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建筑空间艺术心理(2010-07-0219:12:05)转载▼标签:宗教空间艺术虚空间罗马万神庙心理感受房产分类:设计元素摘要:建筑形体的产生和存在诠释着室内外空间。然而,室内外空间又左右着人们的心理感受。人们在把握建筑空间的同时,融合着自身的各种空间心理需求:美与丑的形态、狭隘与豁达的对比、安全与暴露的挣扎、隐私与开敞的交流……使建筑空间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又负载着丰富的内涵:艺术感、时空感、心理意识感知。关键词:建筑空间空间艺术艺术心理一、空间空间艺术一词源于德语Raumkunst,德国文艺理论家G.E.莱辛最早使用了这一概念。造型是空间艺术的必要手段和必备条件,造型艺术总是存在于一定空间中,空间艺术必然首先是造型艺术。因此,空间艺术在本质上是对造型艺术存在方式的把握。但是,在造型艺术中,因其种类不同,空间性质亦不尽相同。一般说来,空间意识产生于视觉、触觉、运动感觉和心理感觉中。这些意识感知的空间,其性质是不同的,可依次称为视觉空间、触觉空间、运动空间及心理空间。而“艺术”一词指审美方面的需求,指在使用基础上的精神心理的审美需要,当然包括各种审美的形式:优美的、悲伤的、和谐的。那么,在营造生活空间的同时观注这些审美心理,营造各式各样的精神氛围,即空间艺术,这样的空间也就是艺术的空间。以空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一般包括建筑艺术、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等种类,也通称美术。所谓这些空间,即物质的广延性,最终根据人的心理感受被区分为实空间和虚空间,或者私密空间、公共空间等类型。因而,建筑艺术这种最狭义的空间种类是为满足人类各种生理心理的需求而营造的空间典型代表。建筑可以在现实中利用不同性质的空间来驾驭人的心理。与此同时,根据人的不同心理需要也可以创造各种各样的室内外建筑空间。建筑空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需求之一,无论是在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里,建筑艺术的审美都是在虚虚实实的世界里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居住建筑的空间满足安全、温暖的心理需求;宗教空间满足心灵祈祷、净化的需求;公共建筑空间满足人们的工作、交流、娱乐需求等。二、空间的类型依据建筑形体的不同造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空间类型。封闭的私密空间;开敞、半开敞的共享空间;用限定性比较高的实体围护起来的领域;在听觉、视觉上都有很强隔离性的封闭空间;没有确定的围合界面,或者是围合实体的限定较小,与周围环境的交流、渗透性很大的开敞空间等。另外,从心理感受上来划分,也可以分成绝对分隔的实空间和无明确界限的虚空间,或者不定空间在空间世界里,让人感觉界限分明的场,即实空间,界限不是很明确的空间就是虚空间,也叫心理空间。三、空间心理诸多空间类型存在的条件或者前提,也就是建筑空间种类产生的依据问题,亦是人的生理以及心理需求问题。实空间的特点是稳定感、安全感和封闭感。它是有限的、私密的,符合内向的、拒绝的心理性格,具有极强的领域感。虚空间其实就是人的心理空间,因此它是不稳定的、开放的、无限的空间,易使人产生极大的联想和发挥。四、空间心理与生理空间的心理感受与人体生理尺度和建筑形体的尺度密切相关,根据人的生理特点,许多空间的划分都是由这两者的关系来决定的,诸如:亲密空间、适宜空间、公共空间。各种类型空间正是为符合这些心理审美需要而产生。当空间尺度在适宜范围以内,为亲密空间。这种空间里人的心理排斥感最为强烈。当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距离小于1米的时候,就是侵犯了他人的亲密空间。除非是较为熟悉或者有关联的人,否则就会引起强烈的排斥反应。例如:当一个人占据椅子的一端时,陌生人就自然而然占据另一端。当空间既不狭小,又不超大,空间的虚实恰恰与人体的行为尺度相符合时,人在心理上感到较为舒适。例如,居住的住宅空间尺度的设计,让人既感到安全,又不觉得压抑。