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众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大众文化的兴起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肇端于20世纪80年代于90年代开始勃兴,发展至今已“占据了文化地盘的大半壁江山”大众文化提供给人一个较为宽松、自由的文化场,为人现代人格的自由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大众文化:所谓大众文化,是指以社会大众为消费对象,反映社会大众的兴趣和爱好,通过现代传播媒介传播,大众乐于接受并积极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通过程及相关成果。大众文化的含义大众文化的特点●特点:①娱乐性②平面性③开放性④时尚性⑤快餐式大众文化对人格的积极影响●大众文化促进人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主体人格:主体性人格是指人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和独特的个性品质。◆大众文化促成了人的自由、独立个性等主体性人格的复苏●大众文化促进人开放型人格的形成。◆开放的社会呼唤开放的人格。◆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众文化传递着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景观、文化符号、文化信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其浸染。●大众文化满足了人精神放松的需求。大众文化对人格的消极影响●大众文化导致人格需要的物化。◆人格需要是人的基本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的需求,受到人所生活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社会化的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就大众文化对人人格需求的影响看,它会不断刺激和强化人人格需求中的物质性需求,同时却抑制和遮蔽他们的精神性需求。●大众文化导致人格判断的困惑。◆所谓人格判断是个体在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对需要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出的自我评价。●大众文化导致人格行为的失范。◆多层次的人格需要构成人类行为的动机和动源,而这种动机和动源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会产生倾向性要求,再经过人格判断的选择和校正,就产生了具体的行为,这就是人格行为。如何应对大众文化对人格的消极影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第一个层面是文化教育◆第二个层面是思想意识教育◆第三个层面是品德和法制教育◆第四个层面是审美教育●引导大众文化发展,创设健康文化环境。◆首先,规范大众文化的传播。◆其次,创作和弘扬大众文化精品。校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含义●校园文化: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大学精神、学校传统以及校园文化活动、文化环境的总和,它以大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它是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的特点●特点◆传统特点:政治性、学术性、专业性。◆新质:大众化、市场意识、西方思潮传统校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首先,政治性的校园文化传统为大学生人格培养打下思想道德基础,政治性的精神文化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材料。◆北京大学科学、民主的精神传统使大学新生在科学和民主精神的摇篮里成长。◆上海交通大学的校训是“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其次,学术性的文化传统为大学生人格培养打下智力素质基础。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治学态度、求知意识、学术风格、创新素质以及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比如,浙江大学“求是”的学术传统就使学生感受到那里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理想境地从而努力成为优秀的人才。●再次,专业性的文化传统为大学生人格培养打下职业素质基础。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成才方向。校园文化新质对人格的影响●大众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塑形的影响。◆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指出,高校的入学率占同龄人的15%以下为精英阶段,15%-50%之间为大众化阶段。我国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为15%,据此,我国高等教育自2002年就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大学校园文化的大众化特点,是相对传统大学的精英文化而言的。◆一方面,它表现为与当代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和高校开放式的办学态度。→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丰富他们的情感,从而有利于加快其人格完善的进程。◆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平民化、世俗化、庸俗化也渗透到大学校园文化中。→大学生们常常自称“没有信仰”,时常对前途感到困惑和迷惘,实用、功利的价值观冲淡了他们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追求崇高理想的精英意识。校园文化新质对人格的影响●市场意识对大学生人格塑形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看,校园文化中的市场意识促使在校大学生较早接触和了解社会,掌握行走于社会的基本技能,避免从校园走向社会产生心理问题,从而有助于人格正确塑形。同时,市场意识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自觉地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意志力,提升品质,突显个人气质。◆从消极的方面看,市场意识对大学生人格塑形影响集中表现为: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趋向功利化和实用化。从个人利益出发的思想普遍,大部分学生一切以有用性和功利性为标准;他们不重视思想,不敢承担对社会的责任;部分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变得物欲化,没有积极的人生目标,生活变得颓废而毫无朝气;受功利观影响,人际关系变得淡漠或虚假;勤俭节约不再受到广泛推崇,部分大学生花钱大手大脚,追逐时髦、相互攀比。校园文化新质对人格的影响●校园文化中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大学校园作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主阵地,其校园文化以宽容的姿态迎来了西方各类社会思潮。◆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所具有的批判否定精神和异质多样的文化意向,有利于唤起大学生们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非主流一面的注意,提示他们辩证地看待社会现象。◆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的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虚无主义,冲击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少当代大学生存在信仰危机。有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有的人没有远大的理想,精神空虚,厌学、厌世,表现为逃课、酗酒、泡网吧等;有的放弃了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放弃了道德原则、真诚原则。校园文化新质对人格的影响●校园文化的“虚拟”特征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截至2007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2.1亿人。其中,约2000万在校大学生的80%以上都是网民。网络虚拟世界的产生,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使大学校园文化增添了“虚拟”的特质。◆网络成为当代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它促成了全球信息以最快捷的方式在最大限度上的共享,也使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迅速接轨,盛极一时的文化快餐、学术超人、山寨文化以及“做俯卧撑、打酱油、躺猫猫”等网络用语,迅即传入校园,使广大大学生得以密切地接触和及时地了解社会,丰富其社会阅历,培养其道德、价值判断能力。这对于大学生人格塑形具有积极作用。◆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和道德的弱化,长期处于网络中虚拟交往的幻觉中,大学生往往在心理上对网络产生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的同时,对现实感到厌倦与冷漠,逐渐自我封闭,严重的可能发展为“网络自闭症”。如何应对校园文化新质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冲击●一、优化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性情◆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能愉悦人的心情,唤起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对美的追求,从而点燃内心爱的火花.◆所谓陶冶性情主要是指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二、营造校园氛围,培养人文素质◆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的管理、教师一贯严谨的治学态度及浓厚的学术研讨气氛,对于学生积极的面貌、科学精神的培养来说,有着其它教育方式不可比拟的作用.◆消化学习内容,激励学习热情,引发学习灵感,培养科学精神.●三、创新教学风格,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应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其次是教学方法应实现多样化.◆再者,教学内容应先进而广博.
本文标题: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15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