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必修③第三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课时作业
必修③第三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如图为自然条件下某生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四个坐标曲线中,能正确表示该种群增长率(λ)随时间(t)变化趋势的是()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过程中,种群增长率先逐渐增大;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超过K/2时,种群增长率开始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答案:D2.假设某种细菌的起始数量为M,理想状态下,每20分钟繁殖一代,T小时后该种群数量为()A.M×20TB.M×23TC.2×MTD.2×M20解析:T小时后细菌繁殖了3T代。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根据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时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20分钟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可知T小时后细菌的数量为M×23T。答案:B3.(2010·南京调研)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m2左右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解析: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m2,灌木为16m2,草本为1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00m2左右。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答案:D4.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c点时种群增长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解析:bc段虽然增长率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处于增长状态,所以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答案:B5.(2010·潍坊质检)关于下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K值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解析: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动态平衡;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c点之后;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之前进行;K值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环境资源增加时,K值会增加。答案:D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B.2008年,河北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04%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解析:种群特征主要是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A选项指的是年龄组成;B选项指的是出生率;D选项指的是死亡率;而C选项是种群的空间特征。答案:C7.(2010·肇庆模拟)下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定数量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发生竞争的结果解析:竞争是种间关系,不是种内关系。答案:D8.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解析: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捕捞,使更多的幼体能够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这样既能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又能维持增长型的年龄结构,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网眼的大小并不能改变性别比例。答案:D9.右图表示某湖泊中草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为零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C.K值表示该湖泊所能容纳草鱼的最多个体数D.在K值时开始捕捞,可以持续获得最高产量解析:在K值时,草鱼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增长率为0;捕捞草鱼的最佳时机应是种群增长率最大后又开始显著减慢的时期,而不是种群数量最大的时期。答案:C10.图甲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与图乙中的哪个坐标曲线相符()解析:据题意可知,外来物种入侵后,种群中的幼体数量下降,成体和老年个体数化不大。答案:A11.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解析: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菌体和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数量,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遵循“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的原则进行计数,所以若只统计方格内菌体,会导致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答案:B12.(2010·苏州质检)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下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初始供给量少解析: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因b组的发酵进行的最快,所以b组的温度最适宜。由三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知:该实验可能是探究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因三个组别的微生物最大数量不同,所以环境的容纳量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因能量影响微生物的繁殖,三个组的微生物数量变化与其营养供给情况有关,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自然个体数量最少。答案:B二、非选择题13.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下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3)请根据图甲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解析:画曲线时要特别注意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从图甲可以看出A是起点,但不是0;D点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对应的是K值。答案:(1)样方随机取样(2)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增多(其他合理答案亦可)(3)要求:画成“S”型曲线;纵坐标上A点对应起点,D点对应K值。14.东方田鼠不同于家鼠,喜野外环境。曾于2007年在洞庭湖区造成了严重的鼠患,据当时估计,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洲地就有约20亿只东方田鼠。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1)生态学家研究发现,东方田鼠种群是在围湖造田期间迁入湖洲地的,迁入初期种群数量很少,一个月内随着水稻和芦苇等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而迅速增长。为研究东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生态学家构建了数学模型,其过程如表所示。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构建东方田鼠种群增长模型的主要步骤Ⅰ.观察对象,搜集现实信息Ⅰ.东方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1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Ⅱ.Ⅱ.Nt=N0·λt(其中,Nt代表t天后东方田鼠的数量,t表示天数,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天前种群数量的倍数,N0表示最初的东方田鼠的数量)Ⅲ.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Ⅲ.①请填写表中Ⅱ和Ⅲ空白处的内容。②表中Nt=N0·λt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000只,则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N30)为:N30=________________只(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2)对于洞庭湖区的鼠患,有人主张投放高毒性的灭鼠药,在短期内迅速杀死大量东方田鼠。你赞成这一方案吗?请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说出两点理由。(3)请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项控制东方田鼠数量的有效措施。解析: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就是:Ⅰ.观察对象,搜集现实信息;Ⅱ.根据搜集到的现实信息,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抽象表达;Ⅲ.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表中Nt=N0·λt成立说明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其前提条件是资源充分、空间充足、气候适宜、缺乏天敌。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天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在最初的1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因此λ就是1.0147,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000只,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出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N30)=3000×(1.0147)30。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改变生存条件可以改变环境容纳量,因此可以从减少食物来源、增加天敌等角度回答。答案:(1)①Ⅱ.根据搜集到的现实信息,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抽象表达Ⅲ.跟踪(观察)统计东方田鼠的数量,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②湖洲地的资源充分、空间充足、气候适宜、缺乏天敌(答出两点即可)③N30=3000×(1.0147)30(2)不赞成。理由:①会同时杀死其他动物(或降低生物多样性);②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③造成环境污染;④没有被毒死的东方田鼠由于得到了充裕的生活条件而大量繁殖,有再度爆发鼠患的可能。(任意两点即可)(3)退田还湖(或控制水稻和芦苇的种植面积),引入天敌。15.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发酵食品的制作有密切关系。有人对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进行探究。(1)提出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制定计划(略)(4)实施计划a.将配制好的液体培养基煮沸。煮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接种、培养。接种酵母菌时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必修③第三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课时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4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