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必修三历史会考知识要点
1太湖高中必修三历史会考知识要点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内容测试要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汉代儒学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宋明理学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主张及其影响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理解明清儒学思想的新发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诸子百家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道家:①老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辩证思想,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不断转化。②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儒家:孔子、孟子、荀子(主要观点见下)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君主专制。2.孔子——儒家创始人,被称为“至圣”。主要观点:“仁”(核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民本思想);“克己复礼”(行为符合礼的要求);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3.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后人称之为“亚圣”。主要观点:①主张实行“仁政”;②提出“民贵君轻”(民本);③伦理观,“性本善”。4.荀子——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①仁政和民本思想:主张“仁义”和“王道”(仁政),提出“君舟民水”(民本)。②伦理观,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5.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①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②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2)主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③针对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提出“三纲五常”。(2)影响: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太学西汉汉武帝时创立,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太学的兴办,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太学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垄断。三、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1)概念:理学是北宋出现的以儒学为基础,融合佛道思想而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2(2)“二程”(程颢、程颐)是北宋理学的主要代表,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①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③“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主张探究万物,通达天理,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2.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就是“理”;②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2)明代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②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主张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的本性;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3.了解宋明理学的影响(1)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正统儒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束缚人性,产生了消极影响。(2)理学中的修养论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来说,还是有一些合理成分的,对中国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四、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1.李贽(离经叛道):李贽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①挑战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权威,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②挑战(理学)正统思想,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2.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①黄宗羲: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他的思想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②顾炎武:经世致用,主张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开一代朴实学风。梁启超把顾炎武的思想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他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明清儒学思想的新发展(1)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工商业者实力增强;社会矛盾尖锐。(2)思想: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3)影响: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既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又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测试内容测试要求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中国古代文学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汉字与古代中国的艺术了解汉字的演变了解古代中国的文人画了解京剧的产生3一、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造纸西汉前期中国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唐朝时期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印刷术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宋代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指南针战国时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外传: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影响:①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②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③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④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二、中国古代文学时期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春秋诗《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整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奠定了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分风、雅、颂三个部分战国楚辞(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屈原的《离骚》,想象奇特,浪漫主义汉代赋(半诗半文)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唐代诗初唐:王勃,陈子昂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赢得“诗仙”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三吏”“三别”)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中唐: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讽喻诗宋代词婉约派:柳永《雨霖铃》、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元代元曲(散曲与元杂剧合称)关汉卿、马致远明清小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三、汉字与古代中国的艺术1.了解汉字的演变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起源于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此后,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2.了解古代中国的文人画(1)时期: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2)特点: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3)画家和作品: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都是写意画中的精品。3.了解京剧的产生(1)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4(2)京剧:(1)乾隆年间,徽剧戏班进京。(2)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局面,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京剧形成。(3)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涌现出“同光十三绝”等著名艺人。(4)清朝时期,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5)京剧表演的内容以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潮流测试内容测试要求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了解魏源、林则徐的“师夷”思想了解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新文化运动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学习西方、寻求变革1.“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学习西方器物)(1)背景: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一批有识之士被坚船利炮惊醒,萌发向西方学习新思潮。(2)代表人物、著作:代表人物著作地位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抵抗西方侵略)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3)作用: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2.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制度)(1)背景:①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侵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②19世纪90年代(甲午战争前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2)代表人物、主张代表人物代表作、主张评价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力抨击封建顽固势力,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发”。梁启超《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强调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严复译著《天演论》。指出封建君主是“大盗窃国”,主张主权在民。借助进化论思想宣传维新变法。对维新理论宣传贡献巨大。5(3)作用:①推动了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戊戌变法)。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②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③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二、新文化运动1.运动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3)口号:“德先生”、“赛先生”(即民主、科学)2.主要内容(前期有三提倡三反对):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陈独秀指出旧道德(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传统道德)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本质。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建设新文学。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起来。3.意义(前期)(1)实质: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2)影响:①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②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局限: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过于偏激,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①李大钊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
本文标题:必修三历史会考知识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46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