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心理咨询师二级基础知识重点
1基础心理学心理学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心理学各个学派的代表人及主要观点构造(内省实验):冯特/铁钦纳机能(适应环境)杜威安吉尔詹姆士行为(刺激和反应S-R)华生斯金纳格式塔(完形-早期生活)魏特海默克勒科夫卡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三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当前状态)感觉的种类:外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内部:平衡觉;运动觉;内脏感觉;痛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差别阈限j.n.d韦伯定律ΔI/I=K费希纳定律:S=KlgR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联觉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肌肉运动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时间知觉:计时器、昼夜四季、生物节律、心理周期运动知觉:真动似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错觉:无法克服记忆的种类:形象、情景、情绪、语义、动作/外显、内隐/陈述性、程序性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回忆(再现、再认)遗忘及遗忘规律:先快后慢保持曲线表象的特征:直观形象、片断不稳定、可操作、概括性作用:感知向思维过渡瞬时记忆形象性,容量大;图像0.25-1秒声像1-4秒,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容量5-9,多为听觉编码,4秒到1分长时记忆1分以上,语义、形象编码,需提取,有遗忘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思维的种类:动作、形象、抽象/辐合和发散/再造性和创造思维概念掌握:内涵外延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迁移、原型启发、定势言语运动中枢(布洛卡表达性失语症)、言语听觉中枢(威尔尼克接受性失语症)、视觉性言语中枢失读症、书写性言语中枢失写症想像的种类:无意想像(梦和幻觉)有意想像(创造想像、再造想像)幻想意识、无意识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睡眠和梦)睡眠的四个阶段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特征:1注意广度(7±2)2注意稳定性(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注意的分散)3注意转移4注意分配需要的种类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动机:内驱力、诱因、情绪动机的种类:生理性和社会性(兴趣、爱好)有意识和无意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缺失性需要、生长需要情绪、情感(外在表现表情)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情绪、情感的功能:适应、动机、组织、信号功能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植物神经作用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情绪和体变同时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环境、生理、认识相互作用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极性:动力、激动、强度、紧张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准备(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执行决定阶段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受暗示、武断优柔草率虎头蛇尾执拗怯懦任性能力的分类:能力、才能、天才按结构分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先天禀赋和社会文化因素液体能力、晶体能力涉及领域认知、操作、社会交往能力创造程度模仿、再造、创造能力结构理论:斯皮尔慢二因素,塞群因素,吉尔福特智力结构P82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格的特征: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气质类型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及其强度、平衡性、灵活性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气质的特性:感受、敏捷、可塑、兴奋、指向性格的结构:静态(态度意志情绪理智)、动态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荣格内-外向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共同、个人-首要中心次要)、卡特尔(表面根源16PF)、艾森克(ENP—EPQ)人格五因素1908年社会心理学诞生。勒温:B=f(P,E)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⑴在个体层面;⑵在人际层面;⑶在群体层面;⑷在社会层面。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和确立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主要方法: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档案法主要理论流派2社会学习论班杜拉、沃尔特斯:联想、强化、模仿;观察学习: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过程社会交换论霍曼斯:成功、刺激、价值、剥夺满足、侵犯赞同符号互动论詹姆士、米德:主我、客我互动、镜我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容格、霍妮“文化因素”沙利文P116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语言、性别角色、道德、政治社会化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父母、老师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公务员、朋友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商人、学者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演员、性别角色角色扮演:期待、领悟、实践角色失调四种:冲突、不清、中断、失败自我的结构:五个层面,即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自我概念功能:保持个体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心理自我。自尊的经典公式:詹姆士:自尊=成功/抱负(罗森量表)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经验、动机与兴趣、情绪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归因的分类:内因与外因;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控制点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内控者、外控者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的三维理论P136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客体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行为主体高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情境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位置、时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亲和动机(情境因素、情绪因素、出生顺序。)成就动机(目标吸引力、风险与成败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权力动机温特:积极的权力动机和消极的权力动机。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社会控制的需求,对无能的恐惧。侵犯行为构成: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侵犯的原因挫折—侵犯学说:去个性化P145专栏2-9利他行为几种基本社交情绪:社交焦虑、嫉妒、羞耻与内疚。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态度的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即态度的ABC模型,A(affection,情感)、B(behavior,行为倾向)、C(cognition,认知)。态度的功能:工具性、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功能。态度的维度: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态度的形成:美国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个体态度的形成,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最后成为不易转变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态度转变模型,美国霍夫兰德等人提出。四个方面:传递者、沟通信息、接收者、情境。态度转变理论海德:三种关系相乘,如结果为正则关系平衡;如结果为负则不平衡POX认知失调论:费斯廷格(逻辑、价值、观念、经验冲突)社会交换论态度的测量: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等。沟通的结构: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收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七个要素构成。图2-7沟通模式。分类: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正式沟通网络包括: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和Y式。非正式沟通网络包括:流言式、集束式和偶然式。身体语言沟通人际关系的定义: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等4个阶段。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爱好、态度、自我、隐私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相互性、交换性、自我价值保护、平等。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包容、支持、情感舒次群体理论:包容控制情感(形成)情感不和失去控制难以包容(解体)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熟悉与邻近、相似性、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等。真诚受人欢迎。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合作与竞争。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益从众、反从众。从众行为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人格、情境、其他社会促进/干扰(结伴、观众效应)优势反应强化说社会懈怠/社会逍遥模仿的意义: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模仿的发展趋势是: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从对外部特征模仿到对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法塔尔德《模仿律》:⒈下降律⒉几何级数律⒊先内后外律。暗示三个要素:暗示者、暗示信息和被暗示者。社会感染:双向、爆发、接受迅速/分类:个体、传媒、群体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依恋、利他、亲密。爱情的发展阶段: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爱情的形式:浪漫式、好朋友式、游戏式、占有式、实用式、利他式。爱情的三角理论(亲密、激情、承诺)婚姻上古时代经济繁衍爱情中古时代繁衍经济爱情现代社会爱情繁衍经济夫妻关系的类型:爱情型、功利型、平等合作与分工型、建设型、惰性型、失望型、一体型。夫妻心理冲突引发因素:需求不满、价值观念不一致、远离“自我”、夫妻的性差异。家庭结构模式: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他家庭。家庭的功能:经济、性、生育、抚养与赡养、教育、感情交流、休闲与娱乐功能。3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社会与环境因素、家庭成员的素质、家庭成员间的人际距离。家庭生命周期:只适用于核心家庭,通常把它划分为六个阶段: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解体。发展心理学学科研究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心理发展的动因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遗传决定论:英高尔顿。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美华生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茨基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⑴“最近发展区”定义⑵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⑶学习的最佳期限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1、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2、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图式、同化、顺应、平衡3、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4、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化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㈠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⑴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⑵前运算阶段(2~6、7岁)⑶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⑷形式运算阶段(11、12及以后)㈡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艾里克森:⒈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⒉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⒊幼儿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⒋童年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⒌青少年期(12~18)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混乱诚实⒍成年早期(18~25)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⒎成年中期(25~50)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⒏成年后期(50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厌恶感智慧贤明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于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3岁。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婴儿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手的抓握技能(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独立行走(这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遵循的原则: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小原则模仿学习/条件反射学习方式/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㈠婴儿感知觉的发展:深度知觉:视崖装置6个月大㈡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婴儿的注意:先天的定向反射,不随意注意的初级形态婴儿的记忆:情绪、动作、表象、词语婴儿的加工整合信息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无效
本文标题:心理咨询师二级基础知识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23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