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亚细亚阴霾作者:萧西之水|发表时间:2015.11.30刊发于总2137期《中国经营报》[先锋话题]版0条评论被36次查看收藏拜占庭帝国,留下了什么?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大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身披甲胄,头缠白巾,面对面前那座美丽的城市只说了一句话:“我只想要君士坦丁堡!”自从古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君士坦丁堡已经不是第一次落于敌手,然而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将士相继冲入城池,持续了1100余年的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走向灭亡,曾经的东正教圣城不可逆转地开始了伊斯兰化,这个伊斯兰世界最后的欧亚大帝国踏上了上升征程。1472年11月22日,莫斯科。金碧辉煌的圣母安息教堂里,一场盛大的婚礼正在举办。站在新郎位置的,正是这片土地的统治者、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而穿着新娘礼服款款而来的女子,叫作索菲娅·帕列奥罗格公主,她也正是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一去一来,拜占庭帝国的余威,就留在了新生的莫斯科公国。伊凡三世励精图治,脱离并击溃了蒙古人留下的金帐汗国。而在1497年,这位大公颁布新法典,将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标志刻在了玉玺上,正式以拜占庭帝国继承人的身份出现在欧陆舞台;1547年,孙子伊凡四世干脆使用古罗马皇帝“凯撒”(Caesar)之名自称,转为俄语之后就成了“沙皇”(Tsar)。在整个俄罗斯沙皇国(1547~1721年)期间,东正教莫斯科大牧首宣布俄罗斯为继罗马、拜占庭两大帝国之后的“第三罗马”,俄罗斯也从一个单一公国,升格为接纳更多民族、更多语言、更多领地的联盟。事实上,如今的俄罗斯依旧施行联邦制,也依旧以双头鹰为国家象征。俄罗斯逐渐强大,对商业的渴求也不免觊觎起最近的两片水域——西北边波罗的海,掌握在全盛期的瑞典王国手中;南部黑海,掌握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手中。巴尔干半岛、高加索山脉、克里米亚半岛,这些如今仍然处于地缘政治边境的地名,当年就不是什么省油的灯。1569年,伊凡四世尚在攻击金帐汗国残部,便与奥斯曼帝国的远征军在里海附近打了一仗,战役规模虽然只在10万人级别,却悄悄开启了俄罗斯与土耳其长达数百年的捉对厮杀。新生作为新生势力,俄罗斯初期战略主要是向第聂伯河流域进发。1648年,俄罗斯与臣服于波兰立陶宛联盟的乌克兰结为同盟,很快宣布合并。此举引发俄罗斯与波兰之间长达13年的大战,也使得奥斯曼军队进入第聂伯河流域:1676~1681年,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展开了第一次正式碰撞,俄乌联军取得胜利,《巴赫奇萨赖和约》确定左岸乌克兰(东乌克兰腹地)为俄国领土,双方以第聂伯河为国界。而让俄罗斯与乌克兰合并,俄罗斯势力肯定会沿着第聂伯河流入黑海,奥斯曼帝国“以黑海为内湖”的现状就受到了很大威胁。东正教中心俄罗斯与伊斯兰教中心土耳其围绕黑海展开正面冲突,似乎给后世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做了最好的注脚。但俄罗斯只是新兴势力,奥斯曼才是庞然大物,于是1686年,俄罗斯与奥地利、波兰立陶宛联盟、威尼斯三国结为同盟,共同进攻黑海奥斯曼领土。与此同时,后来名声大噪的彼得大帝在1689年废黜了摄政姐姐索菲娅公主(金庸《鹿鼎记》里有她的戏说),独揽大权。彼得大帝军事行动雷厉风行,俄罗斯在1696年拿下亚速海控制权,随后在亚速地区修建堡垒。虽然只是一个很狭小的海域,但俄罗斯终于获得了黑海出海口。因为想继续与奥斯曼帝国作战,彼得大帝在1697年亲率外交团前往欧陆各国寻求支援,然而走了一圈,法国却不愿打破与奥斯曼帝国的盟友关系,奥地利与波兰也想尽快结束战事,只得不了了之。不过巡游欧洲的旅程并没有就此结束。彼得大帝不仅与英国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见面,更在荷兰一家船厂实习了一阵子。丰富的考察经验让彼得大帝下决心对俄罗斯的政治制度、军事装备、风俗文化进行全方位改革,并将战略目标转移到了西北部的波罗的海。