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8次课教学整体设计课题游戏与幼儿心理授课时间第7周星期五(4月20日)第12、34节课时4授课类型理论课(√)实验课()实训课()习题课()讨论课()现场教学()其它:教学资源挂图()模型()实物()多媒体()音像()报纸()其它: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其它:教学目标(包括职业素质、能力、知识目标)1、理解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2、掌握幼儿游戏理论3、掌握幼儿游戏的种类及发展特点4、掌握游戏的组织原则与指导方法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幼儿与游戏的关系,游戏的种类教学难点:幼儿游戏的理论与发展,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教学设计:●授课思路简述:(围绕所选用教学方法分条编写授课步骤,要涵盖课前准备、课程导入、师生活动安排、任务训练、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效果检测等主要环节。)课前准备:问题准备、资料收集、教具制作课程导入:通过回忆童年游戏导入新课。师生活动安排:讲述游戏的内涵、重要意义及游戏理论,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幼儿游戏,学会幼儿运用游戏理论任务训练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课堂发言,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教学效果检测: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对提出的疑问的同学进行答疑。●课堂训练内容安排:1.通过一组图片回忆童年游戏,并组织户外活动2.学生讨论、分析案例,理解游戏理论并学会运用●课后作业与思考题:(根据课程内容适当设计巩固性作业、项目式作业、预习性作业、推荐参考书及网站)作业:请你任意选择一种幼儿游戏理论,设计一个适合5、6岁孩子年龄特征的游戏。教学后记: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及时间分配)步骤1:自我介绍,导入新课(10分钟)一、自我介绍二、导入欣赏一组图片,让学生回味儿时的游戏,思考:你小时候最喜欢玩什么?你认为它们是游戏吗?什么是幼儿游戏?幼儿为什么喜欢游戏?请你谈谈自己的认识步骤2:游戏概述一、什么是游戏在我国“游戏”一词与“嬉戏”、“玩耍”极为相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在英文中,游戏一词有“play”和“game”两词,主要切近play,因为game主要指有规则的游戏。可以说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悠久,但游戏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大约开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德国的福绿贝尔(F·Frnbel,1982-1852)最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并尝试创建游戏实践休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他将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生物性。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社会性活动,是在真实的实践情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游戏的本质是以物代物进行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凭借语言的功能,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我国《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第2卷P218“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特点是:①趣味性②具体性③虚幻性④自由自愿性⑤社会性丁海东《学前儿童游戏论》P15刘焱游戏的本质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这种活动现实直观地表现为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毛曙阳在《关于幼儿游戏本质及其对幼儿的发展价值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其中自主控制是游戏的最内在本质。”二、游戏的特征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愉快的活动3、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4、游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三、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儿童教育心理学早就指出,游戏是学前儿童最重要的和最主要的活动,它贯穿于整个学前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之中。文学巨匠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他甚至认为,艺术和游戏的产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一个最后标志,也是最重要的标志。哲学家马丁·海德格也指出:“儿童为什么要游戏呢?儿童游戏就因为他们游戏。‘因为’二字在游戏中消失了,游戏没有‘为什么’,儿童在游戏中游戏。”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通过游戏学习儿童通过接触具体的、仿真的与生活有关的东西学习,需要与同伴、成人和环境互动交流,游戏使儿童放松且发展专注的工作态度。在5岁之前不应过早开始对字母数字等符号的专门练习,这样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因为幼童的心智还没成熟,对抽象的概念还无法理解。四、游戏的种类(一)从认识发展的角度分类1、感觉运动游戏2、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3、结构性游戏4、规则性游戏(二)从游戏社会性的角度分类1、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2、袖手旁观的行为3、单独的游戏4、平行的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三)我国常用的游戏分类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规则性游戏包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五、游戏在幼儿全面发展中的教育作用(一)游戏与幼儿生理发展1、游戏促进身体的生长和发育。2、游戏是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3、游戏促进大脑发展(二)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1、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①游戏激发儿童的表达欲望,为儿童自由表达创造适宜的语言环境。②游戏(特别是语言游戏),本身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一种有效的方法。③游戏不仅使语言理解深刻化,而且使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调节功能获得发展的机会。2、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①游戏,是儿童创造性的源泵②游戏中获得的技能,有助于问题的创造性解决。③游戏,特别是结构游戏,有助于改善儿童的认识结构,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④游戏提供了一种激励创造性思维的适宜气氛。3、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①智力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②游戏中问题的解决或新颖的联想,能够改善或组化儿童的智力结构,使智力转化为一种认识策略和机制。③游戏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智力活动。