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意识形态的管理化与管理的意识形态化
Mar.2005,Volume2,No.3(SerialNo.4)JournalofUS-ChinaPublicAdministration,ISSN1548-6591,USA73意识形态的管理化与管理的意识形态化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王明颖*摘要: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在管理领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都促使我们对管理过程进行思考。本文正是从意识形态的涵义入手,分析了意识形态的管理化的涵义及其功能与表现,管理的意识形态化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最后谈及如何在意识形态管理化过程中淡化管理的意识形态化。关键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管理化;管理的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作为实现管理目的的一种手段,有力地促进了管理目标的实现,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但是由于意识形态本身的特性,它一经形成就会长期地稳固下来,因此它的僵化也给变化中的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使得意识形态失去了它的积极意义,并造成管理过程越来越意识形态化。一、意识形态管理化的界定对于“意识形态”的涵义,众说纷纭。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政治文化和经济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其中德·特拉西、马尔库塞、曼海姆是从政治文化角度进行定义说明的;而诺思是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定义的,现将这些观点分叙如下:法国哲学家德·特拉西是第一个使用“意识形态”一词的学者,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科学,这种观念科学是对思想的来源进行理性分析,并揭示社会法则与理性法则的一致性,从而清除宗教和形而上学的浅见和谎言。1而德国的曼海姆则认为意识形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意识形态是指人民对于思想或观念的一种特别的态度,是对于思想或观念的社会现实内容的肯定,换言之就是肯定思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狭义的意识形态是指与社会现实不相吻合的思想或者说是超越现实的思想。2马尔库塞总结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意识形态在总体上是一种文化,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受社会存在的制约,个人或群体都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影响。3诺思认为意识形态是人们关于世界的一套信息,是使个人或集体行为范式合乎理性的智力成果。它可以大大降低制度安排的费用,成功的意识形态可以有效地克服“搭便车”的问*王明颖,女,黑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管理理念、人力资源和公务员制度方面的研究,曾发表论文《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公正》、《腐败与政治权力合法性关系探析》等;通讯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黑龙江大学164信箱,邮编:150080;电话:13936145603;E-mail:q8889@sohu.com.1麦克里兰:意识形态,施忠连译,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1年版):第一章。2黄瑞祺:意识形态的探索者——曼海姆,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第六章。3马宝成:试论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基础,东方论坛,2000(2)。意识形态的管理化与管理的意识形态化74题,此外它也能协调人们的经验,证明现行制度的合法性或起到凝聚某个团体的功能。4综合以上观点,作者认为意识形态是指一个社会或组织成员对其所生活的世界的一种感知体系,它包括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以及在这些认识基础上形成的自身的价值观念和利益取向,以及这些观念和取向对人民自身在社会或组织中的行为的影响;同时,意识形态也为现行制度的合法性提供理念基础。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意识形态必须进行社会化,而人作为一种理性的动物,在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寻求成型的思想或理论的指导,而在这种追寻过程中,使得各种思想体系不断地与实践相结合,被实践所用,长期下来就形成了各种思想体系的固化,把各种思想体系当作一种工具来使用,意识形态被引入到管理领域,毫不例外也被当作一种工具来使用,而这种工具理性正是意识形态在管理化的过程中出现管理的意识形态化的最重要原因,所以本文将从管理的角度对意识形态进行界定。意识形态的管理化是指国家或政府对自身的意识形态或存在于社会中的有利于自身的意识形态加以提炼和概括,并将这种提炼和概括后的意识形态全面推向社会和管理领域,使社会全体成员普遍加以接受,进而指导管理领域朝向更有利于社会运行的方向发展。二、意识形态管理化的功能及其表现从以上对意识形态的界定可以看出,最初的意识形态只是作为一种思想体系而存在,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要对其加以运用或自由地接受其中任何一种观点。但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统治就必须对各种散见的思想进行整合和管理,以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为统治阶级服务,增加统治阶级现行制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于是政治上的暴力和思想领域的同意或认可就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双重武器,它要求有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来引导人民的价值观念和利益取向,使人们认可现行的制度并甘愿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而放弃自身的利益,于是近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就诞生了。意识形态作为主流的价值观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它具有统一的精神力和号召力,引导人们向有利于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它在为现行制度提供合法性理念的基础上,对具体的制度运行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特别是现行制度在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更是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凝聚作用。况且每一项管理活动都不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就更要受一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支配,意识形态一致化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反之,则不利于目标的实现。小而言之,在对公务员的管理问题上,政府倡导为人民服务、公共利益至上为其主流价值观,告诉公务员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这样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公务员的行为取向,使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自觉地运用国家和政府提倡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每一个公务员都能如此,自然就能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并进而提高整个公务员队伍的办事效率。大而言之,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它的经济发展就更离不开意识形态的作用,特别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各种利益群体间的矛盾突显,如何建构一个合理的利益格局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至关重要,这样,作为一种管理手段的意识形态是最好的调节器。