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对于历史街区保护问题的探究
一、历史街区的含义历史街区是以保存有一定数量和比例、并记载着真实的历史信息的历史建筑为基本特征的,它们是构成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主要因素。在确定保护范围时,应该全面地考虑地段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的保存状况、历史沿革、地形地貌、道路格局、空间景观等各项因素。历史街区的界定,一般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其一,具有大量的历史建筑。街区内的这些历史建筑是记载着城镇发展历史信息的真实的物质实体。同时,他们在整个街区的建筑中应占有较大的比例,是街区整体气氛的主导因素。其二,具有独特和代表性的历史风貌。历史街区所构成的实体具有共同的设计、构造、材料以及建筑组织方法,代表着历史上某一时期该地域的历史风貌特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心理和审美趋向。其三是具有较完整或可整治的视觉环境。在历史建筑集中的街区范围内没有严重破坏和影响街区历史氛围和文化脉络的建筑物,同时街区周围可视范围内的环境情况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二、我国目前历史街区保护的现状我国的城市更新运动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大致可划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我国对于城市的保护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个体文物或者是历史遗址的范畴,如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92年的《文物保护法细则》等,街区的整体风貌和空间格局则得不到重视而遭受严重破坏。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随着历史文化名城制度的确立,我国的城市保护制度开始形成文物古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双层保护体系,并提出历史文化区的保护概念作为补充。此时虽然我国已拥有相对完善的城市保护法规和较全面管理模式,但现实中历史街区的破坏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总的说这一阶段城市风貌的保护方法处于转型、探索时期。第三阶段: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1997年建设部转发了《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形成文物古建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格局。这一阶段历史街区的保护更促使了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建筑师和开发商家等多学科的合作,并且尝试采取多渠道,多种方式来促使历史街区的改造,但是在改造、保护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仍处于上升阶段,保护仍是当前的工作重点,各地文化部门的呼吁,政府的重视,民众保护意识的加强都有利于保护工作的推进,若从城市长远的发展角度看,在保护的原则上如何寻求历史街区的健康,持续发展将更为关键!我们知道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如果说保护是基础,是对城市文化的尊重,那么合理的更新就是保护的延伸,是城市文脉的延续!三、历史街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目前的历史街区保护更偏重于历史建筑单体的保护,尚缺少对街区整体空间形态的保护与控制。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是整体性的保护,是延续城市整体空间特征、城市肌理,而不仅是对单个历史建筑的保护。(一)街区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建筑亟待修复传统建筑因年代久远,普遍到了使用年限,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物质性老化现象。如结构破损、腐朽、设施陈旧、简陋,再加上各种无序的改建、加建、拆建,使得许多传统建筑己经面目全非,风貌呈现破落趋势。同时人口密度过高,人均居住面积较小,居住拥挤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多数历史街区超负荷使用,造成房屋破败、整体环境质量日趋恶化,人口密度与建筑质量成反比关系,即居住越拥挤则房屋建筑质量越差,而且此类比重较大。(二)环境欠佳和市政建设缺乏历史街区内一般街道狭窄,缺乏供居民休息的公共空间,交通问题也非常的严重,街区内的机动车辆和人流混杂,可进入性和安全性都比较差,并且缺乏停车场。城市供水排污等市政落后,造成了街道卫生条件恶劣,同时街区缺少部分配套设施,如卫生间、路灯、垃圾桶等,给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多功能的混合是居住性历史街区的一个突出特点,常会破坏历史街区的风貌。从而影响历史街区的整体文脉。(三)盲目经济开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房地产开发企业大量参与了历史街区改造,开发商在利益的驱动下,加之政府领导认识的欠缺与模糊,以及法律体系不健全、依法行政意识淡漠,其结果必然导致城市历史景观的丧失。另外兴建以旅游功能为目的伪历史的仿古商业街的现象层出不穷,忽视历史街区的人文、历史价值,仅注重其经济价值,将其简单地作为吸引旅游的资本。