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开发中的锂空气电池一些基本知识介绍
开发中的锂空气电池一些基本知识介绍理论上30kg金属锂释放的能量与40L汽油释放的能量基本相同。如果从用过的水性电解液中回收空气极生成的氢氧化锂(LiOH),很容易重新生成金属锂,可作为燃料进行再利用。目前,各种锂离子电池,将会接受安全性、环保以及市场的考验,最后选择谁胜谁负。目前的锂空气电池的寿命并不能令人满意,权威人士估计这项技术的完善大约需要十年时间。锂空气电池介绍锂空气电池是一种用锂作阳极,以空气中的氧气作为阴极反应物的电池。放电过程:阳极的锂释放电子后成为锂阳离子(Li+),Li+穿过电解质材料,在阴极与氧气、以及从外电路流过来的电子结合生成氧化锂(Li2O)或者过氧化锂(Li2O2),并留在阴极。锂空气电池的开路电压为2.91V。锂空气电池比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因为其阴极(以多孔碳为主)很轻,且氧气从环境中获取而不用保存在电池里。理论上,由于氧气作为阴极反应物不受限,该电池的容量仅取决于锂电极,其比能为5.21kWh/kg(包括氧气质量),或11.14kWh/kg(不包括氧气)。相对与其他的金属-空气电池,锂空气电池比能量是目前最高的。从下表中可以看出锂空气电池比能是最高的只在金属锂的负极使用有机电解液,正极的空气级使用水性电解液,正负极之间由固体电解质隔开。既可以用作充电电池也可用作燃料电池使用。如果在负极的有机电解液和空气极的水性电解液之间,用只能通过锂离子的固体电解质隔开的话,可防止两电解液发生混合,而且能促进电池发生反应。这样,能够防止正极的固体反应生成物——氧化锂(Li2O)析出。该电池通过放电反应生成的不是固体氧化锂(Li2O),而是易溶于水性电解液的氢氧化锂(LiOH),这样就不会引起空气极的碳孔堵塞。另外,由于水和氮等无法通过固体电解质隔膜,因此不存在和负极的锂金属发生反应的危险。此外,配置了充电专用的正极,可防止充电时空气极发生腐蚀和劣化。负极采用金属锂条,负极的电解液采用含有锂盐的有机电解液。中间设有用于隔开正极和负极的锂离子固体电解质。正极的水性电解液使用碱性水溶性凝胶,与由微细化碳和廉价氧化物催化剂形成的正极组合。放电时电极反应如下:(1)负极反应(Li→Li++e-)金属锂以锂离子(Li+)的形式溶于有机电解液,电子供应给导线。溶解的锂离子(Li+)穿过固体电解质移到正极的水性电解液中。(2)正极反应(O2+2H2O+4e-→4OH-)通过导线供应电子,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在微细化碳表面发生反应后生成氢氧根离子(OH-)。在正极的水性电解液中与锂离子(Li+)结合生成水溶性的氢氧化锂(LiOH)。充电时电极反应如下:(1)负极反应(Li++e-→Li)通过导线供应电子,锂离子(Li+)由正极的水性电解液穿过固体电解质到达负极表面,在负极表面发生反应生成金属锂。(2)正极反应(4OH-→O2+2H2O+4e-)反应生成氧。产生的电子供应给导线。使用了此次新开发的碱性水性电解质凝胶的锂空气电池在空气中以0.1A/g的放电率放电时,放电容量约为9000mAh/g。另外,充电容量也约达到9600mAh/g。与此前报道的原锂空气电池的容量(700~3000mAh/g)相比,放电容量大幅提高。而使用碱性水溶液代替碱性水溶性凝胶后,在空气中以0.1A/g的放电率放电时,可连续放电20天,放电容量约为50000mAh/g。新的锂空气电池没电时也无需充电,只需更换正极的水性电解液,通过卡盒等方式更换负极的金属锂就可以连续使用。这是一种新型燃料电池,名为“金属锂燃料电池”。理论上30kg金属锂释放的能量与40L汽油释放的能量基本相同。如果从用过的水性电解液中回收空气极生成的氢氧化锂(LiOH),很容易重新生成金属锂,可作为燃料进行再利用。性能锂空气电池有专家开发出的一种新构造的大容量锂空气电池。理论上可实现大容量的“锂空气电池”作为新一代大容量电池而备受瞩目。不过此前的锂空气电池存在正极蓄积固体反应生成物,阻隔了电解液与空气的接触,导致停止放电等问题。负极(金属锂)采用有机电解液,正极(空气)方面则使用水性电解液,两极由固体电解质隔开,以防止两电解液发生混合。由于固体电解质只通过锂离子,因此电池的反应可无阻碍地进行。正极的反应生成物具有水溶性,不产生固体物质。实验证明该电池可连续放电50000mAh/g(空气极的单位质量)。该技术极有望用于汽车电池。如果在汽车用支架上更换正极的水性电解液,用卡盒等方式补充负极的金属锂的话,汽车可实现连续行驶且无需充电等待时间。可以从用过的水性电解液中轻松提取金属锂,锂能够反复使用。可以说是用金属锂作为燃料的新型燃料电池,也可以称为锂空气电池。
本文标题:开发中的锂空气电池一些基本知识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45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