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8.19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概念•抗菌药物——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的抗生素及化学合成药物。•抗生素——来源于微生物,并在高稀释度下对一些特异微生物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产物。•化学治疗药物——应用于临床一切具有化学结构的药物统称。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干扰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损伤细胞膜,破坏其屏障作用;•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其他:(1)抑制细菌叶酸代谢;(2)抑制结核环脂酸的合成。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干扰细菌的细胞壁合成•细菌具有细胞壁(哺乳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糖类、蛋白质、类脂质构成。•链状交叉的粘肽构成细胞壁磷霉素抑制粘肽合成第一步(细胞质内)•杆菌肽、万古霉素抑制粘肽合成第二步(细胞膜内)。•ß-内酰胺类抑制粘肽合成第三步(细胞膜外),阻止粘肽链交联。•青霉素结合蛋白理论(PBP)。抗生素分类及其特点•ß-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抗生素•氯霉素类•磷霉素类•喹诺酮类•抗真菌药ß-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烯类•碳青霉烯类•单环ß-内酰胺类•ß-内酰胺酶抑制青霉素类(1)青霉素G,青霉素V(2)耐酶青霉素,对MRSA无效甲氧西林(Methicillin)苯唑西林(Oxacillin)氯唑西林(Cloxacillin)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MRSAMethicillinRsistantStaphlococcusAureus•耐甲氧西林(或苯唑西林)金葡菌•细菌表面青霉素结合蛋白发生改变,不能与β内酰胺类药物结合。•对所有的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敏感的药物:万古霉素100%利福平50—60%阿米卡星20—30%氟喹诺酮20—30%MRSA•在社区获得性感染中占5%•在院内感染中占第3—4位铜绿假单孢不动杆菌MRSA•在所有金葡菌中,MRSA已达50%以上青霉素类(3)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羧苄西林替卡西林(羧噻吩青霉素)阿洛西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阿朴西林青霉素类特点:•对球菌有效,但不及青霉素•对杆菌有效,以哌拉西林疗效最好•除氨苄青霉素之外,多数对铜绿假单孢菌有效•须特别注意阿莫西林的过敏反应头孢菌素类(1)第一代头孢菌素(1962-1970)头孢唑林(Cefazolin)头孢拉定(Cefradine)头孢硫咪(Cefathiamidine)(2)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新头孢孟多头孢菌素类(3)第三代头孢菌素(1979-1988)头孢噻肟、头孢唑肟(ceftizoxime)抗菌谱广,对肠道杆菌、流感杆菌及淋球菌活力强,但对绿脓杆菌、产碱杆菌和不动杆菌作用差。头孢曲松:具有长效、广谱、低毒的特点,半衰期长达8h头孢他定:第三代中抗绿脓杆菌作用最强者,对其他G-杆菌亦有高效,对多种β-内酰胺酶甚为稳定。头孢哌酮:对绿脓杆菌活力强,主要经肝胆排泄,对ß-内酰胺酶很不稳定,现单独应用很小,主要是与组成复合剂型应用。头孢地嗪: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抗生素,可刺激吞噬细胞的杀菌功能,趋化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等。口服头孢克肟(cefixime)和头孢布烯(ceftibuten)抗菌谱广,生物利用度很好,半衰期长头孢菌素类(4)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唑兰CefclindinCefoselis、CefquinoneCefluprenam第四代头孢菌素特点•抗菌谱更广,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作用较三代头孢菌素强,与一代头孢菌素类似。•对细菌所产生的AMPC酶稳定,对超广谱ß-内酰胺酶(ESBLs)稳定性?•半衰期略长,约2小时,可用药Bid。