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考试A卷(2006——2007学年第1学期)考试形式闭卷考试使用学生全校考试时间120分钟出卷时间2006年12月5日说明:考生应将全部答案都写在答卷纸上,否则作无效处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5小题,共计20分)1.教育功能2.学校教育制度3.有效教学4.教育目的5.学校德育二、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2小题,共计20分)6.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目的的。教育目的只可能是社会化,因为社会化而使一个民族道德化。7.学校就是工厂,课堂就是车间,教师是操作工人,学生是原材料,通过固定的生产线(教学过程),制造出规格划一的“标准件”。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5小题,共计30分)8.学生成长的一般规律。9.依据《教育法》和《教师法》,我国教师具有的基本权利。10.现代学校具有的派生功能。11.课堂管理策略的有效运用应注意的一些基本问题。12.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及相互关系。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1小题,共计15分)13.评述学校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五、案例分析题(第1小题15分,共1小题,共计15分)14.我们的教育在干什么实际上我们的教育造就的只是一批片面发展的畸形儿,貌似优秀,却潜伏着众多危机。一位女中学生成绩不错,却得了恐怖症,逢人便说别人要杀她打她;一个轻生的中学生生前的日记偏偏都是学习、考试、分数,看不到别人的人和事。而由于不顾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造成的不健康心态或心理障碍更为常见,许多中学生狭隘、抑郁、脆弱、敏感、自我意识过强。20世纪90年代有人对北京地区82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忧郁者27.7%,忧郁边缘状态占15.6%,正常只占56.7%;上海市教育局政教处、团市委学校部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曾联合组成调查组,采用国际上公认的权威量表对该市中学生进行各种心理测试,结果发现该市中学生心理不健康者达30.8%,其中有心理疾病的占13%,有心理缺陷的占17.8%,各种精神官能症占5%,60%的中学生注意力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和心理发育不健全。这类触目惊心的事例和数据已无须再列举下去,而中国的未来依靠的将是这样的畸形人才,实在让人不寒而栗。试用所学的教育学原理对此案例进行分析。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考试A卷答案(2006——2007学年第1学期)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5小题,共计20分)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值。(3分)一般地,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期望的教育功能、潜在的教育功能和现实的教育功能三个层次。(1分)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组织(主要指学校)的总体系统,(2分)它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与关系。(2分)3.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3分)具体说,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1分)4.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自身发展需要,(2分)以观念或理念形式体现出来的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关于受教育者素质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5.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一种狭隘的德育,是指学校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创设适合德育对象道德生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其道德规范在认知、情感、信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理解与建构,从而完善其品德的教育活动,(3分)是一种规范性教育。(1分)二、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2小题,共计20分)6.该观点是片面(错误)的。(2分)它属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机械地将个人发展要求与社会发展需要割裂并对立起来。(2分)教育目的的制定既要依据社会发展的规律——考虑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力、科学技术等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2分)又要根据人的自身发展规律——考虑受教育者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未来发展的要求,正确体现社会与个人的现实与未来发展的完满结合和辨证统一,(2分)使教育目的的实施能够促进社会与个人的和谐、协调和最佳发展,形成良性循环。(2分)7.该观点是错误(片面)的。(2分)它将学生当“物”处置,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本质属性。(2分)学生是有生命活力的人,他的发展是多方面尽可能充分的、富有个性的、持续的和终身的;他是具有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的人;他是独特的生命精灵。(4分)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迎合目的的“物”来加以塑造,而应把他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来加以尊重。(2分)(注:该题亦可用其他观点予以分析,如将用工业化的管理模式来看待学校教育等,阅卷可灵活掌握。)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5小题,共计30分)8.学生成长有其独特的规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学生成长的不平衡性;(2)学生成长的顺序性;(3)学生成长的阶梯性;(4)学生成长的个别差异性。(每小点1分,若适当加以解释得1.5分)9.依据《教育法》和《教师法》,我国教师具有以下基本权利:(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获取报酬待遇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每小点1分)10.现代学校具有6大派生功能:(1)“托管所”的照管功能;(2)后勤保障的功能;(3)执法的功能;(4)降低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的功能;(5)降低人口出生率的功能;(6)学校实体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经济增长。(每小点1分)11.课堂管理策略的有效运用要注意如下一些基本问题:(1)让学生知道,教师随时随地地觉察他们的每一个行为;(2)能够同时处理不同的事件;(3)使分段教学活动的运作顺利进行;(4)始终维持全体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5)营造生动活泼的多样化的教学情境;(6)惩罚某一个学生时避免产生涟漪效应。(每小点1分)12.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个:一个是学生个性成长,二是教师专业发展,三是学校特色形成。(3分)三者的关系是:学生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教师专业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追求,学校特色的形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自然追求。(3分)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1小题,共计15分)13.