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必修二123课测试题
1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1-3)课考查试卷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请将答案在答题卡上)1.“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古代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愿望。这最能反映我国古代()A.家畜养殖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农业经济特点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东周时期(公元前771-公元前256年)……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里“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私有土地的出现B.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C.小农经济的产生D.租佃关系的形成3.下列图片能反映唐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ABCD4.“……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哪一特点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脆弱性D.连续性5.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A.要求民众纳税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C.不要求民众纳税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6.《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在仲春“后率外内命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7.潮汕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2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精耕细作的特点C.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注重因地制宜8.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B.都江堰C.漕渠D.白渠9.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A.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10.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句民谚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特点()A.分散性B.自给自足C.相对稳定性D.精耕细作11下列能够说明井田制实质的是A.井田的土地归周王所有B.井田制中有公田与私田之分C.公田由贵族占有,收获物交给贵族D.公田由得到份地的农民耕种12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B.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贵族争田现象严重13、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14.史学家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是一次重大变革,因为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D.扩大了井田制的规模15.东晋时期,谢安家族有“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孔灵符“家本丰,产业甚广,又于永兴立墅,周回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这些最能说明A.谢安与孔灵符贪污腐化B.东晋时期大地产制进一步发展C.贫富分化严重D.东晋经济发展迅速16.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D.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17.均田制实行的基本原因是3A.大量无主荒地需要开恳B.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C.许多流民需要安置D.保证国家兵源的需要18.下列能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C.“不抑兼并”D.“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19.从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C.封建人身领队关系的彻底废除D.商品经济的发展20.史书记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洲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③农副产品投入市场④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21.在汉代,江南地区和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根本上是因为A.自然条件差异B.生产力水平差异C..统治政策差异D.民族生活习惯差异22.史载,楚汉战争中,刘邦以富饶的关中为根据地,最终打败项羽。在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中,关中属于A.山东B.山西C.江南D.龙门碣石以北23.社会动荡是中原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之一,下列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七国之乱——第一次高潮——西汉B.永嘉之乱——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C.安史之乱——第二次高潮——唐朝D.靖康之乱——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24.唐朝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说明①北农南迁主要是因为战乱②北农南迁是为了躲避匈奴起兵攻晋带来的战乱③北农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④北农南迁推广了先进生产技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26.“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说明两宋之际我国的经济重心在4A.江淮地区B.湘赣地区C.江浙地区D.关中地区27.自南宋起,江浙地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这说明A.江南自古文化发达B.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C.当时北方文化严重衰落D.文化重心南移带来经济重心南移28.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②北民南迁,带来劳力和技术③统治阶级重视生产的发展④政治中心南移引起连锁反应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9.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A.唐朝后期B.五代C.北宋D.南宋30.史学界普遍认为:到南宋时期,南方正式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主要是因为A.南宋的都城在南方B.南方是农业区,北方是畜牧区C.南方成为最主要的粮食产区D.工商业城市、都会主要集中在南方第Ⅱ卷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墨子》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晁错《论贵粟疏》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3)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者的处境。32.阅读下列材料:5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鞍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一一《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曹操)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解。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一一《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材料三: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自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侍,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一一[清]陶戚《租核·推原》请回答:⑴材料一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⑵根据材料二,指出曹操屯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⑶材料三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主要原因是什么?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摘自《诗经.小雅》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摘自《诗经.小雅》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摘自《国语。晋语九》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按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年》请回答:①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②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③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④材料四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⑤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6答题卡一、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31、(1)(2)(3)32、(1)(2)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7(3)33、(1)(2)(3)(4)(5)
本文标题:必修二123课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49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