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岩溶地区隧道施工方法探讨
岩溶地区隧道施工方法探讨黄智军谢文杰胡长春袁则士蔡伟摘要:伴随着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岩溶地区修建的隧道越来越多,岩溶涌水、突泥等地质灾害问题日显突出,对隧道施工安全极大。如何在岩溶隧道施工中规避此类灾害的发生,已成为岩溶隧道施工亟待解决的重要技术难题。本文在总结国内外隧道对岩溶防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广西河池至都安高速公路1标段长隧道具体情况,对岩溶地段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说明了岩溶地区地质预报的方法,介绍了突水、突泥地段的施工原则,对隧道通过溶洞的施工方案及处理措施进行了探讨。关键词:隧道岩溶施工工程概况:试验路段选取在广西河池至都安高速公路工程谢家峒隧道,该隧道为双向分离式隧道,洞高7.25米,洞宽11.7米,右线起止桩号为YK27+735—YK29+057,设计长度为1322米,最大埋深345米左右,左线起止桩号为ZK27+735—ZK29+002,设计长度为1267米,最大埋深330米左右;该隧道区属岩溶峰丛谷地,隧道穿越三座连体山峰,山峰间为洼地,地形呈锯齿状,局部呈瓶状,整体中部高,两侧低。隧道进出口前为谷地,高程在154~183m之间。穿越的主要地质构造为一褶皱及其伴生或次生断裂构造,区域内背向斜核部成山,两翼成谷,地质条件异常复杂,集中了岩溶高压水、大涌水、岩爆、大变形、高地温及偏压等不良地质。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地质,对该隧道实行动态设计,即根据施工中探明的地质情况进行设计,及时指导施工。1、地质预报针对该隧道所处地区复杂的地质条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地质预报,以便相互印证。1.1仪器预报利用地震波反射法(TSP202、TSP203)、水平声波剖面法(1ISP)、红外探水、地质雷达等方法,对施工掌子面前方10~40m范围内的山体进行探测,结合探测资料分析前方围岩、潜水、水源补给、水质、涌水量大小、突水和突泥压力等情况。1.2水文地质相似比拟法相似比拟法建立在岩层裂隙较均匀、比拟段的水文地质条件相似、涌水量与坑道体积成正比的基础上。本工程通过导坑开挖时的实测涌水量来推算正洞涌水量,用正洞已开挖地段实测涌水量来推断未开挖地段的涌水量,取得了较好效果。1.3超前水平钻孔探水分析法利用钻孔台车钻孔,探水孔直径一般为50~120cm,每次钻进10~20m,保留5m止浆盘岩,开始下一次探水。暂时封闭水量较小的探孔,留一个喷距最大出水孔,量测其中水的喷出距离。①喷距小于5m,流量小于100~400m³/h,为小型突水;②喷距9~12m,流量大于400m³/h,为中型突水;③喷距大于12m,为大型突水。2突水、突泥地段的施工原则施工中遇到突水、突泥10多次,根据实践制定突水、突泥地段施工原则:“以堵为主、限量排放、排堵结合、综合治理”。具体方法:采用超前导管、管棚、正面深孔压浆堵塞渗水通道,结合管道排水,将绝大部分地下水尽可能封堵在围岩外,少量水由隧道排放,避免洞内出现大量水而影响施工。对于间隙性涌水,采用泄水孔进行排水。配足抽水设备,以备施工段发生突水时使用。2.1突水处理施工中遇到岩溶裂隙出水,采用“围截注浆法”止水。在出水点周围适当范围内布孔注浆,以形成封闭式止水帷幕,浆液填充与大裂隙连通的小裂隙,这样由远至近、由外到里层层缩小包围圈,在注浆深度范围内使岩溶裂隙水成为管道型涌水,最后在集中出水口逆流注浆,这样浆液扩散更有方向性,沿大裂隙逆流而上到达更深远的部位,把水堵到更深层。对于其中几处岩溶管道涌水,一般在出水口附近钻一些分流孔,以减少流量和水压,分流孔的个数视具体情况而定,分流孔深度与溶隙交汇。在出水口及分流孔安设孔口管,并对孔口管与孔壁之间用堵水材料封堵,最后进行注浆止水。隧道掘进中遇到几次涌水的范围较大,及时采用超前深孔、长管棚、超前小导管等方法预注浆封堵。预注浆参数及适用条件见表1。