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近十年高考全国卷现代文大阅读选文2004年《大地山河》(茅盾)2005年《一日的春光》(冰心)2006年《阳光的香味》(林清玄)2007年《总想为你唱支歌》2008年《阳关古道苍凉美》(寅公)2009年《彩色的荒漠》(雷抒雁)2010年《灯火》(萧萧)2011年《针挑土》(芳菲)2012年《听朗诵》(孙犁)2013年《林肯中心的鼓声》(木心)从近十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看,全国卷的现代文大阅读题的选文,几乎是清一色的散文,有很强的时代性、思想性、人文性。总体上呈现出贴近生活、关注人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等特点。数据显示5:文学作品阅读16题(6分)问题:林肯中心的鼓声唤起了“我”的哪些感悟?请简要分析。平均分:1.68参考答案:①鼓声打破了“我”习惯的管弦乐和声乐的表现方式,让“我”重新感受到打击乐的原始魅力;②鼓声唤醒了“我”精神中一直沉睡着、淤积着和荒芜着的因素,让“我”认识到他们的陌生和新鲜;③鼓声打破了欲望和观念的束缚,让“我”体会到重回自然的自由和幸福,表达了“我”寻求精神动力的愿望。•数据显示:语文七大题得分•题号题分平均分难度标准差区分度满分人数•第一题127.34640.61223.29370.636647128•第二题92.01550.22392.22790.52093819•第三题93.79460.42162.54820.658520599•第四题2310.18450.44284.19990.44210•第五题229.34310.42473.58440.38940•第六题157.69100.51272.93400.46444•第七题6044.40320.74019.66280.239115大阅读题成为“死穴”!二、现在学生的阅读现状•喜欢读------•读不懂------•答不好------阅读心态阅读方法解题技巧本课学习目标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更好地为表达主题服务。散文的显著特点:快速读懂一篇散文的窍门一、整体认知,根据作品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给作品归类:叙事散文写景、咏物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艰难地翻过站台为“我”买橘子这件小事体现的是伟大的父爱。抒情散文紧扣情感载体,人或物的特征凝聚着作者的情意,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五幅秋景图无不体现作者向往、眷恋故都的真情和忧郁、孤独的心境;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哲理散文是思想的火花,首先要知道“理”之所在。一:写什么二:怎样写归纳“主旨”关注“标题”理清“思路”三:为何写找“关键句”二、了解作者的匠心:分析手法(一)关注“标题”(1)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2)标题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3)标题可以体现作者的情感倾向。《乡村铁质》对象内涵“乡村铁质”指什么?作者对“乡村铁质”持什么样的观点态度?《家园如梦》文章选取了关于家园的哪些景、人、事,表达了作者对家园的什么感情?选择了哪些具体的内容?(形)为什么要将家园比作“梦”?(神)又如:2013年高考全国卷中《林肯中心的鼓声》特定的地点鼓声有何特点?引起了作者的哪些心理活动?(手法)形情感、主旨(神)(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简单说来,就是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下来写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如:南宁二中、玉高联考题17.如何理解题目“家园如梦”?结合全文,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思路如下:一是通过对寄寓乡情的“月光”的描写和童谣的咏唱而引发思乡之情,写出民族思乡的共性。二是通过对一系列家乡常见之景的描写,寄寓作者对家园如酒般甘醇绵厚的思念情感。三是通过回忆母亲为我摘莓和父亲为我取鸟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深情,抒发了作者对亲情的怀念。又如:《优化设计》P1782012大纲全国卷《听朗诵》4.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理清“思路”方法小结:要理清思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概括段意、划分层次入手来理清思路。2.从捕捉“线索”入手来理清思路。通常所讲的“线索”有这样几种: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3.从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入手来理清思路。“思路”体现在文章的结构及照应、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运用中。(三)局部把握,重点突破局部把握,把握那些内容呢?1.寻找“情物”“情物”在散文中用来表示理念、传达情感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皿等等。这个“物”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后,就不再是普通的“物”了。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文章开篇时它以树的形象出现,结尾时,它已成为北方的农民和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的象征关于“情物”,要抓住它的外在特征,更要深挖它的精神内涵,从一些形象生动的描写中,看作者是如何综合运用各种修辞,将“物”写活,将“情”寄寓其中的。(如《优化》P178《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2.紧抓关键词句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注意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这些词语或句子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如:《荷塘月色》的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故都的秋》的第一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有了这些词句的把握,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作者情感的脉络。开头(总括、领起全文)段首(尾)句(本段内容的核心)抒情句(表达情感)议论句(阐明观点)过渡句(承上启下)结尾(卒章显志,照应开头)借助“关键句”小结:文中的关键句具有极大的概括力,我们对这些语句的含义及作用要给以足够的重视。3.分析手法阅读时,必须具备一双慧眼,识别作者所用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及语言表达技巧。关键是理解各种手法的作用,如:渲染是为了烘托某种氛围,人物心境;铺垫给下文情节的产生提供一种暗示;象征是利用景物的特征或隐含内容来象征人的品性、节操;对比是为了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引用传说故事是为了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采用第二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关系密切,或将物拟人化,便于抒发感情等等。另外,读文章要知人论世,我们不能忽略的还有文章的作者、注释、背景等。阅读文章时,我们一般不大关注作者,这是不小的疏忽。作者如果是我们熟悉的,可以从TA的风格特点上获得提示,启发思路。所以,我们应该调动课本中的知识积累,寻求相似的比照。可关注一批重要作家(名单见《优化》P180右上方)(四)整理归纳,概括主旨或象征意义。一、概括主旨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首先概述文章内容,本文通过记叙(描写)……情节(事迹、经过),塑造(刻画、反映、表现)了……形象(性格、精神、思想);2.然后表明写作意图,表达(表现、寄托)了……,抒发了……情感(愿望)。二、概括象征意义应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物及人,由具体到抽象。体会作品意旨要避免望文生义,避免主观臆断,避免无中生有,避免断章取义,避免以偏概全。如:第一次月考中《乡村铁质》的最后一题:文章中的“铁质”具有某些特殊的象征意义,根据你对文章的品读,谈谈对“铁质”象征意义的理解。部分同学答题时写到“象征锄头、犁、镰刀的锋利”,这就是答得不够深刻;而有部分同学答到“象征乡人的勤劳、质朴”,则是没有关注文章在第五段开头中重点提到的“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铁质”。大多数同学都没有答到的“铁质是生存意义的象征,无论是城市或乡村的人,都应以铁质为支撑”这一要点,恰恰就是结尾段的重要内容。三、体味文章意旨,调动生活感悟,与作者和谐共鸣。散文是美的艺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要我们在阅读鉴赏散文时,能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乐章”,就能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真正读懂一篇散文。本课小结:用十五字概括快速读懂一篇散文的方法,那就是:览全文,明思路,抓信息,探技巧,挖主旨。只要善于思考,勤于练习,不断总结规律,灵活构建知识体系,我们一定能化难为易,打开高考散文阅读神秘而厚重的大门!活学活用阅读鉴赏《云南看云》(《优化设计》191页)
本文标题:如何快速读懂散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807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