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重点名词:1、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各因素内在的决定的,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2、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其典型形式是赊销。商业信用的活动包含了商品买卖和借贷行为,买卖活动是基础。3、货币政策——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狭义的货币政策则是限定在中央银行行为方面,即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4、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和银行体系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有决定性的影响。5、资本市场——又称长期金融市场,是以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广义的资本市场包括银行中长期存贷市场和有价证券市场两大部分;狭义的资本市场则专指发行和流通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市场,统称证券市场。6、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7、证券行市—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时的实际交易价格。证券行市往往高于或低于其票面金额。对发行人和投资者来说,证券行市是最为重要的,它不仅影响该证券新的发行价格,而且是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8、货币市场——又称短期金融市场,是以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货币市场主要解决市场参与者短期性的资金周转和余缺调剂问题。9、格雷欣法则—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国外,退出流通,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10、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信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11、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它是一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多个子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12、货币供给量——指一国各经济主体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主要包括现金和存款货币。13、货币制度——国爱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等。14、中间业务——指银行并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最常见的是传统的汇兑、信用证、代收、代客买卖等业务。15、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16、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再由失衡回复到均衡的不断运动的过程。货币均衡的实现具有相对性。17、金融压制——若由于政府对金融业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就会陷入一种相互挚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就称作金融压制。18、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是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19、票据贴现——票据持有者在票据末到偿还期之前,以一定的价格将票据转让给金融机构,获得现款的行为。20、票据承兑——是商业票据到期前,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记明事项,在票面上做出承诺付款并签章的行为。付款人在承兑前不是真正的票据债务人,承兑后才成为票据的主债务人。只有承兑后的票据才具有法律效力,才能转让流通。21、中央银行——是指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处于核心地位,是一国最重要的金融管理当局。22、商业银行—是指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银行。其特点是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在所吸收的各种存款中占相当高的比重,商业银行存放业务可以派生出活期存款,影响货币供应量,也被称为“存款货币银行”。重点问答题:1、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因素答: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因素:(1)中央银行的市场干预和有效调控。货币供求均衡的实现虽然可以通过利率机制来实现,但是也离不开中央银行对市场的干预和宏观调控,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有助于实理货币均衡(2)国家财政收支状况。国家财政收支要保持基本平衡,如果以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方式来弥补大量财政赤字,则会引起货币投放增加,就难以实现货币均衡。(3)生产部门结构合理与否。当生产部门比例严重失调时,必然引起商品供求结构不合理,最终会引起货币供求失衡。(4)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国际收支如果不平衡,就可能出现大量顺差或是大量逆差,引起汇率波动,直接影响国内市场价格的稳定,使货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2、如何理解不同体制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你认为现阶段我国中央银行应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论述题)答:(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称之为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作用猛烈的工具,一般不轻易变动;再贴现政策主要是告示效应,表明政策意向,但对于信贷扩张和紧缩的调节力量较弱;公开市场业务比较灵活,易于操纵,效果也比较直接。但它要求的前提条件是中央银行有足够的实力和发达的证券市场。三者需配合使用。(2)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进行调节的工具称为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等,各有其具体作用。(3)其他政策工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信用控制,如规定存贷款利率的最高限,实施信用配额,规定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以及其它直接干预措施。这些工具要根据不同情况有选择地使用;另一类是间接信用指导,如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这些工具虽无法律效力,但由于中央银行的政策目的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总体上的一致性,所以在实际中这种做法的作用非常巨大。(4)我国现阶段应大力推动货币政策工具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转化。过渡时期共存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再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与再贴现等数种,其中应日趋淡化直接调控工具的影响,逐步强化间接调控工具的作用。1998年初,我国取消贷款限额管理,向间接金融调控迈出了重要一步。2、国际储备的含义和作用。答: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可用于干预外汇市场,平衡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一国所拥有的国际储备主要包括黄金储备,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和在IMF的储备头寸。国际储备的作用:(1)在一国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起缓冲作用;(2)用于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3)可作为外债还本付息的最后信用保证,并有助于提高国际资信。2、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答: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1)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2)现实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到流通中去的。(3)国家对信用货币的管理调控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5、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为什么要统筹考虑三个基本原则?答: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简称“三性”原则。商业银行经营的三个原则既相互统一,又有一定的矛盾。如果没有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也就不能最后实现;流动性越强,风险越小,安全性也越高。但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存在一定的矛盾。一般而言,流动性强,安全性高的资产其盈利性则较低,而盈利性较强的资产,则流动性较弱,风险较大,安全性较差。所以一般应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盈利性的最大化。6、金融全球化对一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答:金融全球化对一国经济的积极影响:(1)通过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2)促进全球金融业自身效率提高;(3)加强金融监管领域的国际协调和合作。金融全球化对一国经济的消极影响:(1)金融风险增加(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2)削弱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3)加快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增加了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7、试述通货膨胀形成的理论原因,并结合国情论述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特点。(论述题)答:(一)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二)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供给过多,但深层次上的原因还有:1、需求拉上,即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增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包括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2、成本推动,即由于提高工资或市场垄断力量提高生产要素价格致使生产成本增加而引发通货膨胀。包括工资推动,利润推动;3、结构因素,即由于一国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等国民经济失调而引发通货膨胀。经济结构和部门结构的失调;4、其他原因,如供给不足,预期不当,体制转轨等因素都会引发通货膨胀。(三)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特点是:1、短期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爱,经济运行在总体上是有计划的,因此每当出现通货膨胀,国家都会立即采取措施,使通货膨胀得以制止。2、非政策性。五十多年的历史上出现过几次通货膨胀都是由于当时比较特殊的原因和社会大环境引发的。例如20世纪5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历史原因形成的;6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是由于头脑过热、决策失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造成的;改革开放以后通货膨胀是由于体制转轨和个别决策失误等方面造成的。这些都不是国家有意采取通货膨胀政策造成的。8、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你认为现阶段我国中央银行应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论述题)答:中央银行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1、法定存款准备率,其运用:①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从而改变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给。例如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2、再贴现政策,其运用: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3、公开市场业务,其运用,当一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通过公开市场出售所持有的证券,从而回笼流通中的资金,相反,出现通货紧缩时,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入信用等级较高的证券,从而达到投放资金的目的。(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1、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的销售融资予以控。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保证金比率进行控制,关随时根据证券市场的状况加以调整,目的在于抑制过度的投机。3、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性措施,以抑制房地产投机和泡沫。4、优惠利率,是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如出口工业、农业等,所采取的鼓励性措施。5、预缴进口保证金,是指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的预缴相当于进口商品总值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抑制进口过快增长。(三)我国现阶段应大力推动货币政策工具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化。在过渡时期共存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再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和公开市场业务与再贴现等数中,其中应日趋淡化的直接控制工具的影响,逐步强化间接调控工具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实行间接调拧,其使用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目前我国应重点使用公开市场政策和
本文标题:货币银行学超全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4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