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 当代文学下学期(正)
下编:80——90年代的文学第十六章:文学“新时期”的想象&第十七章:80年代文学概况一、文学思潮的多重变奏。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本时期文学思潮发展的总体走向是:各种文艺观点、各种创作方法相互碰撞、多方涵容,几经起伏跌宕,形成了文学思潮的多重变奏和流派林立的格局。(1)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新时期主导性潮流,原因:1“五四”现实主义传统2俄苏现实主义的长期影响3新时期作家的基本素质:新时期作家大多把自己视为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变革满怀热忱的参与者,作家的责任和良知推动着他们敏锐关注现实关系的变动和社会矛盾的冲突。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进展:70后期——80初,中国当代文学的复苏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诗歌:“复出诗人”的“归来的歌”话剧大多是与“文革”有关的“社会问题剧”为当代文学重新恢复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基石和主轴地位。(2)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作品:80年代初,张承志的《黑骏马》、邓刚的《迷人的海》杨炼的《诺日朗》、江河的《太阳和它的反光》等诗作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特点:情感:传达了作家在现代文明与古朴遗风发生剧烈冲突的时代,对古老文化和蛮荒的大自然的眷顾和向往之情。取材:作家们把笔触伸向荒原野沼、深山老林、草滩戈壁,写“太古之民”的人情风物、神话传奇、趣闻野史,写自己被岁月销蚀了的童年、青春、爱情、理想。艺术表现:常常将浓郁的抒情、离奇的故事、强烈的个性、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深邃的意境交织成瑰奇斑斓的艺术画面,或以悲怆、祟高、雄浑、粗放的阳刚之美,或以恬然、清幽、纤巧的阴柔之美给人以心灵的冲击或滋润。•(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原因:文化封锁的“开禁”:※70年代末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译介西方文化思想,文学作品的热潮。※对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重评和出版。※西方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文学流派,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都被看作现代派引进过来。※台港文化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了三四次浪潮。作品:朦胧诗——第三代诗歌(朦胧后、后朦胧、新生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入新潮小说——后新潮: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探索小说)实验话剧——新实验话剧(探索话剧、先锋话剧)•(4)通俗文学思潮表现:※港台通俗文学的引入(金庸、梁羽生、古龙的武侠小说;高阳的历史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梁凤仪的财经小说等,还有三毛、尤今、席慕容、亦舒等的散文、诗歌)※从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通俗文学有了新的发展,一批作家吸取港台通俗文学的经验,创作出一批受到读者欢迎的作品,从而形成新一轮的通俗文学热潮,这主要是“王朔热”、“汪国真热”等。原因: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文学的多元化发展。(一体化——多元化:表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在改革开放中前行的“主旋律”;表现当代作家自由探讨精神的“纯文学”;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大众趣味的“俗文学”。——文学进入了一个多音齐鸣、众语喧哗的时代。)二、了解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理论论争。(1)文艺和政治关系问题结束“从属论”、“工具论”时代,开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时代,“反映论”的时代第一,主张恢复文艺的特性,反对把文艺变为政治的附庸。第二,主张恢复文艺以审美为中心的多种社会功能,反对狭隘的政治功利主义。第三,主张恢复文艺与生活的联系,反对唯意志论干扰文艺。第四,恢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科学理解,反对片面地诠释马克思主义。