口服头孢菌素第一代: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主要针对球菌•对少数的杆菌科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效口服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克洛(希刻劳)头孢丙烯•对一代头孢菌素敏感的革兰氏阴性、阳性球菌;•对肠杆菌科细菌的作用很强,但对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孢无效.口服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地尼(全泽复)•头孢特仑酯(美爱克)•头孢布烯•对球菌作用仍然保持,以头孢地尼最强;•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明显较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增强;•基本特点同头孢曲松,对非发酵菌无效。头霉烯类•头孢西丁:厌氧菌及放线菌作用强,•头孢美唑:对一般G+及G-菌作用强,尤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杆菌敏感,对厌氧菌与头孢西丁相似。•头孢替坦:对需氧(尤其是G-菌)及厌氧菌均有活力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伊米培南+西司他丁•克倍宁——帕尼培南+倍他米隆•美洛培南帕尼培南与伊米培南类似,抗菌谱大致相同,要加入肾脱氢肽酶抑制剂。美洛培南不需要加入酶抑制剂,与伊米培南相比,其抗革兰阴性菌的活性稍好,对革兰阳性菌的活性则相似或稍弱单环ß-内酰胺类•氨曲南(aztreonam)对G-需氧菌(包括绿脓杆菌)作用强,类似头孢噻肟及头孢哌酮,但对G+球菌和厌氧菌几乎无活力。•卡芦莫南(carumonam)对催产克雷白杆菌及枸橼酸杆菌的作用优于其他抗生素。•该类药物与青霉素交叉过敏最少。ß-内酰胺酶抑制剂•本身几乎无抗菌活性•与细菌所产生的ß-内酰胺酶不可逆结合,保护抗生素不受酶的破坏。•产品有: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作用最好与ß-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5:1或2:1安美汀)•替卡西林+克拉维酸(30:1或15:1特美汀)•氨苄西林+舒巴坦(2:1优立新、舒氨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2:1或1:1舒普深)•哌拉西林+舒巴坦(16:1或8:1特治星)氨基糖苷类•链霉素:第一个抗结核药物;•卡那霉素:毒性大,已少用;•阿米卡星:耐药性较少;•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依替米星:肾耳毒性小,为数不多的国产一类西药。氨基糖苷类特点:•抗菌谱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但对金葡菌也有效;•口服不吸收,须静脉或肌肉注射,但严禁静推;•在碱性环境中作用很强;•共同的耳肾毒性。氨基糖苷类•肾耳毒性:•发生率:阿米卡星11%,奈替米星3%•两种发生机制过敏:发生早,不可逆中毒:逐渐发生•儿童慎用大环内酯类•14元环: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15元环:阿齐霉素•16元环:白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大环内酯类•窄谱抗生素,主要为球菌;•能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对支原体、衣原体及军团菌有效;•细菌耐药性很多,且有明显的交叉耐药性;•可能有抗炎作用,治疗哮喘。大环内酯类•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特点(以阿齐霉素为例):•口服易吸收,胃肠道不良反应少;•抗菌作用增强,对球菌作用强,对个别革兰氏阴性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有效;•半衰期长,可qd用药;•对非结核分支杆菌有效。林可霉素类•抗菌谱与大环内酯类相似,主要抗革兰氏阳性球菌;•特点:对厌氧菌效果较好;•肺炎支原体不敏感;•在骨组织中浓度较好;•不良反应:腹泻10—15%,与药物经胆汁、粪便排泄有关。多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对G+球、杆菌包括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和肠球菌有强大作用,对难辨梭菌也有极强的活力,用于治疗伪膜性肠炎。成人:1-2g,儿童20-40mg/kg,2-3次。不良反应:肾毒性:去甲万古霉素更大!耳毒性:红人综合征:静点本品过快引起,每克药物至今用200ml液体。•替考拉宁(teicoplanin,壁霉素):抗菌谱同万古霉素,但不良反应率(6%~13%)比万古霉素(25%)低。用法:6—12mg/kg/d,首剂加倍•多粘菌素B、E:对G-杆菌(包括绿脓杆菌)作用强,由于毒性较大仅作局部应用。氯霉素类•透血脑屏障强,脂溶性强;•抗厌氧菌(脆弱类);•广谱抑菌药,作用弱,耐药较多;•不良反应大,现已少用。磷霉素类•广谱,但作用弱,很少单独应用,与其他抗生素联合有协同作用;•体内分布广,部分通过血脑屏障;•毒性小,主要是胃肠反应。