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小学理想课堂的构建笔记合作学习部分
小学理想课堂的构建笔记合作学习部分目前,就合作学习,许多教师还停留在一个浅层次的理解上。其中最突出的是:把小组学习等同于合作学习。这种说法从“合作”的本意出发,抓住了合作学习的外在特征。但是如果把其简单理解成外在形式是几个人凑在一起,就一个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或才是合作学习,这种理解未免肤浅,自然没能抓住合作学习的内在本质特征。科学地分析这个观点,只能说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法而已。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对合作学习的定义缺乏真正的理解,对合作学习的方法缺乏必要的了解。实际上合作学习的类型一般有两种:相同内容的合作学习和不同内容的合作学习。所谓相同内容的合作学习,是择指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相同教学内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所谓不同内容的合作学习,是指教师把某一内容的教学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并设计与之相对应的学习材料,小组的每个学生负责学习其中的一个材料,然后把小组中学习相同材料的同学组合起来,进行合作学习,以完成相应的任务,随后,学生重新回到自己所属小组,分别将自己所掌握的内容与小组的其他同学交流,在二次合作的基础上,学生全面完成教学任务。这种类型的合作学习适用于任何学科、任何学段的学习,优点是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一项独特的任务,产生相应的学习责任,从而以最大的积极性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了使合作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行为,诸如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良好的表达习惯、良好的求助与帮助习惯、良好的建议和接纳习惯等等。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分组学习。在传统学习中,一个学生的成功往往使别的学生成功起来更加困难,(通过提高了常态曲线或是提高了教师对全体学生的期望水平),那些努力完成了学习任务的学生被看作教师跟前的“红人”。为此,其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容易信心不足。而相比之下,在合作学习中如果同学们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的话,学习活动就会被同学们赋予积极的意义。正如在体育运动中,体育活动被大家所重视,就是因为每一个队员的成功都会给全队带来荣誉。为此,在合作学习的班级中小组活动被重视,也正是由于它有助于全队取得成功。合作学习还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首先,同学们往往可以把教师用语变成学生间特有的“学生语言”,那些在课堂上没能掌握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往往与在其他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同学进行讨论争论时受益匪浅。其次,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们通过互相解释来学习。每个教师都知道,我们靠教学来学习,而当同学们在给其他组员作解释的时候,他们就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思想,还必须详尽地阐述一些认知的细节。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再次,同学之间能够增进了解,在学习上也能互相帮助。由于他们是一对一的相处,学生就比较容易及时准确地发现别的同学是否想要或需要额外的解释。在传统式的教室里,那些没有听懂的学生只能缩在座位上希望老师别叫到自己,而在合作学习的小组里,他们就不必躲了,因为这种环境是毫无威胁的帮助式的,学生可以在此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别人寻求帮助。一个学生如果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一个问题而答错了的话,很可能会被大家笑话,而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就不同了,小组中的组员都抱着一种“我们都是一体”的态度。这就意味着,如果他们中有人不懂的话,组员得到的更可能是帮助而不是嘲笑。合作学习与我们通常说的讨论式教学有某种相似之处。当合作学习在生生之间以讨论的方式展开时,讨论式教学就成了合作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信息的唯一来源,更不是知识的权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多向交流,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教学信息源,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取决于相互之间的合作程度。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讨论式教学又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合作学习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简单变化,它连带着问题解决的“宽带”和纵深度。合作交流意义的建构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以调整学生群体间的交往行为、开展合作学习为重点,着力营造引起学生心理共鸣、思维共振的“交往场”。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组学习”。在“交往场”中,教师是学生的同伴和朋友,问题的解决须是在个体能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群体协作配合才能完成,正是在“交往场”中,师生互动、共创与共生。
本文标题:小学理想课堂的构建笔记合作学习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21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