(2)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三种对于人性的概括:自然本性说:朱光潜等。——马克思“人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本质力量”社会属性说:——马克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双重因素统一说:——马克思:人是社会与自然的统一体。共识:不应当用阶级性否定人性。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有联系又区别。(人道主义、主体性成为80年代“新启蒙”思潮的主要武器,是进行现实批判,推动文学观念更新最主要的“话语资源”)(3)文学批评方法问题80年代初方法热: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80年代中期科学主义倾向90年代:理论建构和实用化阶段。影响较大的:心理学批评、形式批评、文化批评、社会历史批评。(4)文学本体论问题人本主义的文学本体论:——“文学是人学”自我表现论的文学本体论主体论的文学本体论存在论(生命论)的文学本体论形式主义的文学本体论——“回到文学作品本身”作品本体论形式本体论语言本体论(5)重写文学史《上海文学》于1988年第4期至1989年第6期开辟了“重写文学史”专栏。这个历时一年半的专栏将“重写文学史”的讨论推向了高潮。重新构建文学史书写的理论依据和评价标准,是历史“重写”最重要的工作。启蒙主义、现代化成为取代阶级论的标准。80年代中后期的重写活动指的是“新文学整体观”、“20世纪中国文学”等命题的提出,和明确规划意识的“重写文学史”活动的开展。这个时期的重写是以“走向世界文学”、“文学现代化”和“回到文学自身”(“纯文学”)等作为他的目标和尺度;其特质主要体现在“现代派”文学中。参考课本207、208页具体论述。三、1980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1.对历史和现实的强烈关怀和承担。题材选择:对“历史”的清算和记忆。文学精神:普遍存在一种沉重的、紧张的精神倾向。(群体性焦虑)2.强烈的探索和创新意识。开放的文学环境带来对中国文学现状的不满,作家们普遍希望创造有思想深度和艺术独创性的作品。3.文学创作的潮流化特征:80年代的文学界热衷于归纳命名文学现象,有意识地组织文学派别,掀起创作潮流。如:朦胧诗、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等等。四、80年代文学过程1.80年代前期文学的取材和主题,是指向社会一政治层面,并大多带有社会——政治干预的性质。人道主义的启蒙精神、“现代派”文学等,是集中的关注点。小说:“伤痕小说”、“反思小说”;诗歌:“复出诗人”、“归来的歌”和青年一代“朦胧诗”的创作。戏剧(话剧):“社会问题剧”。1985年的文学事件:一是所谓文学的“寻根”,和由此产生的“寻根文学”;另一是“现代派”的文学潮流;“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的诗歌写作;这期间对文学批评的“科学方法”的重视异乎寻常且最引人瞩目(1985年也因此被称为文艺学的“方法年”);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陈思和等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80年代中期以后:“回到文学自身”和“文学自觉”是批评家和作家的热门话题。(“诗到语言为止”,“先锋小说”,“日常生活”写作,“个人写作”,“新写实小说”等)作家分化、大众文学星期,“严肃文学”(或“纯文学”)“边缘化”、文学“失去轰动效应”。五、80年代作家的构成1、80年代初两部分:•在50年代受挫的“归来作家”、“复出作家”、“五七族”,如艾青、汪曾祺、王蒙、高晓声、张贤亮等•知青作家群,如王安忆、张承志、史铁生、韩少功、梁晓声、阿城、铁凝等。他们是80年代非常活跃的一群。2、80年代中期最重要的现象是一批更年轻的作者闯入文坛,并且带着探索和革新的精神。•小说领域是:莫言、马原、余华、格非、刘恒、方方、池莉等。•诗人中出现了“新生代”,有海子、西川,他们冲破朦胧诗的防线,把诗歌带向了民间。第十八章归来者的诗以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为起点,诗歌重新获得了独立的品格。80年代是诗歌的繁荣期。诗歌从大悲大喜的歌颂和控诉,转向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最终走向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和体察。80年代值得重视的主要诗歌潮流先后有:归来的诗、朦胧诗、新生代诗歌。一、名词解释:“归来诗人”“归来诗人”指的是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因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一些原因而被迫中止创作或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品,到七十年代末即粉碎“四人帮”后才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1980年,艾青出版了他复出诗坛以后的第一部诗集——《归来的歌》,此后,流沙河创作了《归来》,梁南创作了《归来的时刻》等作品,“归来”的诗歌主题就成了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诗人创作现象。