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原理课程教案授课时间2月28日下午课次1授课方式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课时安排6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一章教育学概述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1.激发学生对教育学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专业身份,初步具有教育专业的意识2.使学生能够说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熟悉教育学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著名教育家,能够将他们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作与教育家们联系起来;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进一步阅读课程提供的其他资源,思考并批判各派教育学见解3.使学生初步认识学习教育学的价值,产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认识;2.教育学历史阶段分期。教学基本内容及方法手段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毛泽东在其著作《矛盾论》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科学的对象”。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1.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有三个规定性:①教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②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③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人类的教育活动发展至今,有各种各样的外在形式。从历史的纵向上看,有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从横向上看,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2.教育问题:当某种教育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人们广泛地议论、评说或要求予以解决时,便成了教育问题。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传统和范式的变革;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或教育观念及其派别。教育学研究要有“问题意识”,防止“虚假问题”的出现,不断地深化问题。3.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教育原理以教育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的科学。-1-二、教育科学及其体系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教育科学体系见教材P.5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本学科是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又分为教育原理、教学论、德育原理和学校管理学。教育原理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学科。它及既为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又从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中吸取新的材料。第二节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一、理论建设任务(一)形成教育的一系列概念表象: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形象。——具体直观概念:反映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抽象概括概念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基本元素,教育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事实中抽象、提取和加工出教育活动中的那些质的规定性,从而形成教育学科的若干基本概念。(二)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规律,教学、德育中的规律等。(三)阐明教育的诸多问题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教育学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阐明教育的诸多问题,应试教育的弊端、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师生关系的转变、智力研究的深入、情商的发现等等。换言之,就是探寻和发现教育问题、分析和解释教育问题、应答和解决教育问题。(四)建立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教育学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完成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追求教育学的科学化。教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概念、教育判断或命题,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的系统性的陈述。教育理论具有三个规定性:①由教育概念、教育命题和一定的推理形式构成;②是对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的抽象概括;③具有系统性。首先要找出教育学的逻辑起点——起始概念;然后沿着逻辑进程,将各种复杂的联系形成逻辑体系;最后达到逻辑终点——实现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目的。二、实践指导任务(一)指导教师职前教育工作实践使准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热爱教育的思想,为未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指导师资培训工作实践(三)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帮助教师解决教育实践中的疑难问题,有助于教师总结教育经验,提高教育研究能力,促-2-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第三节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一、教育学的萌芽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从而没有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成为教育之“学”。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一阶段的教育认识活动称为“前教育学时期”。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教育认识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们的哲学或思想著作中。中国:孔子的《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因材施教,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噡;有教无类等。《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学著作。论述了教育的作用、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学制,特别是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教学相长;禁于未发;长善救失等。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等。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二、独立形态教育学阶段17世纪以后,随着教育知识积淀,教育实践的丰富以及教育经验的积累,人们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使得教育学开始从哲学和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性著作:1.英国学者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1632)。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详细地论证了班级授课制,提出了教学的基本原则。3.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4.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儿》(1762),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5.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康德论教育》(1803)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6.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写作《林哈德和葛笃德》,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7.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三、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20世纪是教育学活跃和发展的世纪,教育理论的多样化,出现了众多的教育流派。主要的教育学流派:1.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1908)。主要观点:①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运用于教育研究;-3-③主要用实验、统计、观察和比较的方法进行教育研究。2.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它坚持以完整的、生成中的人的生命来考察教育现象,主张生命是完整的,教育应培养完整的人格。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主要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1888)、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1919)等。主要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②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④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⑤教育途径主要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3.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1918)等。主要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连续不断地增长;③学校就是一个雏形的社会;④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⑥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4.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著作有瓦斯凯的《走向制度教育学》以及洛布罗德《制度教育学》等。主要观点:①教育学研究应该以教育制度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是造成教育实践中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进行制度分析;把学校“给定的”制度(从外面强加的制度)变成“建立中”的制度(根据个人间的交往而导致自我管理的制度)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显性的制度(教育组织制度、学生生活制度),而且还要分析隐性的制度(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地论述,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理和科学的方法论基础。20世纪以来,前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家根据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代表作有: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1917),该书被认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的第一本著作;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的《教育诗》,马卡连柯对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进行了成功的改造,提出了“平行影响”原则;凯洛夫的《教育学》;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提出全面-4-发展的教育理论;以及我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等。主要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②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③现代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一方面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它们;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6.批判教育学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对于教育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与法国的布迪厄等,代表性著作有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1976)、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1982)等。主要观点:①学校教育是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②教育与社会是相对应的;③人们对于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已经丧失了意识;④教育的目的是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对教师与学生进行启蒙;⑤教育理论研究要采取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小结:透过百年来这些不同的教育学流派我们可以发现:第一,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第二,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如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德国的文化教育学、苏联和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等。后来的教育学发展可以批评这个传统,但是却不能绕过这个传统。第三,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如实用主义教育学对赫尔巴特教育学的批评,文化教育学对实验教育学的批评,批判教育学对实用主义教育学的批评等等。没有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理论争鸣,就没有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四、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一)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等方面,而是拓展到教育与社会的宏观关系方面,从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从正常儿童教育扩展到特殊儿童教育,从青少年教育扩展到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大教育学”开始出现。(二)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主要是哲学和心理学,现在学科基础已拓展到生理学、脑科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政治学、文化学等。(三)教育学研究范式
本文标题:教育原理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30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