(三)游戏与儿童社会化游戏与儿童社会化密切相关,它是儿童以后能否成功地适应社会的关键所在。在游戏中,儿童不仅获得一些粗浅的交往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儿童可以逐渐地解除自我中心,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关心他人,认识并认同成人的社会角色,发展道德责任感,从而培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1、游戏促进儿童性别社会化2、游戏促进儿童情感社会化3、游戏促进儿童道德社会化4、游戏促进儿童更好地接受文化(四)游戏与人格发展1、游戏是儿童自我意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或方法。2、游戏可以促进儿童人格和谐,保证儿童心理健康①游戏有利于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也有利于疏导消极情绪②游戏有助于幼儿意志品志的培养。③游戏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④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步骤3:游戏的理论一、早期的游戏理论19世纪和20世纪初较有影响的游戏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霍尔(Hall)的复演说,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以不同形式重演祖先的本能特征。席勒-斯宾塞(Schiller-Spencer)的精力过剩说,把游戏看做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彪勒的机能快乐说,强调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格罗斯(Gross)的生活准备说,把游戏看成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拉扎鲁斯-帕特瑞克(Lazarus-Patric)的娱乐放松说,认为游戏不是源于精力的过剩,而是来自于放松的需要。博伊千介克(Buytenclijk)的成熟说,认为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引起游戏的三种欲望是:排除环境障碍获得自由,发展个体主动性的欲望;适应环境,与环境一致的欲望;重复练习的欲望。游戏的特点与童年的情绪性、模仿性、易变性、幼稚性相近。由于有童年,才会有游戏。二、当代的游戏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游戏使儿童能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发泄在现实中不被接受的危险冲动,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的环境。埃里克森则从新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释游戏,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这一理论已被应用于投射技术和心理治疗。据此发展起来的游戏疗法(playtherapy)是一种利用游戏的手段来矫正儿童心理和行为异常的方法,目前已经在特殊教育领域和帮助儿童克服情绪障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游戏疗法针对儿童不同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设计出不同的游戏方案,通过比喻、象征、玩具和游戏等方式,使儿童自然地进行心理投射或升华,释放紧张情绪,并最终从伤痛及焦虑中解脱出来。(二)认知动力说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儿童在游戏时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即同化。他还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儿童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身体动作和摆弄、操作具体物体来进行游戏,称为练习游戏。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发展了象征性功能(语词和表象),就可以进行象征性游戏,他能把眼前不存在的东西假想为存在的。以后,可以进行简单的有规则的游戏。真正的有规则游戏出现在具体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指不断重复一些行为,而主要是希望从中得到快乐”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不成熟,不能够保持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顺应大于同化,表现为主体忠实地重复范型的动作,即模仿;别一种是同化大于顺应,表现为主体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性,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愿望,与需要去改变现实,这就是游戏。(三)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各种文化和亚文化对不同类型行为的重视和奖励,其差别将反映在生活于不同文化社会的儿童的游戏中。(四)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社会文化历史学派1.游戏的起源当儿童在发展中出现了大量的、超出儿童实际能力的、不能立即实现的愿望时,游戏就发生了。2.游戏的发展价值(1)游戏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2)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3)规则在游戏中的作用上述游戏理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游戏的实质和功能,对我们从不同侧面全面认识游戏现象有一定启示。中国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首先,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渴望参与成人的一些活动,可是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游戏恰恰解决了这一矛盾。游戏作为儿童获得和表达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情境,为儿童提供了社会性发展的机会,可以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倾向,学会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而这是儿童同情心、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发展的基础。其次,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简单的翻版。儿童在游戏中既能利用假想情境自由地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如过家家、打针等),又不受真实生活中许多条件的限制(如体力、技能、工具等);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实再现和体验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及人际关系,认识周围的各种事物。此外,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它既不像劳动那样要求创造财富,又不像学习那样具有强制的义务性,因而深受儿童喜爱。在游戏过程中,儿童既可以体验到开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又可以发展适应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幼儿不但练习各种基本动作,使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是自然实现的,需要教师和家长积极组织和正确引导。游戏不仅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户外活动:呼啦圈毽子团体活动步骤:4:幼儿园游戏条件的创设一、给幼儿充足的
本文标题:幼儿游戏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41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