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整体网络视角下学习素材有效选用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1整体网络视角下学习素材有效选用的实践研究临海市大洋小学课题组执笔者:周丹【内容摘要】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理念为“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这开创了“学”与“教”的变革,亦提出了教学需要有品质。“有品质的教学”在于如何提供“有品质的学材”来促进学生“有品质的学”,这成为本课题竭力追求的研究目标和教学目标。据此,课题组进行了如何有效选用学习材料的策略研究,从学习素材的选用要与学习起点相匹配、学习素材的选用要根据学习的内容灵活把握、学习素材的选用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延伸这三方面展开实践探索。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我们确信学习素材的有效提供有利用促进学生更好地学,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导,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键词】有效选用学材研究一、研究的缘起特级教师俞正强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起点在哪里》一文中指出:在学习目标既定的情况下,起点的选择决定着认知发展过程的距离长短。他的意思不言而喻,起点选择恰当则发展长远,反之则阻碍一个人的认识发展。而认知起点在我们的课堂里只能从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中以及教师在运用材料时所持的想法与观点以及想让孩子思考到某种程度中显现,说白了就是教师得先知道自己“教什么”,这里的“什么”便是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知道了“教什么”进而思考“怎么教”,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大胆取舍,上课才能应对自如,可进可退,把握火候。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益,学生思维发展的最终高度和宽度。(一)基于有效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其实就是关注学生学某知识点前的经验水平及要将要达到的目的,不让他们担重了,也不让担的过轻了,做他们这个年纪该做的事,即符合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思本课题系台州市教研系统2012年教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2-67)课题负责人:周丹本文执笔:周丹课题组成员:颜莲仙周法兴周丽娇张坚萍王超颖李海燕2维能力,又能延展学生认知发展的距离。有句话说的好,“行动永远在心动的后面”,如何让学生心动进而行动,学习素材就是一个能起决定作用的载体,任何的声情并茂的知识的探索和传递,离不开素材的有效展示。素材的有效选用能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好的发挥和获取。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展示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大的成功感和乐趣。(二)基于更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需要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六年级孩子的文章《园丁与导游》,里面写道“我希望老师像导游……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桠,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学生的心声就是新课标里所提的: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吗。如何当好这个“导游”,只有对素材的精心选择、巧妙设计才让为学生领略数学世界里的别样风情提供广阔的天地,惊叹数学的魅力,为人人获得有用的数学服务,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思考能力与思维的深度都获得各具特色的长足发展。(三)基于能更有助于学生学的需要任何的数学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整个数学体系中的一个分子,它有过去和未来,应把每一次的课堂教学的学习素材放在整个课程体系上,审视他们的所具的位置,透彻了解这些内容发展的由来以及为后继学习所作的准备和它所将发挥的作用。每一次的课堂教学选用的素材就如连续剧里的人物,为剧情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这样才能可能使学生真正领会知识的来龙去脉,用科学的学习态度掌握数学中的思想方法各技能技巧。(四)基于教师有效驾驭数学课堂教学的需求通过对学习素材有效选用的研究,使教师在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等作全面深入的思考。力求从这些方面来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使老师导的轻松,孩子学的有效。签于对数学教学的一腔热情以及对素材选用的重要性的认识,因此产生了研究如何有效选用学习素材这一主题的想法,并在一年的时间里在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探索中,总结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方法。二.研究的过程(一)聚焦困惑:学习材料低效的现象综述1.学习素材的选用“断章取意”,不能充分体现内容的实质,缺乏对所学知识前后的联系。教师在选材的时候,只重视了眼前的目标,而忽视了知识的前后联系,以及知识的后续发展,教师缺乏将“简单的知识”教“复杂”的能力和才华,学习材料提供与运用不够丰富与深刻,思维方式狭隘,得出数学结论草率,缺乏科学性。2.学习素材的选用“零碎求取”,课堂教学散而乱,不能贯穿一气,学生学的眼花僚乱,教3师用的手忙脚乱。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的教学变的动态十足的同时也导致了有些课堂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只见老师不停地呈现一个一个的生活场景或动画情景,孩子们在这些场景里眼花缭乱,看起来是非常活跃,人人参与,但该静的时候静不下来,数学学习中应有的沉稳细致的品致完全失守。3.学习素材的选用喜“冰冷无趣”,除了数学还是数学,理性很丰满,感性过骨感,无法从内心深处打动学生,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情感。永远玩的是纯粹数字上的游戏,很少关注从数据中可以引起内心的哪些变化,这些数会让你担忧还是高兴,又如何从中找出方法解决遇到的麻烦和困难。(二)关注策略:学习素材有效选用的实践探索1.学习素材选用要与学习起点匹配。学生总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进行同化和顺应,完成内部认知结构的重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等,都是学生学习新知的现实起点,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选择学习材料必须基于学生的现实认知起点,充分利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并要将分块的知识纳入整个数学体系之中,以整体网络视角来领悟知识的生长点及后着力,剖析知识的本质。