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一带一路”如何走得通、走得远、走得久-精品文档
“一带一路”如何走得通、走得远、走得久【DOI】10.16619/jki.rmltxsqy.2017.08.008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部署,是推动沿线国家加强互利合作、共谋发展繁荣的战略倡议。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一带一路”建设蕴含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则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新指引。在新理念的引导下,“一带一路”建设将呈现发展新气象,彰显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贡献和世界意义丝绸之路精神的新传承。两千多年前,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将中国与亚、欧、非三大洲的众多国家联系起来。正是在丝绸之路的引领推动下,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中国开始影响世界。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今天,世界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与世界面临着又一个战略性关口。中国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砥砺前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引发国际社会热烈反响。正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只有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让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一带一路”紧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生动诠释中国和平发展理念,丰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把中国的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经济唱戏需要文化搭台。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各国经济贸易合作的“软”支撑。文化交流总是与生产知识、生活知识的交流融合在一起,先进科技文化的引进往往直接促进一个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古代中国许多科学文化创新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代西方的一些现代科学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文化交流通过引进新的技术、新的信息,不仅能够激发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活力,而且能够缩短社会发展的进程。如今,纵观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其大都是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中坚力量,沿线各国都有必要借鉴其他地域的文明成果来推动本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带一路”的提出体现了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诚意与友善,尊重理解沿线国家的历史、语言、宗教、风俗等差异。倡导文化先行,树立文化引领经济的高度自觉,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结构性失衡加剧,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动能不足。“一带一路”是中国针对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它倡议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构建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新亚欧大陆桥、中巴、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等国际经济走廊,对接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发展优势、发展区位,开展国际产能和跨国产业链合作,成立亚投行、丝路基金提供金融支撑,推动达成新的自贸协定和现有自贸协定升级。“一带一路”建设将为沿线各国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有利于全球经济实现平衡和复苏增长,为共建发展繁荣的世界添砖加瓦。从区域经济大市场的视角来看,“一带一路”是由沿线节点城市及港口互联互通构成的、辐射城市及其腹地的贸易网络和经济带,是一个促进亚洲、亚欧、亚非经贸市场中商品、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各要素自由流通的超大型“自由贸易”市场。“一带一路”的建设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进经济要素有序、高效的自由流动,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从而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形成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新的经济合作架构。从工业化视角看,“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表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正在产生更大的“外溢”效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处于不同的工业化阶段,拥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加之资源禀赋各异,形成了不同的优势产业类型。通过各国间的产能转移与合作,有利于实现“一带一路”国家产业链的有效转移和分工明确的生?a网络的构建,将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探索。与历史上以力取利、赢者通吃的大国崛起方式不同,中国倡议“一带一路”秉持“既让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的理念,信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想的是大家共同发展才是好的发展,始终从谋求沿线各国互利共赢的根本利益出发。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决心,以及践行“达则兼济天下”义利观的诚意。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中国有能力也有意愿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在推进过程中既授人以鱼亦授人以渔,致力于在保持战略韧性的前提下,通过发挥中国的带动作用,深入挖掘沿线地区发展潜力,充分调动沿线国家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促成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态势,让沿线国家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中国愿以建设性的姿态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当前,现有的国际规则体系未能反映世界权力结构的变化,缺乏针对跨国性事务的制度设计,缺乏对文明多样性的尊重,无法有效管理全球事务,“全球治理赤字”日趋扩大,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正处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国际社会亟需继承、改进、整合、创新现有国际规则体系。“一带一路”建设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着眼沿线各国实现发展的共同需求和互补优势;注重与现有机制相辅相成,注重合作模式多元化,注重制度建设与务实合作齐头并进,注重区域治理与全球治理协调共进;通过务实合作将沿线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不仅有力带动沿线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也极大促进各国相互信任和互学互鉴,推动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通过自身发展带动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开启了对全球治理新模式的探索,体现了超越狭隘民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纷争的创新精神,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了新航程。