注浆步骤:①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封堵岩石裂隙,堵塞渗水通道;②用水泥单液注浆,进行围岩永久性堵水加固;③在开挖轮廓线外40cm范围内注入超细水泥浆,加强堵水效果。预注浆注意事项:①除水量很大的孔外,注浆前应进行压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修正注浆参数;②每环注浆孔应留出2~3个注浆检查孔;③单孔注浆量注浆压力以达到设计值为准;④根据钻孔深度及成孔情况采用孔口一次性注浆或前进式注浆。表1预注浆参数项目方案一方案二注浆长度/m3030开挖长度/m2522止浆盘岩长度/m58单孔有效扩散半径/m2.52.5终孔间距/m2.753.75预注浆范围(隧道开挖轮廓线以外)/m58注浆终止压力2~3倍静水压2~3倍静水压注浆孔直径/mm9090注:方案一适用于一般高压水和小、中型突水地段;方案二适用于地层破碎地段、静水压较高的岩层接触带和断层带处及大型突水地段2.2突泥处理在YK28+325处出现一处突泥地段,根据围岩实际情况采用高压劈裂注浆固结围岩,使围岩形成强度较高的结石体。3溶洞处理隧道施工中共遇到10多个大小不等的溶洞,根据几何形状分为大厅式、管道式、蜂窝式3种。根据溶洞的分布范围、类型、规模、发育程度、填充物、相对隧道位置、地下水等情况采取了封堵、填充、支撑加固、跨越等处理方法。3.1小型溶洞的处理对跨度3m的小型溶洞,采用填充法处理,根据情况分别采取浆砌封闭、回填压实,隧底回填、拱顶防护,换填片石、加强衬砌,隧道底板梁处理及条形基础等措施。1)浆砌封闭、回填压实。有两处溶洞地下水涌量较小,隧道底采用C15片石砼回填,边墙部位1~1.5m范围内用浆砌片石回填,其余用弃碴、空隙吹砂填满,压注水泥浆胶结。隧底有5处出现突水溶槽,采用钢筋砼封填,铺设钢筋砼仰拱,预埋出水管,注浆封堵。2)隧底回填、拱顶防护。ZK28+300~380m处,隧道穿过垂直裂隙发育、无填充、干燥的溶洞,隧底用块石、碎石回填密实,距隧底1~1.5m范围内用7.5#浆砌片石回填。对于溶洞顶距拱顶高度小于5m的溶洞,在拱部填塞干砌片石,压浆挤满片石空隙;对于溶洞顶距拱顶高度超过5m的溶洞,在拱顶砌筑1m厚7.5#浆砌片石护拱,护拱上回填2~5m厚干码片石缓冲层,起缓冲作用,防止溶洞石块掉落砸坏衬砌。3)隧道通过裂隙发育的槽状溶洞,洞内有充填物,且岩溶水较发育时,分别采取以下处理方法:①支撑墙。对深度5m、填充物较少、可清理出坚硬基础的溶洞,采用支撑墙。清除填充物,用浆砌片石墙支撑加固溶洞顶板,底部水流通路处设置涵洞,排泄岩溶水。②支撑柱。深度为5~10m的溶洞,由于填充物较多,无法清理出坚硬基础,且岩溶水流量大,采用支撑柱减小顶板悬空跨度,回填空隙并压浆加固溶洞底。柱间距2~3m,根据顶板厚度、节理、溶缝发育情况,并考虑稳定性来确定。③支撑拱。溶洞顶板破碎、节理发育,洞内充填松散,无法采用柱、墙支顶,回填加固不牢靠时,在溶洞内隧道通过范围内修筑钢筋砼拱桥,拱桥与溶洞顶板间空隙用C15号砼或片石砼填塞。④挖孔桩。溶洞深度10m,支撑柱、墙稳定性无法达到要求时,在溶洞中设置挖孔桩,边墙底设置托梁,隧底设置地基梁。桩底嵌入稳定基岩内,桩顶钢筋伸入砼底板梁内,与底板联成一体共同形成钢筋砼板梁。⑤嵌补法。对溶洞顶板内小型溶穴,采用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压浆填塞密实。3.2跨越法该工程中有几处溶洞采用跨越法处理。当隧道通过较大溶洞,填塞或加固施工困难,或溶洞虽小,但流水量大,不宜堵塞,或溶洞填充物松软,不宜建造基础时,采用跨越法通过。1)简支跨越。隧道衬砌采用拉杆拱、边墙梁结构,底部采用简支结构跨越通过。2)栈桥跨越。边墙基底一侧遇到岩溶时,可按一定间距设置支墩和悬臂横梁,悬臂横梁用锚杆锚固于基岩中,将隧道仰拱变为钢筋砼板梁,支承于支墩或悬臂横梁上,支承边墙。3)拱桥跨越。利用拱桥跨越溶洞,并承托道床及墙拱衬砌。4)边墙拱跨越。隧道一侧边墙穿过溶洞,溶洞填充物松软且深,不宜施工边墙基础或换填基础通过时,采用边墙拱跨越。5)整体浮放、支托跨越。溶洞断面下部收缩,溶洞堆积体较厚,且稳固可靠,具有相当承载能力。采用封闭式钢筋砼整体衬砌直接浮放于堆积体上,衬砌可分节整体浇筑,节间预留沉降缝。堆积体大孔洞用砼填充,并压浆加固,同时加大衬砌断面,净空加高50~100cm,加宽40cm。