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2006年生物高考试卷分析一、生物试卷结构知识与能力层次双向细目表识记理解综合应用合计基因和基因工程5(6分)遗传和变异26分遗传物质31(1)(2分)细胞质遗传的确定31(2)(2分)基因型31(3)(4分)遗传推断方式31(4)(12分)神经调节1(6分)生命活动调节12分免疫反应2(6分)細胞和细胞工程3(6分)细胞学6分光合与呼吸作用实验30(10分)代谢10分种群关系4(6分)生态学6分试卷特点:1、注重对生物学基础和主干知识的考查:生物试题集中考查了生物学的两大主干知识内容,即生物的新陈代谢和遗传进行专题考查,其中植物的光合--呼吸作用以实验的形式考查内容,占22分;基因、遗传规律占26分。突出了对这两大重点知识的重点考查。其他基础知识包括細胞、免疫、生命活动调节及生态学内容进行了深入、全靣的考查。这有利于考生对生物学双基内容的学习和把握。2、试题灵活、新颕、联系实际,注重对生物学原理及其应用能力的考查:如第2题将免疫反应转换成图形的方式进行考查,第3题以动物細胞培养技术为背景深入考查学生的细胞与細胞工程知识,第5题通过“乳房发生器”产生治疗人的遗传缺陷病的乳汁为背景考查的知识更为广泛深入,包括基因的结构、转录、转基因操作等基因工程知识。体现了命题的时代感和实用性。3、突出了对理科思维能力的考查,把实验设计要求、创新思维引向深入:所有生物试题均突出考查了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判断能力。两道非选择试题都以实验内容呈现,占32能力层次题目(分值)知识点2分之多。课本中找不到现成答案,使只会死记硬背公式概念的学生得不到分。如第30题验证“叶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气体产生和消耗”实验,试题不仅有生物学科内知识综合,还有理化知识的综合,实验步骤安排必须周宻合理、顺序不对即不能正确完成实验。第31题(4)的遗传实验推断,也充分体现今年试题对理科思维能力考查的力度,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体现了生物学科作为实验科学的理科特点。“实验探究”作为新课程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对培养应用创新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今年生物试题将为中学教学与创新人才选拔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与良好的导向作用。06年理科试卷整体情况看选择题非选择题总分满分平均分难度满分平均分难度满分平均分难度全卷12687.540.6917475.130.43300162.670.54物理4828.320.597227.870.3912056.190.47化学4836.940.776035.150.5910872.090.67生物3021.10.704213.280.327234.380.48三、从学生答卷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1)生物实验的理念普遍重视不够:生物学本是实验科学,本次高考的实验内容较往年又有所增加,这是加强双基、培养创新思维人才的重要举措。目前中学的实验教学,能力的培养方法有侍于提高。不少学校对必修本的实验操作采取简单的背实验的方法,对有些实验步骤的安排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些老师也甚至认为中学生物学实验都只是对课本现有基本原理的验证,只要原理记住了,实验目的和结果知道了,就没有必要都去做。学生没有动手作实验,没有对实验的目的、用品及设计思想进行理解,在实验复习的训练中往往设计一些“套路”,遇到实验设计方面的试题,让学生套用。没有真正注重对实验实质进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及分析应用的训练。学生不会用科学理性的实验分析去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准确表述。如第30题,可以说每个考生都知道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呼吸作用吸收O2放出CO2。也都知道“对照实验”的原理。可答卷中反映出多数学生没有按照验证实验的要求安排实验步骤,一开始就错误地将两个对照实验的试管分别放在光下或黑暗中作对照实验,这种双变量的实验安排怎么会作出正确的结果呢!还有些考生没有读懂题意,就匆忙作答,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得不到分。(2)基础不稳、基本概念掌握不全面:高考试题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这种转变对只会死记硬背的考生无疑是致命一击。考生应会综合运用生物学基本知识,解决新背景下的新问题。有些考生困审题不严谨而大量失分,如第4题在有“竞争”环境下也将锄足蟾蜍蝌蚪的增长快当成J型增长,而错判失分。(3)语言表达能力不到位:不能正确运用生物学术语进行表述,思考不周宻、不全靣或思维达不到深度。四、答卷逐题分析(1-5题,每题6分)1.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这些细胞位于A.大脑皮层B.垂体C.下丘脑D.脊髓[答案]C[答题情况]滿分平均分标准差难度区分度选A选B选C选D6分4.442.630.740.310.020.210.730.02[分析解答]在这里下丘脑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位于两个大脑半球之间、垂体之上,属于脑干的一部分,属于神经系统,具有神经传导功能,这在中学课本中是没有明确提及、但通过3解剖位置和作用上可被推知的。对下丘脑的明确认识是在高中课本的“体液调节”中,下丘脑可接受冷觉在冷感受器传导来的刺激产生“促甲状腺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使甲状腺产生甲状腺素,而且在甲状腺素过多的情况下又可通过“反馈抑制作用”抑制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减少对“促甲状腺释放激素”的分泌,可看出下丘脑又是内分泌活动体液调节的枢纽。因而既具有传导兴奋又能合成和分泌激素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只有在下丘恼。2.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答案]A[答题情况]滿分平均分标准差难度区分度选A选B选C选D6分4.82.40.80.480.80.10.080.02[分析解答]人体免疫机制对于第二次抗原入侵可激起记忆细胞快速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在图型上出现第二次抗原免疫中抗体浓度显著增高的趋势,即第二峰值远高于第一次抗体产生的峰值量。