喹诺酮类——全化学合成药物•传统的分类方法:第一代为现临床已不应用的萘啶酸;第二代为应用于尿路和胃肠道感染的吡哌酸;第三代则囊括了所有氟喹诺酮类药物。新的分类方法:第一代:原来一代、二代合称;第二代:早期开发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总称;第三代:第二代基础上又增加了抗革兰阳性球菌的活性;第四代:第三代的基础上增加了抗厌氧菌的活性。喹诺酮类•第一代:萘啶酸、吡哌酸,抗G-杆菌•第二代: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抗G-杆菌为主•第三代:左氧沙星、司帕沙星,抗G-杆菌、G+球菌•第四代:曲伐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抗G-杆菌、G+球菌、厌氧菌喹诺酮类共同的不良反应:1.过敏:必须询问过敏史;2.胃肠反应:恶心、呕吐、轻度肝功损害;3.神经系统:头晕、失眠;4.骨关节损害:18岁以下禁用;5.心脏毒性:Q-T间期延长,有生命危险。喹诺酮类超广谱抗菌药: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奴卡氏菌结核菌非结核分支杆菌喹诺酮类•分布广泛;•口服及静脉均可应用;•因应用太多,耐药性已十分明显,有较明显的交叉耐药性;•毒性相对较大,血药浓度低,适用于轻中度感染。喹诺酮类•诺氟沙星、培氟沙星、依诺沙星:已少用•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曲伐沙星•莫西沙星抗真菌药•二性霉素B抗菌谱广,效力强,几乎对所有真菌均有效;不良反应严重,肾毒性大;价格昂贵;多用脂质体—两性霉素B。•吡咯类:第一代:克霉唑:局部用第二代:咪康唑,酮康唑、益康唑:局部用第三代:氟康唑:念珠菌、隐球菌、球孢子菌有效,曲菌、毛霉菌无效伊曲康唑:对一般真菌及曲菌有效。5—氟胞嘧啶:对念珠菌、隐球菌属有效,但作用较弱,多为联合用药。细菌耐药•固有耐药(intrinsicresistance)——细菌染色体决定,代代相传的天然耐药。•获得耐药(acquiredresistance)——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改变代谢途径,使自身对抗生素或抗菌药有不被杀灭的抵抗力。细菌耐药•耐药机制:1)产生灭活酶,改变抗生素结构。2)改变靶位蛋白。3)降低抗生素在菌体内积聚。a改变外膜通透性。b增强外流(efflux),使进入菌体内抗生素迅速外流。超广谱ß-内酰胺酶(ESBLs)•主要是肠杆菌科细菌产生:约10—20%;•对大多数头孢菌素、青霉素耐药;•首选碳青霉烯类,可选用加酶抑制剂•信号:细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定均耐药。当前世界十大耐药问题•1.MRSA;MRSE;MRCNS.•2.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3.耐克林霉素和头孢菌素的厌氧菌.•4.氨苄耐药的流感嗜血杆菌.•5.青霉素耐药奈瑟氏菌.•6.青霉素耐药肺炎球菌(PRP):中国内地较低15%•7.多重耐药结核菌(MDR-TB)•8.产ESBL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9.产AmpC酶肠杆菌、枸橼酸杆菌、沙雷氏菌。•10.多重耐药非发酵菌:绿脓、不动、嗜麦芽抗生素的应用状况(国外资料)应用范围应用类型有疑问的应用或不合理用药医院20%人类用(50%)社区80%20%-50%不需要农牧业用(50%)治疗性20%预防或促生长80%40%-80%高度怀疑ICU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中,可能有22-73%为抗生素选择不当VAP:经验性选择抗生素7352342722020406080Kollef98Luna97Alvarez-L96Rello97Heyland99不当率(%)Dr.JordiRelloProfessorofCriticalCare,UniversityRovira&virgiliTarragona,Spain2003年上海市不合理用药•75%的门诊感冒患者被医生开方用过抗菌药物•超过90%的外科手术用过各种抗菌药物。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不合理用药的后果•疗效不佳,延误病情•增加病人的痛苦、甚至增加病死率•增加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耐药质粒(耐药细菌)播散•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加病人和国家不应有的经济负担,浪费医疗资源•增加医务人员的工作量CAP患者初始经验治疗结果•约10%-20%患者治疗常无效。•约1/4患者病情常恶化。1999年欧洲一组感染疾病的经验治疗调查发现经验治疗不恰当者占25。8%引起的病死率为42%治疗正确者病死率仅为17.7%耐药问题严重•耐药机制中,80%是由细菌产β-内酰胺酶引起,而目前已发现β-内酰胺酶200多种,
本文标题:抗生素的临床应用-8.19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480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