体谅模式在目的上侧重于道德情感,强调培养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它的创立者英国道德教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认为道德教育就是要使个人摆脱那些破坏性和自我损害的冲动,引导人过利他主义的生活,将人从彼此的不信任和恐惧中解放出来。它的基本假设有: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道德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在此基础上,麦克费尔等人还编制了《生命线》丛书,作为体谅模式的实践支柱。(观点部分8分)体谅模式为我国学校德育中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如学校德育应着重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并从中获得快乐,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但该模式也有不足之处。尽管它没有偏废品德的知、情、行方面的发展,但它显然侧重于情。一个人的品德的发展往往是全面和谐的,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同步发展。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我们不能孤立其中的任何一项,而要使它们从同一起跑线上出发,齐头并进共同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启示部分5分,阅卷老师可根据考生回答情况酌情给分)五、案例分析题(第1小题15分,共1小题,共计15分)该题可用素质教育理论、学生的本质属性、心理健康教育等理论结合案例材料予以阐述。其中理论部分6分,结合案例、教育实际阐述部分9分,阅卷教师可根据考生回答清理酌情给判分。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考试A卷(2005——2006学年第2学期)考试形式闭卷考试使用学生全校考试时间120分钟出卷时间2006年5月15日说明:考生应将全部答案都写在答卷纸上,否则作无效处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5小题,共计20分。)1.学校教育制度2.教育目的3.学生成长4.课程(新课程背景下的定义)5.有效教学二、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2小题,共计20分。)6.学校已由使人“解脱”的场所变成了一个束缚人性的地方,与马丁·路德所形容的教会别无二致,学校就像一座世俗化的“教堂”,教师就像“传教士”,学习的教材就像“圣经”,学生则像“迷途的羔羊。”7.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和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下养育他们,不论他们祖宗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强盗。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5小题,共计30分。)8.教育的派生功能。9.您对学生本质属性的认识。10.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的基本观点。11.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12.有效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1小题,共计15分)13.论述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五、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1小题,共计15分)14.爱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年前,有一个叫约翰·霍普金的教授给他教的毕业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去贫民窟,找200个年龄在12岁到16岁之间的男孩,调查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然后预测出他们的未来。那些学生运用社会统计学知识,设计了问题,跟男孩们进行了交谈,分析了各种数据,最后得出结论:那些男孩中有90%的人将有一段在监狱服刑的经历。25年后,教授给另一批学生也布置了一个作业:检验25年前的预测是否正确。学生们又来到贫民窟。以前的男孩,都已长大成人。有的还住在那里,有的搬走了,还有的已经去世了。但最终学生们还是与原来的200个男孩中的180个取得了联系。他们发现其中只有4人曾经进过监狱。为什么那些男孩住在犯罪多发的地方却还有这么好的成长记录呢?研究人员感到很纳闷也很吃惊,后来他们被告知:有一个老师当年教过那些孩子……通过进一步调查,他们发现75%的孩子都是一个妇女教过的。研究人员在一个“退休教师之家”找到了那个妇女。究竟那个妇女是怎样把良好的影响带给那些孩子的?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孩子还记得那个妇女?研究人员迫切地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知道,”妇女说,“我真的回答不了你们。”她回想起多年前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情景,脸上浮起了笑容,自言自语地说:“我只是很爱那些孩子……”试用所学的教育学原理知识对此案例进行分析。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考试A卷参考答案(2005——2006学年第2学期)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5小题,共计20分。)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1分),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组织(主要指学校)的总体系统,(1分)它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与关系。(2分)2.教育目的: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自身发展需要,(1分)以观念或理念形式体现出来(1分)的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关于受教育者素质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3.学生成长:指个体在学生生涯阶段中身心上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2分),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2分)4.课程(新课程背景下的定义):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2分),使得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丰富经验。5.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1分),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2分),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1分)二、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2小题,共计20分。)6.这句话反映了学校消亡论的主张。“学校消亡论”是以人为中心教育价值观的极端表现。(2分)学生对此话进行辨析,可从学校消亡论代表人物的观点来分析;也可从学校教育的本质加以分析。根据答题情况给分(1—8分)7.这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提出的著名论断。(2分)对此论断进行辨析,需言之有理(可从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论断本身的合理性;此论断提出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答题情况给分(1—8分)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5小题,共计30分。)8.教育的派生功能。(1)“托管所”的照管功能;(1分)(2)后勤保障的功能;(1分)(3)执法的功能;(1分)(4)降低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的功能;(1分)(5)降低人口出生率的功能
本文标题:教育学历年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31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