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平泉一中历史必修一测试题
历史试卷第1页共5页平泉一中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命题人:李玉芳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A.世代相袭B.中央任命C.地方推荐D.考试选拔2.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增加税收B.恩泽贵族C.削弱王国势力D.削夺武将军权3.19世纪列强一再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A.近代中国的落后B.列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C.清政府的腐败D.中国的资源丰富4.有人说: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偏师北伐,太平天国本来可以成功,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只看到现象没有抓住本质B.夸大偶然因素,忽视历史必然因素C.片面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D.缺乏阶级分析的观点5.太平天国遇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农民战争都不曾遇到的新情况是()A.满汉地主联合镇压B.农民阶级内部变乱导致分裂C.敌人长期围困封锁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6.在下列列强侵华战争中,侵略者曾攻入北京烧杀抢掠的有()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7.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未能瓜分中国的最主要原因是()A.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B.帝国主义同中国封建势力的矛盾C.义和团运动对侵略势力的打击D.中国人民不屈的反抗斗争8.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是在()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C.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D.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9.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制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基于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村民民主自治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0.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一外交政策叫()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一条线,一大片”11.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存在着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其主要根源是()历史试卷第2页共5页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C.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D.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12.我国政府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A.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改革开放的实行及其成就的取得C.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削弱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13.“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深刻历史教训是()A.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B.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C.要防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D.要严防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1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对外关系中所实行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有()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求同存异”原则③“一国两制”方针④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外交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5.古代亚非文明成就中,为希腊文明所汲取的是()A.中国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B.中国文明与埃及文明C.埃及文明与印度文明D.埃及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16.下列关于古罗马法律文献的叙述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民法基本上属于罗及其公民的法律,只包括成文法,不包括习惯法B.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C.《十二铜表法》涉及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等,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D.《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编纂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17.下列关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光荣革命”是英国君主立宪制最重要的成果B.《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C.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相融的混合物D.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1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三权的归属不正确的是()A.行政权归总统B.立法权归国会C.司法权归联邦法院D.外交权归联邦议会19.现代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同点不包括()A.都实行两院制B.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发展C.上院权力都比下院大D.都拥有立法权20.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没有科学理论指导B.没有发动农民参加革命,也没有外援C.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D.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革命不可能成功历史试卷第3页共5页21.下列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B.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C.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D.是世界现代历史的开端22.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C.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2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相同之处是()A.由一个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C.政治经济一体化性质的集团D.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国集团24.推动当今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欧共体的形成、第三世界的兴起B.欧共体的形成、联合国的建立C.第三世界的兴起、苏联解体D.欧共体的形成、苏联解体25.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目标的原因是()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B.日本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D.日本迫切需要国际承认二、材料解析题:(共4分)1.阅读下列材料:有学者认为,美国的民主制度是根据人们的政治经验,还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及未来打算,理智地“设计”出来的。权力的分立和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具体体现为三权分立。简述美国1787年宪法有关三权分立的规定及其作用。(9分)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增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摘自《世界史》材料二: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了由经济联合入手的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新途径。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环境来看,走此途径,也是有共同基础的。1958年,六国又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历史试卷第4页共5页——摘自《世界史》材料三:60年代中期建立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人教社《世界现代史》请回答:⑴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世界近、现代史上两个试图统一欧洲的例子,并分析它们失败的共同原因。(8分)⑵结合二战后的史实说明“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6分)⑶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及目的。(6分)3.有人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悲凉的三部曲,中国一步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呈现了四部曲,即从对抗到和好、再到抵抗、直至最后屈服的变化趋势。据此回答下列问题。⑴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9分)⑵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为什么会呈现这种变化趋势?(4分)⑶这种变化趋势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从中你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8分)历史试卷第5页共5页标准答案一、单项选择题:BCBBDBDDBCABACDAADCDADAAC二、材料解析题:1.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达到了权力制约与平衡。2.⑴拿破仑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和法西斯德国都曾企图独占欧洲。失败原因: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损害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利益,引起了欧洲的广泛反抗;建立在军事征服基础上,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民族意识;遭到以英国为首的政治、军事同盟力量的反对。⑵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抗为核心的两极格局;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组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⑶成立原因:欧洲实力削弱,苏联严重威胁,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加强。目的:加强欧洲国家间的联系,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3.⑴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和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遭到进一步的破坏,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的失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⑵这是因为中外反动势力之间既有矛盾和斗争,又有共同的利益和彼此的勾结。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变中国为其殖民地,既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为危及到统治阶级切身利益,因此中外反动势力之间有矛盾;另一方面,列强要侵略中国,只有“以华治华”、扶植代理人才能达到目的,而清政府要维护其反动统治,也需要借列强的力量来镇压人民的反抗,二者又有共同的利益基础。⑶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使中国革命的任务更加艰巨和曲折。使近代中国人民不得不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历史使命。启示:首先,列强的侵略是造成中国近代贫穷落后的根源,而中国反动政府是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因此在反帝的同时必须反封建;其次,列强之间、列强与中国反动政府之间有矛盾和斗争,这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实现民族独立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
本文标题:平泉一中历史必修一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896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