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研究生2014秋季).
主讲人:冯昆东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一、“国际战略”的基本涵义二、当代中国国际战略的历史演进三、新世纪中国的国际战略本专题基本内容一、“国际战略”的基本涵义(一)“国际战略”的概念内涵(二)“国际战略”基本特征与表现形态(三)国际战略制定、实施的基本影响要素(一)“国际战略”的概念内涵1、“战略”概念内涵的历史演进及“国际战略”概念的形成2、国际战略的概念界定与解析1、“战略”概念内涵的历史演进及“国际战略”概念的形成(1)“战略”概念的词源学考辨:西语:英文:“Strategy”,法文:“Stratégie”,德文:“Strategie”。希腊语:“stratos”,意为军队。从这个词衍生出“strategos”,意为将军或领袖,以及“strategeia”,其意可以分别为战役或将道汉语:战略一词中国古代称之为“庙算”、“谋”、“猷”、“谋略”、韬略、方略、兵略。最初,“战”与“略”是分开用的。战,指战斗、战争、交战;略,指筹划、谋划、筹策。(2)战略概念内涵的历史演进:第一个阶段:古典阶段第二个阶段:现代战略阶段第三阶段:当代战略阶段(3)“国际战略”概念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毛泽东邓小平2、国际战略的概念界定与解析所谓国际战略,是指主权国家在对外关系领域内较长时期、全局性的谋略,也即主权国家在国际斗争中运用国家实力谋求国家利益的筹划与指导.其主要表现形态是主权国家的对外战略(高金钿)界定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弄清“国际”(International)这一概念的内涵:指的是国家间的关系维度,是国家间组成的国际社会的空间领域。弄清“战略”(strategy)这一概念的内涵:强调的是对总体性、根本性、综合性、长期性问题的谋略、谋划和指导。兼顾当代国际社会的现实状况:在现实的国际社会中,国家作为唯一国际社会行为体的地位已经收到了极大的挑战,日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非国家行为体(政府间组织、非政府间组织、跨国公司、跨国集团、超国家组织)。因此可以界定为:国际社会行为体(主要为民族国家)在较长时期内参与国际社会的竞争和实践时的总体性、根本性、综合性的谋划和方略。(二)“国际战略”基本特征与表现形态1、基本特征:世界性或国际性;整体性或统率性,对抗性或竞争性;长期性或相对稳定性;预见性或称未来学特征。2、主要表现形态:国家安全战略;外交战略;意识形态战略;对外经济发展战略或:国家的全球战略,国家的地区战略,针对别国或国家集团的战略或:“区域国家集团战略”,“类型国家集团战略”,“全球发展战略”(三)国际战略制定、实施的基本影响要素1、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际战略的最高指导原则,是制定国际战略的动机和归宿。2、国家实力:国家实力是实施国际战略的重要手段与依托。随战略概念内涵的充实和外延的扩大,国家战略越来越重视综合国力的运用。3、国际战略环境: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国际客观形势和条件,尤其是其周边的客观形势及条件,也指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构成的国际战略态势与战略格局。4、国内社会政治环境:它是影响国际战略的重要的国内变量,是国内的社会政治基础,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国内政治体制、国内环境、国内社会结构,国内社会群体、政治领袖群体等等。5、国家战略文化传统:思想文化与战略相结合,可以称之为战略文化:战略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并以这种思想和理论指导战略行动和影响社会文化与思潮。它具有观念形态、历史继承性、国体与区域特征等属性。二、当代中国国际战略的历史演进历史前溯:新中国前三十年国际战略概览(一)80年代:“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战略(二)90年代:韬光养晦与新安全战略(三)新世纪中国国际战略: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新中国前三十年国际战略概溯1、50年代:与苏联结盟的“一边倒”战略2、60年代:“反帝反修”“两个拳头打人”的对抗战略3、70年代:联美抗苏的“一条线”战略(一)80年代:“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战略1、80年代战略调整的历史背景2、“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战略主要内容与基本特点3、“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实施及效果1、80年代战略调整的历史背景(1)国内背景客观形势:结束文革,进入到全面改革开放的历史新阶段,国家战略利益目标发生转折性变化,迫切需要和平稳定的外交环境主观认识:中国领导人的国家战略观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第一个转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观念的转变:第二是对时代主题认识的转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1、80年代战略调整的历史背景(1)国际背景——1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发生有利于我们的变化,为中国外交带来更大的回旋余地:第一,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势头得以维系。中美关系因里根政府对台出售军火出现一些波动,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简称《八·一七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的基本框架得以确立。第二,美国对苏联推行全球性进攻战略。苏联入侵阿富汗,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应。里根政府上台之后,提出“重振国威、扩军备战”,志在从苏联手中夺回世界霸主的地位。第三,原先处于尖锐对抗的中苏关系开始酝酿某种积极变化。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的讲话传递了改善中苏关系的信息,立即引起中国领导人的关注。邓小平指示外交部,迅速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做出反应,中苏关系由此缓和。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前,中苏双方已内部商定,由两国副部长级的政府特使就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举行政治磋商。上述变化引起邓小平高度重视,并在1982-1983年间为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新战略。1、80年代战略调整的历史背景(1)国际背景——2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缓和与合作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第一,美苏关系明显趋于缓和。苏联入侵阿富汗不仅没有实现预期战略利益,反而失去了同美国较量的战略优势。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的对外政策逐渐放弃与美国争夺军事优势,而改为全面收缩战略。第二,与美苏缓和相伴随,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升,西欧、日本等其他主要政治力量继续奉行自主外交路线。第三,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明显上升。在世界经济不稳定、低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普遍进行了经济调整和改革。