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理论 > 必修一红对勾第四章单元评估(一)
第四章单元评估(一)限时:45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60分)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据此回答1—3题。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解析:煤、石油等存在于沉积岩中。答案:C2.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分别属于()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解析:花岗岩是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属岩浆岩;砂岩属沉积岩;石英岩是由砂岩变质形成的,属变质岩。答案:D3.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的模式图是()解析:在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中,组成地壳的矿物和岩石有时也会相互转化。在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中注意:①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②已形成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可能形成沉积岩;③已形成的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可能形成变质岩;④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成岩浆。答案:C4.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解析: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受到多种因素(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破坏作用,产生大量的碎屑物质,这个过程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形成的岩石碎屑被外力作用搬运到地势低洼的地方沉积下来,形成疏松的沉积物。答案:A读下图,回答5—6题。5.关于图中甲地的判断正确的是()A.山岭、背斜B.山岭、向斜C.谷地、背斜D.谷地、向斜解析:从岩层的弯曲形态看,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因其中心受挤压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山岭。答案:B6.从地质条件看,在该地区修建公路,最不利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丙处为断层,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答案:C读下图地质构造图,判断7—8题。7.岩层①、②、③、④按由老到新的次序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②④③D.①③④②解析:②为岩浆岩,其破坏了③地层,所以形成在③之后。答案:B8.如果在①岩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珊瑚化石,那么可以推断当时的沉积环境是()A.温暖的浅海B.温暖的深海C.寒冷的深海D.寒冷的浅海解析:珊瑚生长在温暖的浅海环境。答案:A9.不考虑岩性影响,在①、②、③、④四处修建越岭的公路,不容易出现滑坡现象的应该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②④顺着岩层下滑的方向修建,容易出现滑坡。答案:B读图回答10—15题。10.图中⑤处的岩浆侵入活动发生()A.在褶皱运动之前B.在断层运动之后C.在断层运动之前D.比图中⑧处岩层形成时代早解析:岩浆岩侵入了断层线。答案:B11.下列名山或山脉的地质构造与图中①处地质构造相类似的是()A.华山B.喜马拉雅山脉C.阿尔卑斯山脉D.安第斯山脉解析:①处为地垒。答案:A12.下列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图中④处不相同的是()A.渭河平原B.汾河平原C.东非大裂谷D.长江三峡解析:④为地堑,而长江三峡是背斜。答案:D13.图中⑥处的山地成因为()A.背斜成山B.向斜成山C.褶皱隆起成山D.断层上升成山解析:此处为褶皱山系,⑥处为向斜,只能是向斜成山。答案:B14.图中易形成陡崖,有利于开展攀岩活动的部位是()A.②B.③C.⑥D.⑦解析:③处位置太低。答案:A15.造成⑦处易成谷地的内因为()A.岩石破碎B.挤压力大C.张力影响D.侵蚀作用解析:背斜顶部受张力,受侵蚀成谷地。答案:C阅读下图,回答16—17题。16.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A.侵蚀、搬运、堆积B.搬运、侵蚀、堆积C.侵蚀、堆积、搬运D.堆积、搬运、侵蚀答案:A17.图中c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是()A.瀑布B.洪积扇C.三角洲平原D.河漫滩平原解析:河流入海口处往往形成三角洲平原。答案:C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8—20题。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箭头②表示外力作用,其余均为内力作用B.三大类岩石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C.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D.只有岩浆在高温高压下,才可能形成变质岩解析:任何岩石转变成沉积岩必须经过外力作用。各类岩石转化为岩浆岩必须先熔化为岩浆,岩浆不能直接变成变质岩,先形成岩浆岩后,再形成变质岩。答案:A19.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岩浆岩、沉积岩必须经过变质作用,才能转变成变质岩。答案:C20.不是箭头②的主要表现形式的是()A.侵蚀作用B.岩浆活动C.搬运作用D.堆积作用解析:箭头②表示外力作用,而岩浆活动是内力作用。答案:B二、综合题(40分)21.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每空1分。)(1)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①________过程,形成A________岩,A受到②________作用,形成B________岩。(2)A和B岩石,在________条件下,发生③________作用,使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C________岩。(3)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④________作用,又成为新的________。(4)从________到形成各种________,又到________的产生,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5)在以上地质作用过程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属于内力作用的是________。(填序号)。解析:本题考查三类岩石的互相转变。从图可以看出,A由岩浆转变而来,故A为岩浆岩。①为冷却凝固作用。A、B、C都经过④变为岩浆,故④为高温熔化。B、C根据位置可以确定,B在较高的位置为沉积岩,C在较低的位置为变质岩。则②应为外力作用,③为变质作用。答案:(1)喷出冷却凝固岩浆外力沉积(2)高温、高压变质变质(3)高温熔化(重熔再生)岩浆(4)岩浆岩石新岩浆(5)②①③④22.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回答问题。(14分)(1)地质构造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3分)(2)这里的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的状况如何?(4分)(3)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a处还是b处开凿?(提示: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3分)(4)若在c处修建一座水库,请分析其可行性。(4分)答案:(1)背斜向斜断层(2)地壳运动状况是先发生褶皱,后发生断层。外力作用状况是a、b两处表面出现差异侵蚀,背斜受侵蚀严重出现岩层的缺失,形成相对低洼地,而向斜侵蚀相对较轻,形成相对高地。(3)选择a处,因为a处岩层向上拱起,符合力学原理,不易塌陷,同时不易积存地下水。(4)c处不易修建水库,因为c处有断层,断裂面岩层破碎会造成水库漏水。同时渗入断层的水又可促使断层面两侧岩块活动,以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从而影响水库的安全。23.下图是“某山区交通线与居民点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1)图中公路AH段线路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其目的是避开________。(4分)(2)公路AQB段线路大体上是沿________分布,它与APB方案相比,具有的优势是________。(2分)(3)一般来说,在山岳地区修建铁路和公路时,人们通常优先修建________,在线路选址时,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__________________。(4分)(4)图中铁路穿过的谷地按山岳的形成类型分属于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发育而成的。(2分)解析:在山岳地区修建铁路和公路时,成本高,难度大,所以建交通线要避开不利地形如陡坡,以降低工程建设的难度,一般呈“之”字形分布。铁路穿过的谷地发育有陡崖,可判断两侧山岳为断块山地,它是由断层发育而成的。答案:(1)呈“之”字形分布陡坡(2)等高线坡度小,工程量小(3)公路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4)断块山地断层
本文标题:必修一红对勾第四章单元评估(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45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