“归来诗人”主要包括这样三个群体:1、1957年反右运动中错划为右派的“右派”诗人,如艾青、穆旦、唐祈、唐湜、吕剑、蔡其矫、公木、公刘、流沙河、昌耀、白桦、邵燕祥、孙静轩、胡昭、苏金伞、梁南、孔孚等;2、1955年因“胡风反革命集团”受到牵连的“七月”派诗人,如绿原、牛汉、曾卓、罗洛、冀汸、彭燕郊、鲁藜等;3、面对褊狭的艺术观念而“自觉”从诗坛消失的“九叶”派诗人,如郑敏、辛笛、陈敬容、杜运燮、袁可嘉等。“归来诗人”诗歌特点大多继承了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并在融合中外诗歌精粹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变化。他们的诗风大多由过去的单纯、明朗转向深沉、凝重、雄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流与文化心理,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1、呼唤真实,恢复诗歌的真实性传统:打破“瞒”“与骗”2、歌咏“归来”,诉说冤情,袒露心志的总主题.艾青笔下的那条鱼,由于突然的灾难,也许是地震,也许是火山爆发,变成了化石。(艾青《鱼化石》)曾卓笔下的那棵树被“奇异的风”刮到生存的绝境的“悬崖边的树”,留下了风的性状。(曾卓《悬崖边的树》)3、将鲜明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批判精神、理性思辨融为一体。沉思中有批判。艾青《失去的岁月》:不像丢失的包袱/可以到失物招领处找得回来,/失去的岁月/甚至不知丢失在什么地方——沉思中也有执著。粱南《我不怨恨》:马蹄踏倒鲜花,/鲜花,/依然抱着马蹄狂吻;/就像我被抛弃,/却始终爱着抛弃我的人。4、艺术风格以现实主义为主,融合中外诗歌精粹。二、新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1现实主义诗歌在复兴过程中,首先恢复和加强了诗歌同现实生活及人民情感的密切联系。2诗歌在批判与反思的同时,也体现出强烈的当代意识。3从创作方法上讲,现实主义诗歌不再静态发展,而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之中。在创作题材上,新时期诗歌形成了以现实主义精神为主导特征的众多诗歌派别,如政治抒情诗派、军旅诗派、边塞诗派、乡土诗派、山水诗派等。4在表现手法上,现实主义诗歌吸收了现代主义和其它表现手法,促成自身的深化与发展。5新时期现实主义诗歌在固守传统的同时,又不断吸取新的潮流丰富自我,完善自我,进而超越自我,所以面对新的诗歌潮流的冲击,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当然,面对多种艺术潮流的兴趣,现实主义诗歌自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促成现实主义诗歌及其自身的发展,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概貌1、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期(1976年到1978年)1976年清明前后的天安门诗歌运动,有力地批判了文化专制主义,拉开了新时期现实主义诗歌复甦的序幕。粉碎“四人帮”后,在时代的召唤下,出现了一批以揭露和批判“四人帮”、缅怀和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主要内容的现实主义诗作。如贺敬之的《中国的十月》、艾青的《在浪尖上》、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2、反思期(1978年到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的诗歌逐步摆脱单纯解释生活的旧有套式,开始寻求对社会生活感受、思考的自觉。一批“归来”诗人以特有的情感方式和思想穿透力,丰富和深化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反思主题。他们或表达在历史错位时期人们的复杂感受,或对历史进行双重反思,或在对现实进行批判思考的同时,对民族文化及社会发展进程进行解剖。3、多样化发展期(80年代中期以后)1985年以来,文学理论界空前活跃,各种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和创作技巧对诗歌创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中国当代诗坛出现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大潮流共分天下的局面,现实主义在诗坛中的统治地位被打破,诗人之间的分化现象加剧,即使原先艺术追求相近的人,也开始强调各举各的旗、各走各的路,从而形成了美学追求的执着与艺术吸收的宽泛的多样化的局面。)三、主要诗人诗歌风格。★艾青诗歌风格:1、既保留了50年代明朗朴素的特点,又有30年代的现代派手法,形成机智精巧和朴素自然相交织的艺术风格。2、善于凭借敏捷的艺术感觉力捕捉意象,抒情言志。3、把象征性的抒情与哲理性思辨结合,
本文标题:当代文学下学期(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20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