在封闭的实空间内,当室内的虚实空间对比悬殊时,人们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压抑感、神秘感或崇拜感。五、空间心理体验依据人们对建筑空间的这些心理感受和反应,创造或者设计出符合各种心理需求的适宜空间也就成为一门艺术。而且,这种艺术一直伴随着各种建筑空间类型的存在,很好地阐释了人们对空间艺术与心理艺术关系的把握。在个人空间中,别墅以及度假村的产生,就是为生活在快节奏的都市人群需求休闲、静谧的心理而产生的。赖特的杰作考夫曼住宅故意把空间意识虚化,从而将自然和室内联系起来。还有密斯的玻璃住宅,都是强化空间的虚无,弱化空间的实在性,从而更深一层地延伸了空间的维度:将时间引入空间中来,增强建筑内外空间的有机性。古文明时期的人类就十分注重空间对人心理的把握,这尤其体现在宗教建筑空间里。古希腊的建筑就是绝妙地适应了人体的尺度,因此使人感到具有宁静的美感。古罗马建筑发展了室内空间,虽然相邻的各空间彼此独立,并且每个空间都使用了对称的几何化构图,强化了中心感。然而,在宗教建筑中,经常采用超出人的尺度塑造出强大的室内空间,借以体现宗教的力量和权威。罗马万神庙直径43米的穹顶坐落在厚达6米的水泥实墙上,在以后的一千五百多年里保持着世界纪录。圣索菲亚教堂的中央穹顶的直径只有32米多,但却高达55米。它在四周的半圆顶和柱墩的拱卫下,创造了比罗马万神庙更为宏伟、宽阔、亮丽的空间。这是个体现着复杂的穹顶组合的巨大空间。信徒们在这样的空间里祈祷,让人感觉到自身的渺小,因而产生对上帝的景仰和敬畏。当人们穿过前廊和教堂大厅之间的门时,它的内部空间就突兀地、极富戏剧性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显现了它全部的神秘感,人们的眼睛随着拱券和拱顶的引导一直望到高远的圆顶之巅,这是令人目眩神迷和灵魂震撼的充满魔力的空间。当时的历史学家格罗庇乌斯也没能抑制他的诗情,他说:“一个人到这里来祈祷的时候,立即会相信,并非人力,并非艺术,而是只有上帝的恩泽才能使教堂成为这样,它使人的心飞向上帝,飘飘荡荡,觉得离上帝不远……”再看哥特式建筑,到了中世纪,连续的尖拱券和飞扶臂,塑造了无限远、向上的飘渺空间。空间尺度和人体尺度形成了极强烈的对比,人置身其中,显得如此渺小,像完全笼罩在上帝的庇护之下。如巴黎圣母院,连续的尖拱顶引导着人们走向祭坛,使得中殿显得更宽敞了。向上望去,成倍地架高早期基督教堂巴西利卡低矮的屋顶,两列的柱子和扶臂就像有魔力的神树,不停向上伸展生长,在高空伸展出无数枝条(肋拱)。这些“枝条”在令我们目眩的高处汇合在一起。厚重的墙壁消失了,灿烂的阳光穿过布满在巨窗上的彩色玻璃漫射进来,我们仿佛置身于幻境之中。建筑艺术家正是绝妙地利用了高耸的拱券在教堂的内部创造了一种向上的无限的心理空间,以满足宗教场所所需要的迷离、神秘的艺术气氛。东方的佛教建筑中,采用适宜的建筑空间比例,以衬托超大空间偶像实体空间,同样会让人产生崇拜感。在现代建筑空间里,为了极大地满足现代冷漠的都市人群交流、并存、保持适宜距离等复杂的心理渴望,尤其是有机建筑的口号提出后,建筑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提高,为人们的这种需要又提供了可能的情况下,空间艺术又丰富了新的内容。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将有限度的室内封闭空间过度延伸到室外,也最大限度地把室外无限开阔的景观、景物、空间介入到室内来。于是,公共场所大跨度空间的中庭产生了,通透的玻璃幕墙技术得以开发应用,城市广场的兴建,景观建筑艺术的兴起,再次丰富了建筑空间的内涵,增加了艺术韵味,更加人性化地满足人们对审美、功能、技术的协调统一要求。结论由此可见,建筑造型的艺术性决定了空间的艺术性,同时二者又受人对空间艺术的心理制约,反作用于人的心理,互相依赖,互相依存。有好的建筑艺术的造型,才会有艺术空间的存在,才能满足人们对空间艺术的需求,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我们去开拓空间、感受艺术、建设实体,有助于设计师设计艺术空间以及人们欣赏感受空间艺术。
本文标题:建筑空间艺术心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54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