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穷人的银行家-PowerPointPresentati
尤努斯的社会研究哲学与方法——读《穷人的银行家》有感一、传奇的故事二、几点想法三、结束语一、传奇的故事良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MuhammadYunus1940年出生于孟加拉一个富庶的穆斯林家庭,在孟加拉最大的港口城市吉大港长大他的父亲是当地首屈一指的首饰制造商和为穆斯林顾客服务的珠宝饰品商人。得以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小时候广泛而自由的阅读使他在此后很多年中受用无穷“母亲对家人和穷苦人的关爱影响了”他,“帮助”他“发现了自己在经济学与社会改革方面的兴趣”此后当她的母亲罹患精神病,他的父亲成为“一直照亮着这令人悲伤时期的光芒”。“国家主义者的孟加拉人”1947年,“巴基斯坦运动”达到了巅峰,吉大港被包括在巴基斯坦之内。当巴基斯坦成立,高昂的口号声“巴基斯坦万岁!巴基斯坦万岁!”响彻吉大港大街小巷的所有角落的时候,作为一个七岁的孩子,尤努斯第一次由衷地体会到血脉中涌动着的民族自豪感。自称“国家主义者的孟加拉人”有激情,更要有理性中学:吉大港教会学校,提供了全国最好的教育。特别吸引尤努斯的是童子军规划,教会了他要有同情心,要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并且珍视同伴。1953年,巴基斯坦第一届全国童子军大会,跨越印度的火车旅行。夸奇·萨希布(QuaziSahib)为肩负的历史重担的哭泣使尤努斯深受震动。他说:“我一直就是个天生的领头人,但夸奇·萨希布的道德感化让我明白,要想得更高,要有序地引导激情。”吴士宏套用《成功人士》的作者斯蒂文的语句来讲解:那些成功的人那些领袖唤起自己心里的声音,还唤醒更多人心里的声音,不是简单跟随自己内心的冲动。一个孟加拉人在美国1961年,毕业于吉大港大学(“这个次大陆上最受尊重的大学之一”);1961-1965年尤努斯在该校任教。1965年得到富布赖特(Fulbright)奖学金得以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根据奖学金要求,先是在博尔德的科罗拉多大学,后来到田纳西的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University)师从一位罗马尼亚著名教授尼古拉斯·杰奥杰斯库-勒根。“学习了永远不会忘记的简单课程,一些精确的经济学模式,认识到没必要去死记硬背经济学的定式,最重要的,是去理解趋使它们起作用的那些基本原则”,教授还教尤努斯认识到,“事物根本就不像看上去那么复杂,是我们的傲慢自大促使我们对一些简单的问题找到了一些不必要的复杂答案”。回到吉大港1970年结婚后,去中田纳西州立大学教书。1971年3月25日,尤努斯通过听收音机得知巴基斯坦军队想要一劳永逸地镇压孟加拉人民,马上拨通在纳什维尔的齐勒博士的电话,让他联络所认识的本地区所有孟加拉人,自此开始参与并组织支持孟加拉独立的一些活动。1971年12月16日,孟加拉赢得了独立战争,尤努斯抛开在美国教书的舒适生活,回到了祖国参与建设。他是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的:“这场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孟加拉变成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经济被摧毁了,成百上千万人无家可归。我知道,我必须回去参与祖国的建设。我认为,我要为自己这样做。”“一所大学不应是一个孤岛”1972年回国后,政府计划委员会,但他认为工作很没意思,除了看报整日无事可做。辞职去母校吉大港大学做经济学系主任。每天上班经过位于高速公路与校园之间的乔布拉村,他注意到村子周围的土地没有种庄稼,问了村民发现是没有灌溉的水。尤努斯认为,任由一所大学周围的地荒着是件令人羞耻的事。“如果说大学是积蓄知识的地方,那么这些知识中应该有一些被用于造福于邻里。一所大学绝不应是一个孤岛:在其中学术造诣越来越高,却不与人分享。”于是他启动了一个调查乔布拉村经济状况的项目。当时,他“对饥馑还没有什么概念。”