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开发区土地体制调研报告(发表)
1滨州市开发区土地管理体制调研报告滨州市现有8个开发区,位于8个县区,均为省政府批准设立。近年来,县区政府都把开发区建设作为促进县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予以高度重视,努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以发展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技术密集型工业为目标,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各开发区实现了单位土地面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有力拉动了市、县(区)经济发展。一、开发区的基本情况自全国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以来,我市严格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和上级部门的部署,经过清查摸底,整改处理,共清理违法设立的各类园区(开发区)68个,保留了经省政府批准,并经国土资源部公布的8个开发区,并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对8个开发区进行重新规划、合理分区,彻底解决了以往各类园区清理整顿不够全面彻底的问题,对改善开发区投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市8个开发区的基本情况见下表:滨州市开发区基本情况统计表开发区名称位置批准机构批准时间批准面积(平方公里)滨州经济开发区滨州西区省政府2001年4月9.5山东滨州工业园区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事处驻地省政府2006年3月4邹平县经济开发区邹平县高新街道办事处省政府2003年6月8.2沾化经济开发区沾化县城东外环路以东省政府2006年3月4阳信县经济开发区阳信县城东南部省政府2003年3月2惠民县经济开发区惠民县城东部省政府2003年3月1.79博兴县经济开发区博兴县城东部省政府2003年3月6无棣县经济开发区无棣县城东部省政府2003年3月22二、滨州市开发区土地管理体制构建的依据1994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山东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对开发区机构组成、职能和管理权限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并明确规定了开发区管委会土地审批、开发等管理权限。1996年8月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的通知,对开发区土地分等定级和出让金测算,划拨、出让、转让土地的程序做了相关规定。上述条例和规章成为滨州市开发区土地管理体制构建的先导。2003年以来,滨州市、县政府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在滨州各县区设立开发区的批准文件,分别批准成立了8个开发区管委会,均为正县级编制,并对开发区管委会职能和土地管理体制的构建做了规定。三、开发区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职能和隶属关系我市开发区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分两种情况:一是在开发区单独设立国土资源分局,作为市国土资源局的派出机构。如滨州市国土资源局在滨州经济开发区设立开发区分局,为正科级单位,隶属滨州市国土资源局,实行双重管理,即:人、财、物由滨州市国土资源局管理和拨付,开发区国土局设党支部,受开发区工委领导;二是开发区没有单独设置土地管理机构,土地管理职能由所在地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代管。如邹平县经济开发区土地管理职能由开发区所在地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邹平县国土资源局城区分局管理,该局为副科级单位,隶属邹平县国土资源局,人、财、物由县国土资源局管理和拨付。沾化县经济开发区土地管理职能由县驻地富国镇国土资源所代管,该所隶属沾化县国土资源局,人、财、物由县国土资源局管理和拨付。3属于第一种情况的,在我市只有滨州经济开发区,该区位于滨州西城区,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重点开发区,也是滨州目前最大的开发区。开发区一成立就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发展过程中突出引进了“高、外、大、名”项目,重点培植壮大汽车制造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六大产业链,已初步建成鲁北最大的现代化工业示范区和高新技术的聚集区。滨州市国土资源局设立开发区分局作为其派出机构,具体行使开发区内土地规划管理、耕地保护、建设用地初审、报批工作、土地资产和土地市场管理,参与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及选址、定点工作,并负责农用地后备资源开发整理等职能。其他开发区属于第二种情况,其职能由开发区所在地国土资源分局或国土资源所代管。主要职能为编制开发区内相关土地规划并对非农业建设用地进行规划审查、耕地保护、负责开发区地籍调查并负责宅基地受理、地籍调查,负责农用地后备资源开发整理等职能。四、开发区管委会和开发区土地管理机构土地管理权限(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土地供应和土地登记等权限)的设置我市开发区土地管理机构在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土地供应和土地登记中主要做前期基础性的工作,涉及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审批事项,由市政府对市国土资源局上报的材料审查后,报省政府审批;涉及土地供应和土地登记的审批事项,由市、县政府依法按照规定权限审批。对应我市开发区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土地管理权限(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土地供应和土地登记等权限)的设置也分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市国土资源局在滨州经济开发区设立的开发区分局,其土地管理权限主要是:在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上参与建设项目的可4行性论证及选址、定点,并完成土地征收前的签订协议、勘测定界、土地补偿及安置补助、建设用地初审、材料整理上报等工作;负责国有建设用地供应中拆迁腾地、勘测定界,并协助市局完成土地储备等工作。负责集体建设用地供应中勘测定界、土地预审、规划审查、材料整理并上报市局审查等。