但瑞典战争却并不一帆风顺:1700年10月,俄军惨败于瑞军,幸亏瑞典很快将矛头指向了影响更大的波兰立陶宛联盟,才让俄罗斯重获生机;1703年开始,彼得大帝在涅瓦河畔修建圣彼得堡,抵抗住了瑞典一波又一波的袭击;1707年,瑞典击败波兰以后重新从欧洲大陆向东进攻乌克兰,局势危机。关键时刻,彼得大帝在1709年6月的波尔塔瓦战役中大败瑞军,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率领残部前往奥斯曼帝国避难,这使得俄土战争又一次爆发。但俄国军队已被多线作战搞得精疲力尽,彼得大帝虽然御驾亲征,却也败于奥斯曼之手。最终在1711年,俄土签订《普鲁特和约》,俄国被迫放弃亚速海控制权。彼得大帝在位时期,俄土再未交战。黑色之海,牵动地缘进入18世纪,欧陆各国进入了“开明专制”时期,封建领主制开始崩溃,各国纷纷强化中央集权,推动重商主义。体现在欧陆政治层面,便是大国政治代替城邦政治,政治局势变得愈发复杂,也促使俄土矛盾也不再仅限于双边。彼得大帝在位最后几年,俄罗斯与波斯萨菲王朝作战(1722~1723年),夺取了南北高加索与波斯北部领土,但与此同时,奥斯曼帝国也占领了波斯西部,地盘相邻。虽然双方在1724年达成了瓜分协议,但这件事无疑又给黑海地缘竞争添油加炭。1730年代,波斯与土耳其再度交锋,俄罗斯则将已经夺取的部分领土又送还给波斯;1733年,波兰立陶宛联盟的王位继承战争打响,俄罗斯也站在土耳其盟友法国的反面;1735年5月,在土耳其与波斯结束战争之后,俄土第四次战争爆发,俄军占领了黑海地区最为关键的克里米亚半岛与亚速要塞。不过由于国际局势,俄军又被迫退出克里米亚半岛。1768年9月,奥斯曼帝国与波兰建立联盟,并在法国与奥地利的支持下对俄罗斯发起进攻。虽然土耳其一开始占据上风,但进入发展滞胀期的奥斯曼帝国难以为大军提供长期财政支撑,俄罗斯又成功煽动起希腊人、阿拉伯人在后方暴动,俄罗斯轻松地在1771年占领克里米亚半岛,并将触角伸向巴尔干。1774年7月,俄土签订《库楚克-凯纳尔吉和约》,宣布克里米亚半岛脱离奥斯曼帝国统治,并打通了从亚速海到黑海的通道。不过双方的和平还是很快就被打破:1783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半岛,愤怒的奥斯曼帝国于1787年要求俄罗斯停止侵略,遭到拒绝之后又一次大打出手。这一次土耳其人看似很有准备,但登陆克里米亚半岛战役又遭俄军击溃。很快,俄罗斯盟军奥地利也派遣大军进攻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领土,拿下贝尔格莱德;俄军趁势追击,叶卡捷琳娜女皇的情人——波将金公爵接连攻克了黑海沿岸诸多要塞,并进攻西乌克兰、罗马尼亚一带的奥斯曼势力。到1792年《雅西和约》签订之时,土耳其一败涂地,只得承认克里米亚半岛归属俄罗斯。土耳其仍然不死心,1806年,趁着俄罗斯在拿破仑战争中越陷越深,主动挑起第七次战争,却继续惨败。1811年,在面临拿破仑入侵的情况下,俄军被迫从巴尔干半岛调走一半以上的军队,然而名将库图佐夫依然凭借着手头人马大败土耳其军队,终于赶在拿破仑入侵之前,先行一步,与土耳其签订了《布加勒斯特和约》,为击败拿破仑打下了良好基础。大文明与桥头堡随着拿破仑战争结束,欧洲国家在1815年召开了维也纳会议,这一方面标志着欧洲国际间协调机制出现,一方面也促使欧洲各国走向民族国家道路,欧洲各民族独立运动愈发高涨。与此同时,奥斯曼帝国由于跟不上工业革命的路途,国家发展一落千丈,逐渐沦为了列强蹂躏的对象。1821年,希腊爆发独立运动,英、法、俄等国家派遣舰队予以支持;1827年,奥斯曼帝国宣布撕毁所有俄土条约,发动“圣战”,却又是一路败北,只得在1829年签订《阿德里亚堡和约》,承认俄国在南乌克兰、高加索、克里米亚半岛等黑海沿岸的利益,同时将格鲁吉亚等地区割让给俄罗斯,承认希腊独立。虽然奥斯曼帝国衰落至此,但在地缘政治中依然占据着欧亚大陆的交汇点。鉴于自身力量无法控制这一重要枢纽,奥斯曼帝国乃至整个土耳其逐渐从一个高傲独立的国家,变成了其他大文明在中东地区的桥头堡。这种桥头堡作用首先就是针对俄罗斯。由于俄罗斯过分扩张,英俄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殖民地对峙,于是当俄罗斯在1853年要求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东正教徒保护区”的时候,便同时遭到了英法等国的反对。联想到英国是新教国家,而法国是天主教国家,这场战役也可以看作是东正教文明与基督教、伊斯兰教文明的一场剧烈冲突。1853年7月,俄罗斯与土耳其断交并占领多瑙河流域的奥斯曼属国;10月,奥斯曼帝国对俄国宣战;1854年3月底,英法分别向俄罗斯宣战。