走进乔布拉1974年,孟加拉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饥饿的人们涌向城市,救济粥棚的米很快就没了,这些饥饿的人们不叨念任何标语口号,静静地躺在台阶上等待死亡的来临”,将死者尸体从大街上抬走的工作都变得非常繁重,尤努斯开始惧怕授课,他“想象不出当人们在人行横道上、在课堂对面的门廊里正在饿死的时候,所教授的这些复杂的经济学理论能有什么用!”“人有许多种死法,但是,饿死是所有死法中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尤努斯带领学生走进乔布拉村,试图设计出一些创造性的方法来改进那里的日常生活。“我决定重新做一个学生,而乔布拉的村民将是我的教授。传统大学在其学生与孟加拉的现实生活之间,制造了一个巨大的鸿沟。我不想再按照传统照本宣科地教书,我想教给我的大学生们如何去理解一个穷人的生活。当你将世界放在掌心仅以鸟瞰的角度去审视它时,你很容易变得傲慢自大”,“我选择以蚯蚓的视角,我相信,如果我贴近贫穷去研究,我会更深切地理解它。”随着对乔布拉村贫困状况研究的深入,尤努斯越来越认识到,将赤贫的穷人与勉强为生的农夫加以区分非常重要,一个减轻贫困的规划如果允许非穷人搭车,穷人很快就会被那些日子好一些的非穷人挤出去,除非在开始就设立一些保护性措施,否则非穷人就会攫走所有那些以扶贫为名义所做努力中的实际利益。在乔布拉村尤努斯做了很多尝试,比如高产种植的三方共享试验等等,有些是有效的,有一些是于事无补的。向人们提供小额贷款,帮助他们自雇谋生的尝试被发现非常有成效。一个名叫苏菲亚的生有3个孩子的21岁的年轻农妇,每天从高利贷者手中获得5塔卡(相当于22美分)的贷款用于购买竹子,编织好竹凳交给高利贷者还贷,每天只能获得50波沙(约2美分)的收入。这使她和她的孩子陷入一种顽固的难以摆脱的贫困循环。这种境况使尤努斯异常震惊,尤努斯写道:“在大学里的课程中,我对成千上万美元的数额进行理论分析,但是在这儿,就在我的眼前,生与死的问题是以‘分’为单位展示出来的。什么地方出错了?!我的大学课程怎么没有反映苏菲亚的生活现实呢!我很生气,生自己的气,生经济学系的气,还有那些数以千计才华横溢的教授们,他们都没有尝试去提出并解决这个问题,我也生他们的气。”“我是不是该立即把手伸进口袋里,把苏菲亚需要作为资本的那一丁点儿钱交给她呢?那是十分简单、轻而易举的事。而我克制住了这个冲动。她并不是在要求施舍。况且,送给一个人22美分并不能长久地解决问题。”通过调查,尤努斯获得了一张和苏菲娅处于相似处境的人的名单,一共有42个农妇的名字,她们共欠高利贷者856塔卡(约合27美元)。他拿出27美元让这42个村民把放贷者的钱还清,这样她们能够为自己工作,享受利润,并告诉她们钱可以在任何时候归还。想到“这个社会竟然不能向42个有技能的人提供使他们能够自己谋生的区区27美元”,尤努斯“为自己竟是这样一个社会的一份子感到羞愧”。理性的分析告诉他,需要创立一种这些人可以依赖的机构性的解决方法,一个能够借钱给那些一无所有的穷人的机构。第二天,尤努斯去了当地贾纳塔银行,请求银行给这些村民贷款。但是正规金融“嫌贫爱富”的特性显现出来,单是银行最基本的抵押担保原则就把穷人关在门外,最终颇费周折地尤努斯作为担保人才申请到了乔布拉村的穷人在银行的贷款。事实证明,这些穷人是非常守信用的。试验项目的诞生尤努斯决定开办一家为穷人服务的银行。他的目标是:帮助穷人实现个体创业,从而使他们永远地摆脱贫困生活。1977年1月,格莱珉银行刚起步时。设立了每日还款规划。比如365塔卡的贷款每天还1塔卡,一年内还清。刚开始开发发放与收回贷款机制时,也犯了很多错误,随时调整想法、修改程序。发现支持小组对贷款的运作至关重要,要求每个申请人都加入一个由相同经济与社会背景、具有相似目的的人组成的小组,并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221),通过这些机制来保证支持小组的成员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相互支持关系和牵连责任。(熟人社会、peermonitoring)贷款支持小组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机制上的安排,它有效地降低了监管成本,将来自银行的外部的监督转化为来自成员自身的内部监督;同时,支持小组还在小组内部激发起更大的竞争意识和更强烈的相互支撑意识。支持小组的基础上,格莱珉银行还鼓励各支持小组形成更大的联盟,即“中心”。