负责农村宅基地规划审查、现场勘测、材料整理、上报市局审查等工作;在土地登记发证中,负责单位国有土地登记发证、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四房”登记发证前期基础性工作,并报市局审查,市政府批准。第二种类型是国土资源管理分局、所代管开发区土地管理事项,其土地管理权限主要是: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由县局直接受理,国土资源分局、所协助县局完成建设项目的选址、定点、签订协议、土地补偿及安置补助等工作;协助完成建设用地供应中拆迁腾地、勘测定界、材料整理等工作。负责农村宅基地规划审查、现场勘测、材料整理、上报县局审查等工作;土地登记发证工作,一般由县局直接受理,个别如沾化县经济开发区的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由代管国土所受理,并进行地籍调查,县政府审批发证。五、我市开发区土地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1、我市开发区大都存在规模小,土地管理机构缺失的问题。开发区多数位于各区县城区边缘,成立较晚,规模小,存在开发水平和经济实力不强的问题。除滨州市国土资源局在滨州经济开发区设立开发区分局以外,其他开发区均没有设立,由县国土局直管或分局、国土资源所代管。2、土地管理的各项制度在开发区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由于没有5设立职能齐全、管理到位的土地管理机构,加上有的开发区管委会与土地管理部门关系没有协调好,导致土地管理部门对开发区经济发展难以进行宏观调控,土地监管职能不到位。在土地利用上,只要有项目,开发区管委会拍了板,土地管理部门只管办用地审批手续。而开发区管委会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更多考虑眼前利益,难以形成土地集约、合理利用的自我约束机制,造成土地管理各项制度在开发区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土地利用效率低,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雷同的情况。目前,我市有的开发区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土地闲置,个别企业只进行了少量的前期投入就由于各种原因停止动工。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功能减弱,容易造成开发区擅自扩张。我市开发区批准面积普遍偏小,到目前开发区内部空闲土地所剩无几,随着各县区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土地供给将更加趋紧。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区有违法扩张的可能,加上开发区附近农民受利益驱动,在开发区外乱搭乱建,给土地利用带来了混乱。开发区土地管理机构的缺失,降低了土地监管和违法用地查处力度,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功能减弱,极易造成开发区实际范围的扩张。目前在我市还存在开发区与乡镇驻地部分范围重合的问题。乡镇驻地的面积往往远远超出批准的开发区的面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中,由于个别领导认识模糊,一般都按乡镇的范围进行各项规划,包括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也容易造成开发区实际扩区。4、开发区管理机构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土地管理机构和制度还没有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范。我市开发区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但开发区从设立起,就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得以迅速发展,其管理体制6已经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开发区经济发展。目前,开发区内部土地管理机构严重缺失,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还没有完善,造成了土地管理职能的脱节和土地管理职能效率低下,亟需国家尽快拿出措施予以规范。六、完善开发区土地管理体制的意见和建议1、逐步设立职能齐全、管理到位的土地管理机构。开发区土地管理机构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土地管理各项制度的实施,进而影响开发区的健康发展。因此应根据开发区的发展规模应尽快设立独立的土地管理机构,为开发区所在地市、县国土资源局派出机构,人、财、物由市、县国土局统一管理。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并造就一支业务精通、作风优良适应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队伍,充分发挥国土资源部门在地方经济中的保驾护航作用。2、尽快开展开发区的立法研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开发区性质、功能、任务和领导机构,并明确开发区内的土地管理体制,使开发区土地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实现开发区内土地利用的统一管理。3、研究制定符合开发区实际的土地政策,保证开发区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建立单位土地面积GDP产出值、土地投资强度、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比等指标体系,保证开发区优势企业发展用地,逐步淘汰劣势企业,引导开发区走内涵发展之路。二是对发展潜力大、技术优势明显、并对区域发展有带动作用的开发区,应在用地指标上给予倾斜,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重新核定此类开发区面积和级别,并上报审批,保证其扩区升级。三是多方筹措建设用地指标,建立与开发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扩区政策。开发区处于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前沿,筛选并汇集了一大7批技术先进、工业产值高、发展潜力大的高、精、尖企业,对开发区不能适用禁锢的土地政策和管理体制,应建立一套与开发区发展相适应的土地考评制度,并通过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进行建设用地“三个集中”、土地利用指标置换等方式,多方筹措建设用地指标,对于发展前景好,土地确实已经用完,内涵挖潜也已比较充分的开发区,逐步增加土地利用指标,引导其走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本文标题:开发区土地体制调研报告(发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45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