)两者的活动对象有差别;3)活动方式有差别;4)活动环境有差别。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的特点:1)大多与专业教学联系紧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教育目的比较明确3)大多在较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4)面向全体学生,以集体组织为主。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的特点:1)主题选择较为宽泛,不必与专业教学挂钩2)组织形式较为灵活3)有一定的经济效益.非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1)机动性比较强2)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3)教育效果不确定。专业实习的特点:1)活动列入教学计划2)全体同学参加3)有较固定的实习基地,效果也比较明显4)是教学过程呢个不可分割的部分。非专业实践活动特点:1)组织者、活动主题及场所的选择灵活性较大2)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的活动内容。几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1)军事训练2)专业实习3)生产劳动、4)社会调查5)智力扶贫6)参观考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1)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2)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3)系统化、分层进行的原则;4)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是高校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三个基本途径。三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不可或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做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到三者并重,同时又各有侧重。社会实践活动需要自主和主动的精神。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1)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2)有定向选择的内容3)通过现实参与的方式实施4)与高校其他教学环节具有互补并进效果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1)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2)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3)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4)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程序:1)确定活动内容和场所2)编制活动计划。活动目标、参加人员、过程安排、预算活动经费。3)组织活动过程4)评估与总结正确处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关系:1)出人才与出成果的关系2)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的关系3)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的关系4)深入性与广泛性的关系5)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关系。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措施:1强化学科研究2完善管理体系3优化队伍结构4讲究量才使用5政策落实到位6改革工作方式。实质就是以人为工作对象,做人的思想转化工作。是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和有意识的活动,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青年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1)是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教育和武装学生。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2)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启发和教育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它的根本目的2)疏导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两方面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1调查研究法2说理启迪法3情感交流法;4榜样教育法;5参观访问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1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教职员工的“三育人”;2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3校园文化;4社会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1精神性2创造性3复杂性4长期艰巨性。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1)鲜明的阶级性)2广泛的群众性3)很强的实践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规律:1)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活动、思想发展的规律2)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各种教育因素组成的;各种教育因素是在矛盾运动中进行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1)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2)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3)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4)革命传统教育。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有哪些?(1)学科齐全,综合性强……(2)人才聚集,尤其是集中了一大批青年才俊高等学校兼有传授和发现知识的功能,大学教师在把学生带到学科发展前沿的同时,还从事开拓性工作,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一方面推进了学科发展,另一方面直接训练了学生,这是高等学校科研的显著特点。高等学校集中了大批的优秀学者,这些具有深厚理论基础、丰富经验的教师和一大批生气勃勃、思维敏捷的青年学生结合在一起,是激励新思想、新观点的熔炉,是孕育创造的土壤。(3)基础研究实力雄厚高等学校是国家基础研究的最重要力量,以大学为依托发展基础研究,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科研经费中国家投资所占的比重都很大,而且大学科研经费的一半以上投向了基础研究。大学从事基础研究能够既出高水平成果又出高层次人才。(4)信息来源广泛高等学校是智力高度集中的地方,具有开发信息资源的条件和潜力。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加快,国际间教育、学术与文化交流的逐步扩大,高等学校本身易于形成良好的学术环境,增进信息交流。高等学校成为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港。(5)基础研究设施先进,研究机构地域分布广长期以来,高校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和条件,先后建立一批专门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投资不多,效益显著。有些研究机构根据研究任务的需要而建立,任务完成后或解散或作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为新专业的基础。由于高等学校遍布全国各地区,有不同的研究方向、研究特色和学术风格,有利于我国科学网络的合理布局,有利于高校科研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简述威斯康星思想在高等教育史上的意义。答:(1)威斯康星思想的内容威斯康星大学是一所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赠地学院,它以1904~1913年在任校长范•海斯提出的“威斯康星思想”而著名。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提出了大学的基本任务。具体内容如下:①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②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③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本途径包括:第一,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威斯康星大学专门成立了一个知识推广部,设立函授、学术讲座、辩论与公开研讨、提供信息与福利四个服务项目,建立了一个流动图书馆,把知识和书籍送往全州。第二,专家服务。发动大学教授服务于州政府,参与决策与管理工作,发动大学专家做巡同教师,到农村、工厂指导工作。(2)威斯康星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威斯康星思想的确立给美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并使美国高等教育逐步发展成世界高等教育的范例。主要影响有以下方面:①打破了美国高校封闭的体制,大学也向工农子女、中产阶级子女打开了大门,大学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了更为密切的联系,高校为社会服务成为第三个职能。②在学术性科目之外确立了应用科学研究及农业、工艺学科在大学中的地位,农学院、工程学院成为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向更加综合化、多科化方向发展。③开创了联邦政府资助高等学校的先例,同时让州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拨款制度化,推动了州立大学的发展。至此,大学跳出了“象牙塔”,开始了与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大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学开始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高等学校实施教师聘任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高等学校教师的聘任制度是指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系统原则在教师职位的聘任上,考虑一个岗位的设置是否合理,应把这个岗位放在整个教师队伍的全局之中,从总体上分析它在系统中的作用,处理岗位之间的关系,以便让这些聘任的教师发挥最大效用,构成一个完备的系统。(2)整体效应原则每一岗位的设置,都要J以教师队伍的整体工作目标为中心,并且所有岗位彼此间要保证能有效合作,以保证实现工作目标和任务。让教师对应每一个岗位,都能顺应自身职责的需要,反映工作的要求,使整个教师群体达到效益最佳。(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为了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岗位的数量应限制在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最低数。教师的受聘数量和应完成的工作之间达成一定的比例,使教师和工作能够得到协调,使工作完成的效率最高。(4)动态性原则岗位的设置还要从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如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的调整,以及学校的长远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以保证教师队伍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二、三年级大学生有哪些基本特点?答:从二年级初到三年级末,是大学生活全面发展和深化的时期,也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确立、定型的时期,进入大学生活的相对稳定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大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不稳定性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大学生在逐渐走向成熟,心理和生理的成熟促使大学生开始形成独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是大学生所具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却并不稳定,很可能受内在或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2)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大学生在二、三年级阶段,接触到的知识范围比较广,阅历也开始逐渐丰富起来,由此形成的兴趣爱好相对比较广泛。思想上开始进步,进行独立的思考,活跃程度较为以前更加显著,开始促使大学生独立的探索外在世界。(3)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增强生理和心理的成熟,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独立判断意识的具备,使得这一阶段大学生的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形成比较完备的世界观。(4)层次差别日益明显这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奋斗意志和知识层面上,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不一致,使得各自的发展前景也表现出很大差异,学生之间形成不同层次的发展,有的表现相当优异,而有的则表现一般。(5)希望获得爱情的体验情感世界的丰富促使大学生在考虑爱情上比较感性,往往比较渴望感情生活的满足,以期获得异性的爱慕,希望得到爱情的体验。试论大学教学过程的特殊属性。答: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过程;是学生以所知为基础,知、情、意、行结合,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因此,它除了具有一般认识过程的共同属性外,还具有特殊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培养目标,指导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2)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一般地说主要是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即学习就人类知识总体来说是已知的、被实践证明了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3)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
本文标题:教师资格考试之教育法律法规复习资料第十三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05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