这样一场既有地缘政治因素,又不乏宗教色彩的克里米亚战争(第九次俄土战争)爆发。整场克里米亚战争虽然仅仅持续两年有余,但俄罗斯无论在政治还是军事上都备受打击:一方面,维也纳会议之后结为盟友的奥地利与普鲁士均作壁上观,奥地利还特地要求俄罗斯将军队撤出巴尔干半岛;另一方面,1854年9月,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半岛上输掉了关键战役,英、法、土联军步步蚕食俄罗斯的黑海区域,经过近一年的围攻之后,军港塞瓦斯托波尔陷于敌手,俄军惨败。1856年3月,参战各方签订了《巴黎和约》,俄罗斯虽然收回了克里米亚半岛,却被迫放弃所有新占领土地,黑海周围不得修建军事基地,也不得允许各国军舰通过黑海的两道海峡。俄罗斯一直以来的黑海战略可谓全盘落空,8次战争的成果几乎是荡然无存。或许是为了泄愤,俄罗斯便将目光暂时投向远东,一方面逼迫清朝中国相继签订《瑷珲条约》(1858年)、《北京条约》(1860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划走了近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方面也同日本签订了《日俄修好条规》(1858年),也算是失之桑榆,收之东隅。然而在亚洲一系列的猖狂举动,更让俄罗斯在英国眼中成为了眼中钉。1877年,俄罗斯为了复仇,煽动巴尔干半岛民族主义者发动独立战争,并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地方军队支持下接连奏凯,直杀到君士坦丁堡城下。然而英国立刻出面制止,俄国便提议在巴尔干地区建立一个由俄罗斯保护的“大保加利亚国”,然而英国不同意,最终决议是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彻底独立。随着瓜分巴尔干半岛的结束,欧洲势力分布基本完成,俄罗斯也只得将目光再度投向远东,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也就保持了一段时间的良好关系。日俄战争(1904~1905年)结束之后,俄罗斯与日本在远东达成划分殖民地的协定,并与日本的盟国英国和解,1907年,英、法、俄、日四国互相签订协约,“协约国”最终形成。至于奥斯曼帝国,则与德国、奥匈帝国一道结成了“同盟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俄罗斯与土耳其之间围绕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等高加索国家展开对峙,这条高加索战线先后展开了四场中等规模战役,俄罗斯相继吞并了奥斯曼帝国本土的特拉布宗、凡城等地。然而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之后,列宁宣布俄罗斯退出战争,土耳其也得以一度在高加索地区反扑;但在一战结束之后,奥斯曼帝国被协约国肢解,也走上了漫漫复兴路。两强再现欧陆风云纵观俄罗斯与土耳其这对冤家,两者不仅都是横跨欧亚的大国,而且经常对欧亚事务有着不同看法,乃至针锋相对,短短200余年间竟爆发了10场战争,论起世仇,中日这对老冤家都难以望其项背。究其原因,当然有针对黑海问题的水火不容,但也有两种宗教、两种文化导致的思维模式差异,更重要的是,双方各自把持了一条欧亚大陆东西交流的渠道,这在陆地交通重新崛起的21世纪,无疑会让双方形成竞争。也正因如此,即便是在冷战时期,美国经过千挑万选,也依然选择土耳其作为桥头堡,遏制苏联。长期角度看,如今的俄罗斯依然处于苏联解体后的恢复期,美国也在“重返亚太”后远离中东,欧盟又缺乏一个强大的军事主体,便使得中东愈发呈现出权力真空,乃至出现军阀割据。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一贯对伊斯兰世界抱有同情心,甚至在2009年达沃斯论坛上与盟友以色列不欢而散,得到了很多中东地区企盼强势领导人的民众支持,俨然一副要从“桥头堡”回归“大文明”的态势。11月24日土耳其击落俄罗斯军机,无论俄罗斯还是美国恐怕都要跌破眼镜。表面原因虽然是指责俄罗斯“侵犯领空”、在叙利亚“轰炸无辜平民”,深层次原因恐怕是在美国没有全力介入的情况下,土耳其不希望看到俄罗斯恢复中东影响力,从而开辟出针对中东问题的第三种解释方式。俄罗斯也似乎意识到土耳其的“小动作”,普京发言时将事件放在了“俄土关系”框架中,有意识地避开了对美国的攻击,
本文标题:小亚细亚阴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92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