这种经济调整和改革,促使经济利益在国家对外交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局势相对稳定,经济进入调整发展时期,为中国外交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战略主要内容(1)“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战略基本内涵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有了几层新的含义:一是不与美苏任何一方结盟,也不联合任何一方去反对另一方,而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改善、发展同它们的关系,同时坚决反对它们的霸权主义和军备竞赛政策;二是处理国家关系和国际问题时,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不受一时一事所左右,而是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决定自己的政策。三是,不结盟政策也包括不与第三世界国家结盟,而与其发展独立自主、和平交往的外交关系。2、“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战略主要内容(2)“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战略基本原则重视国家利益的基础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战略特别强调了对外开放强调实行真正的不结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逐步改善和发展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提倡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实施及效果第一,拉开与美国的距离,同时改善与苏联的关系。第二,中国对外政策调整后,提出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论亲疏,积极改善与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关系,全方位地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第三,调整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第四,实行对外开放,增进国际间经贸、科技合作。第五,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开始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第六,提出以“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认真贯彻“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二)90年代:韬光养晦与新安全观战略1、90年代战略调整的历史背景2、韬光养晦与新安全观战略的主要内容3、韬光养晦与新安全观战略的实施及效果1、90年代战略调整的历史背景(1)国内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事业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期:首先,我国经济面临着加快发展的严峻挑战和良好机遇。到90年代初,我国经济发展第一步战略目标的任务基本完成。与此同时,世界性的新科技革命的进程正在加快,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重组与升级,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出现良好势头,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快速发展。1、90年代战略调整的历史背景其次,治理整顿任务的完成和深化改革的要求。到1991年底,三年治理整顿任务基本完成,我国的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出现了有利改革的形势。但是,治理整顿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生活中一些深层次的或新出现的问题1、90年代战略调整的历史背景最后,冷战结束时产生的巨大的冲击波在国内引发了两种思潮:一种是迎合西方的压力,认为中国应当自动实行和平演变,主动地顺应苏联、东欧剧变的潮流,尽快地实行以多党民主化,市场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变革;同时,对于苏联、东欧剧变的回响又产生了另一种思潮,认为苏联、东欧的剧变表明,中国应当停止改革开放,重新实行过去的社会主义制度,否则中国必然会出现苏联、东欧式的灾难。局势提出的尖锐问题是:中国是否一定会像苏联那样发生剧变?中国是否能避免苏联、东欧式的剧变?1、90年代战略调整的历史背景(2)国际历史背景:政治形势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多极化进程加速发展。第一,欧盟和欧洲大国独立自主倾向继续发展。第二,大国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调整。第三,地区及跨地区合作不断推进。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过程充满曲折。首先,多极世界与“单极世界”的斗争仍然激烈。其次,国际局势仍存在不稳定性因素,对多极化趋势产生干扰和冲击。1、90年代战略调整的历史背景(2)国际历史背景:经济形势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1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市场的国际化;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带来了资本的国际化;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服务贸易,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国际化;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国际经济协调越来越重要,规制的全球化。1、90年代战略调整的历史背景(2)国际历史背景:经济形势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也是曲折的。第一,经济全球化具有明显的双重作用,积极、消极影响此消彼长。第二,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阻碍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第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反全球化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1、90年代战略调整的历史背景(2)国际历史背景: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的焦点由军备竞赛走向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经济实力成为国际竞争的中心。科技对综合国力的贡献明显提升。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高技术产业逐渐超过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例如,1993年9月,克林顿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4年,欧盟制定了第四个科研发展框架计划;1994年10月,日本提出了《研究信息流通新干线网计划》。1、90年代战略调整的历史背景(2)国际历史背景:国际安全形势新变化第一,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渐显露。第二,传统安全威胁仍然存在。第三,两种威胁相比,非传统安全威胁明显上升。。2、韬光养晦与新安全观战略的主要内容(1)“韬光养晦”的战略思想的提出1
本文标题: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研究生2014秋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17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