“中心”是村子里八个小组组成的联盟,每周按时在约定的地点与银行的工作人员开会。中心的负责人是由所有成员选出的组长,负责中心的事务,帮助解决任何单个小组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并与银行指派到这个中心的工作人员密切合作。当格莱珉银行的某一个成员村民在一次会议期间正式提出一项贷款申请,银行工作人员通常会向支持小组组长和中心负责人咨询。中心会议上的所有业务都是对外公开的,这有效地降低了来自银行的腐败、管理不当以及误解的风险,并使负责人与银行职员直接对贷款负责。更为重要且意义深远的是,格莱珉银行通过这种特殊的机制,极大地调动起贷款者们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这些本来完全没有金融知识的贫穷村民,通过小组与中心彼此联结起来,在中心会议上进行公开的民主的讨论,使他们自然地对管理自身的事务承担越来越大的责任。他们往往比银行职员更能提出创新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为这与他们自身命运的改变密切相关,他们有强烈的内在动力去寻找新的途径而使自己和其他成员尽快脱离贫困。“我意识到,如果给予机会,人类是多么富有活力与创造力。”96%都是妇女在孟加拉,妇女比男人面临更为严重的饥饿与贫困问题,“如果说经济发展的目标包括提高总体生活水平,减少贫困,创造像样的就业机会,减少不平等,那么通过妇女来做工作就是很自然的了”。给自己制定了目标——试验项目的贷款至少50%要给予妇女。孟加拉国是一个保守的伊斯兰教国家,妇女地位低下,由于“遮蔽”的规矩,不但平时几乎足不出户,必须出门时也会把脸遮得严严实实。为此,尤努斯做出了很多努力。他隔着高墙大喊:“请你贷点款吧。”把钱借给妻子比借给丈夫给家庭带来的收益更大。妻子们拿到钱后,用来更好地照顾孩子,改善家人的衣食住行,并懂得家庭的哪个方面更需要钱。于是,尤努斯慢慢调整了银行的贷款策略并给予妇女优先贷款的权利。现在乡村银行的400万客户里,96%都是妇女。贷款给26000名乞丐我们“利用慈善来回避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回避找到一个解决贫困的办法”。“慈善变成了摆脱我们的责任的一种方法”,是“通过采取远离穷人的行动而使贫困长存”。“慈善使我们得以继续过我们自己的生活,而不为穷人的生活担忧。慈善平息我们的良知。”施舍只能让穷人丧失主动性而使贫穷永远存在。对于穷人来说,取得贷款能够获得谋生与工作的机会,除了摆脱饥饿,精神上的快乐与尊严更是难以计量。“贷款是一个基本人权。”所以即使是乞丐,只要有可行的谋生思路,在格莱珉银行照样可以借到钱。2004年推出针对路边乞丐的扶贫计划。无偿为乞丐们提供9美元贷款,乞丐们可以用这笔钱在街头摆个糖果摊子,或者卖点小孩子的玩具。到2004年末,一共有2.6万个乞丐拿到了贷款。近60%的贷款已被偿清。第一代格莱珉银行的主要特征:以穷人为目标,尤其是贫穷的妇女,以土地所有权为判断标准。是为了创造一种可以产生收入的自我雇佣活动,以及为穷人提供房屋,而非消费。基础是“信任”而非抵押品或法律可强制执行的合同。所有贷款均分期偿付(周付或双周付)为了获得贷款,借款人必须加入一个借款人小组。如果借款人偿还了上一次贷款,就可以获得新的、通常规模更大的贷款。一个借款人可以同时有多个未偿还贷款余额。在第一代格莱珉模式中,借款人有存款的义务,也可自愿存款。该模式是建立在一个民主的治理结构之上的。借款人定期选举出小组长和中心领导人和董事会成员。借款人的行为受到“十六条村约”的约束,该社会发展约章基本上由借款人起草。The16decisionsofGrameenBank格莱珉银行的“十六条村约”WeshallfollowandadvancethefourprinciplesofGrameenBank---Discipline,Unity,CourageandHardwork–inallwalksofourlives.我们将毕生遵循和倡导格莱珉银行的四项原则——纪律、团结、勇气和努力工作。Prosperityweshallbringtoourfamilies.我们将给家
本文标题:穷人的银行家-PowerPointPresentati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8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