众所周知,民族主义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内4马宝成:试论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基础,东方论坛,2000(2)。意识形态的管理化与管理的意识形态化75存在各种利益群体:个人利益、团体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当各种利益群体发生矛盾时,民族主义就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它会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在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得到实现的前提下,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才能得到保障,这样人们就会在思考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时自觉地把其放在国家民族利益之内,而这种思考的背后就是民族主义这一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取向。特别是在一个国家有外在压力时,民族主义更是充分体现它的重要作用,这可以说是意识形态管理化的正向功能。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意识形态的管理化也不例外,作为一把“双刃剑”,它也有一定的负作用。既然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体系,那么它就必然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它一经形成,就会长期稳固地存在下来,不会轻易改变。如民族主义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面对着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如果再过分强调民族主义就会造成民族保护主义盛行,使一个国家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并进而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民族主义也要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发展。再如我国政府在对公务员进行激励的过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注重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而忽视物质激励的重要性,这种典型的意识形态僵化现象严重地打击了公务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进而影响了公务员队伍效率的提高,政府应看到形势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利益机制以适应人们不同时期的需要。意识形态一经僵化,就会对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目前我国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意识形态,从我国十五大、十六大以来党的政策和政府工作重点的转移就可充分看出这一点。三、管理意识形态化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管理的意识形态化是指意识形态在管理化过程中,逐渐僵化和滞后于管理实际的需要,造成管理越来越受意识形态的束缚,进而降低管理的效率。意识形态在指导管理运行的初期,确实整合了人们的思想,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随着管理活动的不断发展和先进传播技术的应用,使得它的指导作用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造成了管理过程中人的意识形态化和管理制度的意识形态化,同时这种管理的意识形态化严重地压抑了人的自由和创新精神,造成了人的异化。究其原因如下:首先,意识形态主体的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管理活动。意识形态主体是指广大的理论工作者和宣传干部,更具体的工作主体则是广大的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现在政府公务员的年龄偏大,它们大多出生在建国前或建国初期,因此他们的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死守着教条主义观念不愿改变,不能或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如现代西方国家采用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绩效管理等先进理论。而且他们的知识结构也不完善,政府官员中大学本科学历的人数比例小,硕士和博士更是寥寥可数。这种知识结构限制了他们对国家和政府政策的理解,不能把普遍的政策和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更有甚者,有些意识形态主体贪污腐败,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使得群众对反腐败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和反感。这些都使得意识形态越来越趋于僵化,也使得管理越来越意识形态化。其次,官僚制度的弊病也是形成管理意识形态化的主要原因。官僚制是现在大多数组织采取的一种组织模式,它在建立之初是为了提高组织的效率和达到人员的公平,一般来说它具有法制化、专业化、非人格化和权力等级等特点。确实,最初它达到了这些目的,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解决了传统组织的人身依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官僚制这种理性的管理模式出现一系列弊端,仅仅追求效率这意识形态的管理化与管理的意识形态化76一主流意识形态已不能满足管理形式的变化,造成组织思想模式的僵化,出现了官僚制对人文精神的压抑和工具—技术理性的弊病。但是由于这种组织模式的相对稳定性,限制了人们对其进行理性重塑,包括生活在官僚制中的人员都不愿改变这种习惯了的工作模式,这就造成各种管理活动越来越受到官僚制的限制和约束,而官僚制这部出了毛病的庞大机器使生存在其中的人越来越意识形态化,并造成了权力的异化和人的异化。中国人缺乏创新精神就是这种意识形态长期僵化的最好证明。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方面努力共同克服管理的意识形态化,使得意识形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满足人们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四、意识形态管理化过程中应淡化管理的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和加强现存制度的合理性过程中,越来越稳定,不易改变,造成国家或政府在管理方方面面的事务时,越来越受到意识形态的控制和束缚,使管理失去了活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在发挥意识形态积极作用的同时,淡化其消极作用。首先,国家或政府必须告诉人们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哪些不同的意识形态以及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然后告诉人们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是善的,是国家或政府提倡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做到这两点的同时,国家或政府还要预测现在或将来可能出现哪些意识形态。如国家在管理社会事务的过程中,有效率优先、公平优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不同的意识形态,在告知人们存在这些意识形态的同时,还要让人们了解在经济领域国家提倡效率优先,人们可以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在政治文化领域则要强调公平、公正的价值观,改变过去长期以来只注重提高效率而忽视公平的做法。这样,在管理过程中就能使不同领域的人们认识到自己应遵循的主流价值观,淡化非主流价值观对人们的束缚。其次,提倡多元化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作为社会意识的意识形态,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社会存在有一定的依赖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上各种思潮突显。多元的利益格局、多元的所有制结构、多元的管理模式、多元的社会文化和多元社会阶层的形成,这些都对过去单一的计划经济结构产生巨大的冲击,也
本文标题:意识形态的管理化与管理的意识形态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92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