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惊弓之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成语故事。其前面的是精读课文《寓言两则》,后面的课文是精读课文《画杨桃》和自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最后还有一个语文园地。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它们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这则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全文共九个自然段,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先写更羸提出不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然后写更羸试了一下,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以环环相扣的说理,分析推断虚发雁落的原因,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教学目标:1.会认“魏、弦”等5个生字,会写“弓、魏”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更羸、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孤单失群、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知识)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能手”“嘣”“那只大雁直往上飞”等,理解课文内容。(技能)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情感)教学重点: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两个“直”所描绘的两种不同情形。2.理解对话的多种表达方式关知道如何运用。教学方法:品味法、比较法,讲读法,设疑法、角色朗读法教学准备:查找资料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激趣引入,学习生字新词,概知课文内容。一、课文导入——从更羸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想一想,去上山打猎的时候是不是都要拿上打猎的工具才称得上是去打猎呀?那打猎工具又有哪些呢?(枪、木棒、石头、弓箭···)假如,现在天上有一只鸟,让你把它打下来,你会选用哪种打裂工具呢?(弓箭)是的,我们要把天上的鸟打下来必须要用箭射它。但是呀,古时候,有一个人,他不用箭就能把鸟打下来,真的有这么神奇的事情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讲了这么神奇的让人难以置信的一件事,我们现在就赶紧去瞧瞧,看看这个人为什么不用箭就能把鸟射下来?(大问题一)2.板书课题(10惊弓之鸟),齐读课题。3.理解“惊弓之鸟”基本含义①讲解“惊”“弓”“之”含义师: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故事,大家看看这个惊是什么意思?(害怕),弓(弓箭,弓弦),之(的)。那“惊弓之鸟”的意思就是---(害怕弓弦声的鸟)②理解“鸟”即“大雁”师:“惊弓之鸟”是害怕弓弦声的鸟。那这只鸟是什么鸟呢?是燕子?是麻雀?还是什么?(大雁)③了解大雁的基本知识师:大雁又称野鹅,是一种大型的侯鸟。每年春分后它们就飞回北方繁殖,寒露后飞往南方越冬。它们成群在天上飞的时候,会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而且它们飞的路线是直的。现在呀,它们还被列入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过渡:现在大家知道了“惊弓之鸟”的基本含义是:害怕弓弦声的大雁。那这只大雁为什么会害怕弓弦声呢?它听到弓弦声后又会怎样呢?我们学了这个成语故事就会知道答案。二、初读认知———认读字词,初知文章内容1.初读课文,有确读书要求。师:现在大家借助文中的汉语拼音把句子读懂读通顺,把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在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画“~~~”,在你不理解的有疑问的词句下面画“------”并标上问号。2.认读字词,了解词义。①检查字词读音。师:现在请几个同学来读读黑板上的字词,其它同学听听这些同学把读音读准确了吗。②讲解词义,强调易读错字音③全班齐读生字新词,加深印象。3.写字教学①找易错字。师:你觉得哪些生字比较容易写错?在写时应该注意什么?②学生交流汇报。③师指导难字书写。4.全班齐读字词,巩固字词读音。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懂得了它们的读音,了解了它人的意思。那接下来同学们在读课文时就应该读得更通顺、流利,现在大家默读《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想想这个成语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5.初步理解文章主要内容。①提问1-2生。②师概括主要内容。师:对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现在来概括一下这个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个成语讲的是故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了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品词品句,积累运用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中的生字新词,我们还知道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主要讲的是故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了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那为什么更羸不用箭,只拉了一下弓就把大雁射了下来呢?(大问题二)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这个成语故事,看看更羸为何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三、精读感悟----品词品句,悟语悟情(一)学习第1—4自然段1.学习第1自然段(1)从理解“手”到“能手”到“射箭能手”,再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①理解“手”的特定含义。(黑板上画手的象形)师:这像不像我们的手?手是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一部分,引申为擅长某种技能的人或做某种事的人。同学们想想有哪些带“手”字的名词。(歌手、杀手、猎手、打手、能手)②理解“能手”师:大家看“能手”这个词,“能手”是说有着某种专长而社会地位一般的人。织布技术特别熟练,布织得特别好的人称织布能手,唱歌特别厉害的人叫唱歌能手。在你周围的同学、老师、亲戚当中肯定也有不少能手,请你用“我的×××因为····所以是···能手”的句式说说你身边的能手。③理解“射箭能手”师:同学们身边都有这么多的能手,那我们现在来看看,这句话中说“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那我们就从中知道,更羸射箭技术特别熟练,箭射得特别好。④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师:大家知道“有名”是什么意思吗?