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甘訸20071110062张崇20071110066羡宇20071110112廖佳20071110026张宇浪20071110043目录第一章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基本概述..................................................................3一、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和流动性风险..................................................................3二、商业银行流动性理论分析...................................................................................3第二章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现状分析.....................................................................5一、综合指标分析.....................................................................................................5二、资产流动性分析.................................................................................................7三、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分析.......................................................................................8四、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现状..........................................................................10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11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因素分析...................................................................11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微观因素分析...................................................................13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管理建议................................................................14一、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的危害............................................................14二、解决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建议.........................................................15参考书目........................................................................................................................18第一章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基本概述一、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和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在本质是金融的中,其在经济活动中充当着联系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资金融通的服务功能。商业银行应该是立足于服务,在消费者和生产者需要资金融通时提供即刻的资金融通服务。由于资金是具有时间属性的,所以需要银行这样的中介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调节资金,把资金从盈余部门消费者储蓄调入到资金稀缺部门生产者,借贷利息其实就是资金的时间价值,未来资金的提前使用或者现期资金的延后消费,这之间的时间价值以利息形式支付。银行提供了这种服务,以收取利息作为服务的报酬,这便是银行的本质所在。所以,对于银行来说,提供消费者或生产者所需要的资金融通服务才是其本质所在,它的经营目标就是应该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务。当然,它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服务,自然会收到更多的服务报酬,具体表现为利息收入增加,利润增加,公众对于其信心增加等方面。而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好坏,自然反映出银行经营的好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可以从两方面去定义。一方面是指资产的变现能力,即商业银行保持随时可以适当价格将自己所有的资产变现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的需要。衡量资产流动性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资产变现的成本,某项资产变现的成本越低,则该项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强;二是资产变现的速度,某项资产变现的速度越快,即越容易变现,则该项资产的流动性越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另一个定义是指负债的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借入资金,银行获得资金能力越强,则负债流动性就越好。由于商业银行存在资金来源的不稳定性、资金运用的不规则性和流动性的刚性,所以时刻面临着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掌握的可用于及时支付的流动性资产不足以满足支付需要,从而使银行丧失清偿能力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和负债的流动性风险。资产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到期不能按时如期足额收回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要求,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而负债的流动性风险则是商业银行过去筹集进来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使其发生不规则波动,对其产生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可能性,此外,还包括银行潜在的、可在需要时及时筹集资金能力的减弱或丧失,从而打乱其原有的筹融资安排,使银行被动的进行资产负债调整。在现代金融经济中,流动性是商业银行从而也是整个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稳定的生命线,一旦出现流动性风险,就会引发和恶化商业银行的其他风险,并通过“传染效应”危及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安全。二、商业银行流动性理论分析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理论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理论,即商业银行如何合理运用其资产、负债,以使得资产负债有较为合理的安排,取得更大的收益。