由于不恰当的开发和对历史风貌的曲解,使得各地破坏原有历史脉络。四、以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为例进行分析(一)“五大道”地区的历史演变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大道”地区原是天津城南的一片坑洼塘淀,散落着一些窝棚式的简陋民居,从1919年到1926年,英租界工部局疏浚海河的淤泥填垫洼地修建道路。1930年以后,英租界的“五大道”地区逐渐形成,多为独立的花园洋房住宅,环境幽雅,多为军阀、旧官僚、买办、资本家、清廷遗老遗少居住,成为高级住宅区,建筑风格多样。第二阶段:解放后,在该区域的空地上新建了一些小型的住宅组团,或填空补缺地插建少量住宅建筑。其中典型的住宅组团采用了当时使用较为普遍的苏联居住区模式——周边围合式居住街坊。另外受到90年代初单元住宅楼及住宅商品化的影响,该区域内建有少量的行列式住宅组团。第三阶段:目前,租界内保留有大量租界时期的独户花园住宅、联排住宅,但由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公有化,一幢房屋被多家所占的现象较为普遍,且有不少加建了临时建筑,居住环境及卫生条件差,需要进行更新改造。部分老建筑改变其使用性质:作为小型餐饮或零售商店;少量老建筑经改建或重建,使用功能由居住变为办公或餐饮娱乐。(二)“五大道”历史街区在发展保护中存在的问题1.临时建筑私搭乱盖现象严重,占据大量公共空间,显得拥挤不堪,同时临时房屋条件简陋,不适宜居民居住和使用。2.居民区公共空间缺少娱乐休闲设施,旅游标识和卫生设施缺乏或简陋。区内现有道路狭窄,基本无停车场地,人车混杂,交通状况混乱。街区空间形式单一,多为线性街道空间,缺乏公共活动空间。3.公共空间内的绿化率低,要不就是单纯追求“美观”,流于形式,较少考虑植物配置和不同季节树种的搭配,以及如何发挥绿化的生态效应。4.新建建筑形式的“欧式”摹仿,忽视建筑及外部空间品质而是重立面装饰。为满足符合历史保护风貌区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建设控制要求,所有新建建筑立5.在新建及改建中,原有的2、3层的规模较小的建筑被4层甚至更高的大体量建筑所取代,基地面积、总建筑面积都随之增加,原来亲切近人的建筑尺度被破坏,对该区域的整体空间形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6.街区现在主要以商贸旅游为发展目标。用地性质的改变在短时间内可能给街区带来一定的发展活力,但势必要进行大范围的更新,由此可能引发许多问题:需要巨额资金、保护区范围的缩小、部分历史资源的破坏等等。如此多的问题,有可能使规划实施有很大的难度。(三)保护“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对策1.对于违章搭建,质量差或无风貌可言、无保留价值的建筑应予拆除或更新重建。对于文物古迹、重点保护建筑,建筑内外均应按原状复原,即“整旧如旧”的保护原则。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和基础设计的建设。从而体现其休闲、静谧的居住区功能。2.对于区内拟建的新建筑,要采取审慎的态度。一方面,新建筑对改变区域功能结构、完善服务设施等方面是必要手段;另一方面,要避免大量摩仿建筑所带来的冲击。设计中不应只简单地模仿风貌建筑本身及其建筑空间,而要对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并将其融入到新建筑的创作中,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为历史街区注入新的活力。3.保持街区的原真性和特色性,“五大道”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花园高级居住区,反映了天津近代社会和演变的历史,是天津多元文化发展的标记,所以必须保持街区整体文脉不便,例如居住建筑高度的控制建议本历史街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住宅建筑一般不超过4层,建筑檐口高度不宜超过12米。4.力求通过规划控制保护历史街区道路现有空间尺度和景观特征,严格控制其路幅宽度,尽量保护道路两侧有保护价值的建筑,注重街区的绿化,合理搭配树种发挥绿化的生态效应。五、总结城市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城市历史街区与风貌建筑的保护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关键是做好保护,保护做好了必然会促进发展。参考文献:[1]王桦,王林.历史街区的持续整治[J].城市规划汇刊,1997,(3).[2]王景慧.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和作法[J].城市规划,1998,(3).[3]吴桂军.城市规划中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J].山西建筑,2006,(15).[4]郭湘闽.以旅游为动力的历史街区复兴[J].新建筑,2006,(3).[5]秦续霞,何佳梅.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和保护[J].文化研究,2006,(2).[6]王勇.天津五大道风貌区经营开发初探[J].环渤海经济,2004,(1).[7]王安石.历史建筑与城市的现代化——天津和上海的比较[EB/OL].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网,2006.面都加进了从屋顶到门窗、装饰线脚等“欧式”元素。这种重立面轻空间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也与现代建筑的理念与技术发展趋势不相适应
本文标题:对于历史街区保护问题的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56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