(生答)对了,“有名”就是家户喻晓,每个人都知道的意思。“有名的射箭能手”是说更羸不但会射箭,而且射箭的技术很高超,在当时是家喻户晓的。(2)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该句的多重定语和中心词的关系。师:这简单的一句话就道出了更羸的许多信息,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更羸是什么时候的哪国人,是具有哪种特长的人。那同学们想想,这一句话可以由多少个句子组成?是哪些句子?(更羸是能手;更羸是射箭能手;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过渡:正是因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是家喻户晓的人,所以,作为一国之君的魏王才会让更羸陪去打猎,那在打猎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事情呢?2.学习第二自然段(1)打猎所见所闻师:大家一起来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更羸和魏王去打猎时到底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说了什么话?(2)感情朗读更羸说的话①删词比较更羸说的话。师:大家找找在更羸说的这句话中有一个关联词,是哪个关联词?(只要···就···)大家把这个关联词去掉,读读这句话,看看表达的意思和原来的句子所表达的是一样的吗?既然是一样的,为什么要多加一个关联词呢?②体会更羸说话的语气(师分别读两个句子)师:把关联词去掉后再读这句话时是不是觉得很没有底气?要是我是魏王,我会说:“更羸,听你说话的语气就知道你说的是假话了,你竟敢跟本大王开这样的玩笑!”加上“只要···就··”后,明显的感觉到了一种有把握和胸有成竹,(师读)这时魏王听了可能会想:听他说话那么肯定,那么胸有成竹,我倒要看看他是有没有这样的本事。③角色扮演。师:现在老师请一个学生来当更羸,你来跟魏王说这句话,看你能不能说的胸有竹,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他像不像更羸。●过渡:更羸说得那么胸有成竹,但魏王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呢?(生读)3.学习第三自然段,指导学生用怀疑的语气朗读,师: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也就是魏王不相信更羸说的话,你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我是大王,我可是一国之君,我看到过的你更羸没看到过,我听说过的事情你更羸也不会听说过,现在你说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本大王凭什么相信你。来,请你来当魏王,读出你的不相信,读出你的怀疑。4.学习第四自然段,指导学生态度谦和地朗读更羸的话。①换词比较。师:在魏王不相信的情况下,更羸说-----(生答)现在我把更羸说的话换成“当然!”行不行?(你面对的是魏王,不能这样放肆·····)。说得对极了,在大王面前,更羸说话很注意自己的平民身份,谦虚、有礼,再说,当时的大雁还没射下来呢,哪能那么的狂妄。②角色朗读。师:请你来当更羸,其他同学看他态度够不够谦和。●过渡:在魏王不相信的情况下,更羸却说“请让我试一下”,更羸不用箭射大雁,他会怎么射呢?大雁又真的掉了下来吗?(二)学习第5—6自然段1.学习第5自然段,了解段落大意。师:齐读第5自然段,看看更羸是如何射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有什么反应?2.置大雁于死地的原因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置大雁于死地的?从这段的一个字中可以知道。(弦声)3.册词比较句子,理解两个“直”师:这两个“直”它们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吗(直往上飞,直掉下来)●过渡:看到更羸真的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了下来,魏王又是一种怎样的反应呢?4.通过魏王前后的两种不同反应理解“大吃一惊”师:前面更羸在说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时,魏王说:“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表示魏王对此事不相信,那现在看到更羸把大雁射下来了,魏王大吃一惊地说:“啊,真有这样的本事”。前面用的是问号,表示的是他的怀疑,这里的叹号则表示的是一种惊讶,一种吃惊。更羸真的把大雁射下来这件事是在魏王的预料之外的,形容对发生的意外事情非常吃惊叫大吃一.惊。5.指导学生用惊讶的语气朗读。师:请你用魏王的那种大吃一惊的语气来读读他说的话。第三课时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更羸真的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了下来,魏王的态度也由原来的怀疑到大吃一惊,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更羸是如何一步步地向魏王推理出他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的原因的。(三)学习第7—9自然段师:当魏王感到大吃一惊,称赞更羸有本事的时候,更羸说了什么呀?1.理解为何“笑笑”师:更羸为什么只是笑笑说?可不可以用大笑,得意洋洋地说?(因为事情全在他的意料之中,并且可以看出更羸非常的谦虚。)2.理解更羸的推理过程。师:最后一段是更羸回答魏王的话,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知道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同时还可以知道为什么更羸会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我们一起来看看。①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师板书:观察、分析、推理、判断②理清推理过程。师:这段话写了四个意思,即“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大家想想,这段话中什么地方是“观察”?什么地方是“分析”?什么地方是“推理”?什么地方是“判断”?用不同的线画出相应的部分。③进行逻辑引读。师:更羸观察到什么?---生答。他是怎样分析的?----生答。于是他又怎么推理?----生答。这么一来,他就作出了正确的判断----生答。④男女生对读“果”“因”师:读书上更羸分析的部分,男生读“果”女生读“因”⑤师引读因果句式,学生接读。(板书:之所以···是因为···、因为···所以···)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师引读:之所以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师引读: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⑥引读第二句和第三、四句之间的因果关系。师:我们知道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是因果句式,其实,第二句与第三、四句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下面由老师引读,同学接读。师引读: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
本文标题:惊弓之鸟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89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