3.3大型充填式溶洞的处理对裂隙发育的岩溶地段、大型充填式溶洞,除采用预注浆堵水加固外,还按常规锚喷构筑法,即采用“管棚、小导管、超前锚杆、钢架支撑、挂钢筋网、喷射砼强支护”方法。1)长管棚。隧道通过大型填充溶洞时,在隧道开挖轮廓线以外打入超前长管棚,再压注双液浆。管棚一般支护于隧道拱部,钢管中心设置在隧道开挖轮廓线约60cm以外,管棚不许侵入隧道开挖线以内,以免开挖线与钢管相互干扰。钢管长度一般为10~30m,钢管终端必须穿越岩溶嵌入整体岩层内2m。岩溶地段长度大于30m时,两组纵向钢管间水平搭接长度不小于1.5m。钢管直径大于100mm时,在钢管内加设三角形钢筋笼,以提高钢管抗弯、抗剪性能。管棚的技术要求见表2。表2管棚的主要技术参数项目允许偏差钢管孔位/cm相邻钢管方向10竖向下垂30光管直径≤70钢管间距30~602)超前小导管、锚杆。采用小导管、锚杆超前注浆施工,一般采用中空注浆锚杆。该方法既单独应用于围岩破碎地段,也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用于长管棚施工完成后仍需加固的围岩段,可同时起到注浆加固、超前支护作用。小导管、锚杆的主要技术参数:导管直径40~60mm,锚杆直径22~28mm,长度2~6m,外插角8°~16°,环向间距20~40cm,搭接长度1~2m。对于单液浆:采用水玻璃单液浆,用硫酸调节胶凝时间,硫酸掺量为水玻璃的45%~55%,pH值E3.1~3.5。对于双液浆: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4地表处理在坑口修筑截、排水沟和挡水坝,将能流入陷坑的地表水引远,防止地表水流入陷坑。采用垂直注浆对溶洞顶部的陷坑进行注浆加固,并用钢筋砼封闭陷坑口。隧道穿过陷坑部位时,采用长管棚劈裂配合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陷坑底部。5监控量测5.1洞内外观察洞内观察:每次开挖完成后进行洞内观察,主要观察岩层变化情况,喷射砼、锚杆及钢架工作状态。观察后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填写地质状态记录表、围岩类别判定卡。发现围岩条件恶化时,应立即采取处理措施。洞外观察:观察洞口段、洞身埋藏较浅地段是否有地表开裂、地表沉陷以及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透情况等。5.2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地表下沉监测测点位置必须在同一断面上,量测断面间距、测点数量根据围岩级别、隧道埋深、开挖方法而定。根据量测数据及时整理并绘制时态曲线,对初期的时态曲线进行回归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值和变化速度。数据异常时应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图1是典型拱顶沉降时程曲线。由图1可看出,拱顶沉降过程分为3个阶段:①0~40d为快速沉降阶段,沉降位移可达总沉降的80%左右;②40~70d沉降渐缓,但保持一定的沉降;③70d以后沉降不发生改变,说明围岩稳定。图1隧道拱顶沉降时段曲线5.3钢架受力、喷射砼受力、锚杆体应力观察共布设了15条测线来测量钢架受力、喷射砼受力、锚杆体的应力情况,其测点与必测项目设置在同一断面上,以便相互进行补充和验证。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交通建设行业管理人员安全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2]李晓红.隧道新奥法及其量测技术[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2.
本文标题:岩溶地区隧道施工方法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93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