(1)熟读课标,理清知识点范畴知道知识的生长点也清楚知识的着力点,通过对多方资料的搜集,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及他们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12时计时法”,主要知识点:①就要让学生知道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化规律,并能正确进行互化;②知道一天的开始是几时,结束又是几时,记录时间的方法有哪些,它们是怎么记时的,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点;③在认识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感受到两种记时法在生活中的不同应用。理清掌握范畴:两种计时法该怎么样转化,能计算简单的一天内经过的时间。教师明确了这块知识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目标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学的素材,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经验,最终精选素材,让学生在对学习素材的探究思考中获得必要的知识,以达到学的目的。(2)钻研教材,把握编者意图重视书中已有的学习材料及相应的习题,分析后做必要的修整或舍取,把教材变为“学材”,以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一课,教材:一道买作文本的练习题组及做一做的6题。编者的意图:没设过多的生活场景,也没有花哨的题型,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集中思想,静下心来思考有关试商的情况,在简单的场景中有效的解决问题。出于对这些的理解,本课教学中,教师只对课的引入部分作了些修改,提供4了一份学习素材,引发思考:1、()里最大能填几?30×()<9560×()<40660×()<30680×()<54370×()<16520×()<1922、估算下列各题。(1)360÷63≈480÷79≈(2)200÷48≈360÷57≈3、计算下列各题。(1)360÷60=(2)480÷80=(3)200÷50=让学生在解决的这些题组的过程中感悟到商与除数的丝丝关联,进而思考其内在的变化规律,为突破难点作好辅垫。再者就是改变了教材中例题的呈现方式,用很轻松随意的方式转成为教师本人去书店买书而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帮着解决,而对于最后的习题,教师原封不动的加以运用,只是增加了一道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解决题。通过这一系列对于教材的解读及改动,更好地把教材变为“学材”,为学生的学所用,让学生在素材的不断充实与完善中有效的学,领悟知识的本质,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3)集思广益,多交流与切磋重视集体的智慧对于我们的促进作用是显见的,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我们应该多相互交流,及时调整学习材料以便学生更好的学。如人教版五下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第一次设计:用一个桔子为基础,让孩子们在分桔子的想象中完成对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索,想象从课始一气贯穿课终,桔子一用到底。但在讨论的时候,就提出,这似乎只是教师一人在牵着孩子们的思维在走,完全体会不出学生自主的学,虽然学生可能也会很好的掌握技能技巧,但思维的含量是微弱的而单调的,为此作了较大的改动。第二次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学材,熟悉的图形及绳子等实物,让孩子们在不同的学材中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然后想一想,再得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解决方法。事实也证明,多种的丰富的素材的提供的确优于单一的学材,最重要的是它为孩子们今后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方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一个探索的方式和方向。想到一句话,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苹果,我们一人一个苹果,你给我一个思想,我给你一个思想,我们每人就有两种思想,可见,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相互分享是个自我提升的好方式。2.学习素材的选用要根据学习内容灵活把握。(1)概念课学材:“全局把握,对比深化”;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在我感觉里,让学生认识一个概念,就如同把一位“人物”介绍出去一样,如何让学生准确理解这位“人物”,而不会仅被表象所吸引,而忘了牢固掌握和正确运用它,需要教师来提供有效的材料供学生多方位了解,在不断的互动中思考,不断的对比中感悟,不断完善概念在脑中的认识,直至对概念本质的了然。①提供感悟性学习素材,丰富概念认识;概念对于孩子来说即抽象又不易懂,所以教学时对情境的创设与选择的要求是很高的,教师所提供的学习素材中呈现的情境应该能很好地概括与体现概念本质。5如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认识”:学习素材: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孩子都很爱玩篮球,昨天我们三七班的孩子们开展了一场激烈的男女生投篮比赛,这是两队比赛结果的统计图(出示主题图)男队姓名小亮小鱼小林小田小布投中个数47545女队姓名小敏小慧小雨小欣投中个数7359教师的导问:①大家观察思考后问有什么数学问题吗?②你们知道哪个队获胜了吗?小组讨论讨论,说一说理由。③你们认为谁说的合理呢?在这个三个问题的引导下,孩子们互相交流讨论,最终达成一致的想法,认为还是比较每个同学投中几个球的方法比较公平。课中选择的学习材料既有与孩子们生活联系紧密的感兴趣的情境,也有比较抽象的数学情境,即怎么样比是最公平的,在这些思考冲突中,可以将学习材料中创设的情境价值发挥到最大化,以便学生更好的体会平均数的产生。②提供对比性学习素材,深化理解概念提到对比性,瞬时想到星爷在“唐伯虎点秋香”中的一个场景,唐伯虎第一次见到秋香说了一句“也没见得多漂亮啊!”,他的死党们便一起喊了一句“美女”,结果一大堆的女的回头,才发现“秋香真的美若天仙”啊,正应了一句俗话“美女是靠比出来的。”这与概念的习得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啊,教师提供具有很强的对比性的学习材料,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维冲突,在相互比较解读下才能对概念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如人教版《方程的意义》:学习素材:①利用天平的变化动态得到的120+80=200、100+x>200、100+x<300、100+x=250;②判断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是的打“√”,不是的打“×”。35+65=100()x-14=72()、y+24()、5χ+32=47()、28<16+14()、3÷χ=1.5()③下面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36+X>403×8=24X÷7.8=10等式有:()4×5-3X=28.4÷y8X=1.6方程有:()在不断升级的对比中将概念的本质属性剥离得更清晰,使学生理解的更透彻。③提供整合性学习素材,把握概念本质。数学的很多知识都是串联在一起的,不是孤立的片断或是知识点,所以需要我们有全局的眼光和思维,有整体网络的视觉,让学生在连贯的题材中更容易,更准确的把握知识的本质。如“众数”一课学习材料:如果9人的平均工资数是2980元,如果再加1人是2800元,你认为此时的平均工资是变小了还是变大了?本课的主题是众数,可教师怎么还是纠结与平均数
本文标题:整体网络视角下学习素材有效选用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10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