三大原则保障“一带一路”道宽路畅要想走得远,必先行得通。加强规划协调,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包容性、开放性的战略构想,战略具有多元的国家战略诉求,包含多重的对外开放功能,呈现广阔的地域延展性,战略指向合作、互信、交流、融合等多重开放功能,充分利用现有合作机制和平台,照顾各方利益关切,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协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表明,人类社会发展并非只有战争起家、殖民掠夺一条道路,共商、共建、共赢的“和而不同”发展路径应该成为国际社会的优先选项。中国主张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求一个国家也不能掉队,可能发展有先有后,但都要同舟共济、水涨船高、共同发展,做到共商、共建、共享,共担责任,实现合作共赢。共商是行得通的基础和原则。共商就是集思广益,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好事大家商量着办。“一带”和“一路”倡议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本身采取的就是与东道国共商的形式。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强调彼此坦诚相待,不惧怕分歧,不回避问题,注重平等协商,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使用,不刻意追求一致性,不强人所难,高度灵活,富有弹性。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亚洲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众多,各国发展水平、经济规模、文化习俗等差别很大,以共商为基础,沿线各国作为平等参与者都可以参与到协商中间来,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才能切实凝聚力量、体现各方智慧。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倡导文明宽容,互尊互信,开展文明对话,促进文明互鉴,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尊重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共商“一带一路”建设注重以机制化安排推进合作,建立一系列磋商机制,通过目标协调、政策沟通和规划对接,把各国潜力挖掘出来,使各方优势互补起来,将各国利益交汇起来,不断扩大合作增长点和战略融合点,形成协同效应。共建是协调发展的核心和手段。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事,沿线国家都可以发挥作用,只有各方相互搭台补台,“一带一路”才会好戏连台。作为发起国,中国自倡议伊始就以际行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国领导人在高层交往中多次深入诠释“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和积极意义。共建“一带一路”坚持自愿原则,尊重各国法律法规,遵循国际规则惯例,统筹沿线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具有差异性的利益关切,努力形成各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区域协同联动发力、全线一体稳步推进的共建态势。共建“一带一路”既发挥政府在宣传推介、建立机制等方面把握方向、协调引导的作用,又注意构建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的合作机制,努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合作模式。共建“一带一路”既要登高望远,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好方向和目标;又要脚踏实地,加快推进有共识、有基础的项目,争取早期收获。共建“一带一路”正是实现命运共同体伟大使命的现实载体,正是共筑命运共同体的实施战略、实现路径和实现形式。共赢是结伴走得更远的目标和动力。中国不仅致力于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坚信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要以中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中国发展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一带一路”倡议从中国人民与世界各民族合作共赢的根本利益出发,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人民。在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将自身发展战略与他国发展战略进行对接,将自身资本、技术和优势产能输出与他国发展经济的现实需求予以衔接,扩大彼此战略契合点和利益交汇点,寻求共赢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在充分发挥现有合作机制平台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建立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新型金融合作机制,从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推动双多边全面务实合作,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安全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两年多来,“一带一路”从概念到规划,从倡议到实施,参与伙伴越来越多,产能合作全面推进,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支撑顺利投入运营,中巴经济走廊、中泰和匈塞铁路等标志性大项目有序推进,沿线国家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地位不断提升。“一带一路”建设必将推动沿线各国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有利于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为全球跨区域合作树立良好典范。五大发展理念融合“一带一路”走得通、走得远、走得久创新协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则是改革开放的“升级版”。从创新发展的视角看,“一带一路”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最大公共产品。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以创新理念和思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增长,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协和万邦”的使命追求和历史担当。有共同理念才能走得更久。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由之路。古丝绸之路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而淹没在历史深处,教训深刻。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既是实现“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顺应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彰显了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遵循,为建设绿色世界贡献力量。牢固树立绿色“一带一路”理念是放弃走堵的近路而选择走远的通畅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不少地区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有限,既发展经济又渴望环境保护,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是优先选择。“一带一路”建设顺应沿线国家平衡发展与环保的愿望,规划之初便明确提出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概念,强调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
本文标题:“一带一路”如何走得通、走得远、走得久-精品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403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