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理论从时间发展上主要就是分为以下三大理论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1)资产管理理论传统的银行信奉资产管理理论,认为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在于资产业务,银行能够主动地加以管理的也是资产业务,而负债则取决于客户是否愿意来存款,银行对此是被动的。因此,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重点在资产方面,着重于如何适当地安排资产结构,致力于在资产上协调流动性安排。在这种理论思想指导下,相继出现了“真实票据说”、“资产转换说”、“预期收入说”等,为拓展银行资产的经营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发展出了一系列资产管理的办法。资产管理理论强调负债是银行既定的前提,资产的规模受负债规模的制约,银行管理层所能做的只是在既定的资产规模基础上,努力实现资产结构的优化调整。它十分注重使资产在期限上同负债相匹配,注重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及分层次的准备金,还注重银行资本的充足性。20世纪60年代以前,资产管理理论支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在当时的情况下,非银行金融机构尚未形成气候,金融市场尚不发达,银行资金来源的渠道比较固定和狭窄,加之通货膨胀尚未成为普遍性的、长期性的问题,银行资金来源的数量比较稳定和充足,与此相适应的是资产管理的长期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西方各国经济的稳定增长,金融体系迅速发展,形形色色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茁壮成长,证券市场迅速成熟。银行的资金来源,无论在渠道上还是数量上,都遭到越来越大的竞争威胁。尤其至60年代,通货膨胀开始成为困扰各国经济的难题,普遍受到政府利率管制的商业银行,都深感吸收资金能力的衰弱。寻求资金、扩大负债,已成为当时银行界渴求的第一需要。传统的资产经营管理理论受到怀疑,银行能不能左右存款,能不能吸收新存款来应付资金需要?美国花旗银行率先发行了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取得显著效果,使商业银行存款迅速回升。由此诱发负债管理理论的兴起。(2)负债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银行可以主动管理负债,银行通过积极的竞争去争取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及向欧洲美元、联邦资金借款来影响资金来源。这种理论一改过去的方针,主动调整负债结构,强调借入资金来满足存款的提取和增加放款的需要,保持资金清偿能力和流动性,并获取最大利润。负债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负债不是既定的,而是可以由银行加以扩张的,对于资金来源银行是可以控制的。要求银行经营重点从资产方面转向负债方面,千方百计去扩大负债的能力。认为银行一线准备和二线准备仍是银行流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认为资金来源也是流动性的来源。负债管理理论盛行的一、二十年间,一方面大大增添了商业银行的活力,充实了银行的资金来源,扩大了经营规模;另一方面也大大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提高了银行吸收资金的成本,到70年代中期,利率自大萧条以来首次达到两位数,利率的波动也显著加剧,银行利差被压缩,使银行盈利状况日益恶化。同时,更多的通货转化为存款,使货币乘数增大,加剧了通货膨胀,大型商业银行在资金运用方面较小银行有优势,这加剧了银行的倒闭兼并。这种情况又导致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新转变。(3)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又一次发生了较大转变,资产负债联合管理思想产生。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综合考虑,对应地进行分析,根据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协调各种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性等方面的搭配,做出最优化的组合,借以满足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于分析资产、负债两方面之间的“缺口”,并围绕缺口探索解决途径。第二章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现状分析前章已经指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其在满足存款者兑现,清偿到期债务或满足借款人正当贷款需求时能以合理价格及时地将资产变现或从外部融资的能力。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从其财务结构来看,可以分为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前者是指银行提供的资产能够在适当的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变现,资产变现能力越强,付出成本越低,则资产流动性越强;后者是指银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银行获得资金能力越强,则负债流动性越好。对于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的分析,自然也要从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两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针对目前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可以通过一些指标来进行分析,这些指标可以分成综合指标分析,资产流动性分析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分析。一、综合指标分析(1)存贷比分析:比值逐渐下降,存差扩大存贷比是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与吸收的存款之间的比例,即贷款总额/存款总额,它是评判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指标。由于银行对行业过热的贷款冲动,通常会出现大规模的不良贷款,所以贷款被认为是商业银行中流动性最低的资产。存款则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存贷比值越大,即发放贷款占吸收存款的比例越高,就预示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差,因为不具流动性的贷款占用了更多稳定的资金来源。通过对近几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例的计算,可以看到,其一直处在不断下跌的状况(如图2.1)从2000年的80.30%下降到2008年4月底的66.20%,存贷比的不断下降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下降的同时,绝对比值仍显过高,存贷缺口(即存款减去贷款)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存贷缺口绝对值的增加意味着有大量的资金可以为银行所利用,因为银行可以把存贷差额投资于其他渠道。但我们看到,虽然有价证券及投资、外汇占款基本上呈稳步上升态势,但所占比重较小,并且在国际金融机构资产呈向下的波动状,总的来说,银行存贷差额中还是有一部分资金处于闲置状态,银行流动性一定程度上呈现流动性过剩。图2.1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比率60%65%70%75%80%85%90%20002001200220032
本文标题: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3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