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疫苗要经过多次注射、以激增足够多的抗体用于御病的道理。本题图象选项中,C显示的是第二次抗原免疫反应比较低落持久;图象B和D也均不符合上述情况,只有图象A正确地表现了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的浓度变化情况真实过程,是正确选项,有80%考生正确选出,该生物题属于容易得分题。3.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中的人效应T细胞能产生单克隆抗体B.培养中的人B细胞能够无限增殖4C.人的成熟红细胞经过培养能形成细胞株D.用胰蛋白酶处理肝组织可获得单个肝细胞[答案]D[答题情况]滿分平均分标准差难度区分度选A选B选C选D6分4.842.370.810.470.080.050.040.82[分析解答]用于动物细胞的培养的细胞多数是取自动物胚胎或刚出生的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体细胞即已分化的组织细胞,必须通过胰蛋白酶的处理,使之彼此分离开,形成单个细胞,以避免细胞的接触抑制作用,才行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最后形成细胞株。如取自肝组织、骨髓等的细胞培养增殖。在进行这种离体的、离散的动物细胞培养时还要注意细胞本身的结构特性,如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是不能进行传种接代的,因而没有培养意义。而“单克隆抗体”则是由特定的的效应T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人工杂交瘤细胞,这种杂种细胞既具有肿瘤细胞无限增殖能力,又其有源源不断产生特定抗体的能力,因而仅由效应T细胞或B细胞进行培养是不可能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也就不会持续产生大量特异性的抗体。此题对动物细胞培养的正确叙述是D,有82%考生正确选出,该题属于全卷生物题中容易题。4.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欢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答案]C[答题情况]滿分平均分标准差难度区分度选A选B选C选D6分3.432.970.570.420.590.090.150.16[分析解答]本题通过图表中的四组柱状图型“说话”,其三种蝌蚪数量的变化包含着丰富0248每池塘中水螈数量/只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蟾蜍蝌蚪蝌蚪数量/%5的自然信息。四个池塘中分别放入有三种等量的蝌蚪,而放入四池塘中捕食蝌蚪的水螈则不同:由零至呈级数的增长。由柱状图所显示三种蝌蚪相对百分含量可知,在没有水螈的池塘中,三种蝌蚪是属于不同的“种”,它们之间存在着种间斗争,属于竞争关系。锄足蟾蜍蝌蚪数量增加得最快、数目最多,而雨蛙蝌蚪数量显著减少,几乎被竞争淘汰出局。而蟾蜍蝌蚪与两者的竞争关系不十分明显,其数量表现较为稳定。说明尽管三种蝌蚪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但彼此间竞争的烈度有显著差别,结果数量上明显不同。随着投入在每个池塘水螈数量(只)的不同,出现在三池塘中三种蝌蚪数量发生明显的变化,总趋势是随着水螈的增多,三种被捕食的蝌蚪总数量逐渐减少,说明水螈与蝌蚪之间是捕食关系。这是食物链中捕食关系的正常体现。再看在这种情况下三种蝌蚪由柱状图表现的彼此间相对数量发生的变化:其中锄足蟾蜍蝌蚪数量在逐渐池中减少显著,表明水螈最喜欢捕食的是该种蝌蚪,其次是蟾蜍蝌蚪,而不太喜食雨蛙的蝌蚪,由于水螈对锄足蟾蝌蚪的大量捕食,锄足蟾蝌蚪的数量逐渐减少,对另外两种蝌蚪的竞争排斥作用逐渐减弱,致使雨蛙蝌蚪在三种蝌蚪的比例(相对数量)不降反升。由此可以看出,水螈的存在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竞争结果,。使之它们之间达到一种数量上的平衡状态。体现出自然界物种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错综复杂的关系。使我们再一次认识到每一种现存的生物,都是长期严酷的自然选择下的产物,都有其生存的合理性及价值,其多样性的存在符合自然规律。5.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的凝血因子基因导入山羊受精卵,培育出转基因羊。但是,人凝血因子只存在于该转基因羊的乳汁中。以下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细胞中凝血因子基因编码区的碱基对数目,等于凝血因子氨基酸数目的3倍B.可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含有人凝血因子基因的重组DNA分子导入羊的受精卵中C.在该转基因羊中,人凝血因子基因只存在于乳腺细胞,而不存在于其它体细胞中D.人凝血因子基因开始转录后,DNA连接酶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答案]B[答题情况]滿分平均分标准差难度区分度选A选B选C选D6分30592.940.60.540.080.60.110.2[分析解答]本题借初中生物中讲过的“乳房发生器”,展开基因及基因工程过程的问题:将人的凝血因子基因导入羊的受精卵后,培养出“能产生含有人的凝血因子”乳汁的转基因羊,它为患有先天凝血障碍的遗传病人提供了廉价高效的药物补给,只要饮用这种羊奶就可以同时治疗遗传病。这是充满智慧的遗传工程技术给人类患者带来的真正实惠。这种转基因6羊从受精卵开始的个体发育时就插入有人的“凝血因子基因”,因而该羊的所有体细胞中存在有人的“凝血因子基因”。因而C项错误。人的“凝血因子基因”能够在该羊乳腺分泌细胞中选择性的进行表达,因而使乳汁中含有人的凝血因子。由于人的“凝血因子基因”中包括有不能表达的内含子序列,因而编码区中碱基对数与凝血因子氨基酸数并不能呈简单的3倍关系,在该段基因“转录”的结果中,其碱基对数也要远远多于成熟的信使RNA中的碱基数目,因而A项是错误的。在此“转录”过程中参与的酶是解旋酶,而不是DNA复制时才参与的DNA连接酶,因而选项D是错误的。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即可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含有人凝血因子基因的重组DNA分子导入羊的受精卵中,这是将目的基因直接导入受体细胞中的一种方法,一般要使用“运载体”与目的基因形成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中。30.(22分)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
本文标题:年生物高考试卷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24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