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广东省2009年高中语文论文高考作文答卷给我们的启示
用心爱心专心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答卷给我们的启示——兼谈2010届高三作文备考策略一、管窥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答卷的典型问题1、词语不当,语意莫名请看例句:爱祖国是一个常识。古有屈原,为了心中那份爱国情怀,独自投身汨罗江,为的是唤醒楚人心中的常识;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没有抛却常识,甘愿为国家卖命。(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答卷《与常识同行》)上述文段用词不当,影响了语意表达,造成了历史事件的误读。屈原投江,用“独自”修饰,使人误成一种屈原媲美关羽单刀赴会的勇毅感。难道屈原还要拉上一个人“共同”投江不成?这真令人有莫名之感。接着说屈原投江“为的是唤醒楚人心中的常识”则是考生完全不顾历史事实的“强拉硬拽”了。而下一句说林则徐甘愿为国家“卖命”则是典型的感情色彩误用。2、技巧不当,弄巧成拙例句: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常识,常识是人们生活中的知识积累,或是对一些简单事情的处理方法,常识犹如同杯中的水一样简单和平淡,喝下去还是没有味道的。但看似简单的东西,却不一定是真的简单。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就会发现常识非常。(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答卷《常识非常》)该考生为了“引出”观点“常识非常”,前面先写了关于常识“特点”的一段话,又为了“突出”观点,接着就用“常识犹如同杯中的水一样简单和平淡”对“常识”“欲扬先抑”。应该说,该考生是懂得写作文要运用一些写作技巧的道理的,但由于前面对“常识”的界定是不准确的,又由于对“常识”的“抑”是欠得体的,所以它与后面的“扬”就无法协调。这样,这一段文字所运用的“技巧”不仅不能实现考生的初衷,达到应有的语言效果,反而弄巧成拙了。3、拼凑排比,虚情假意客观地说,排比是我们比较容易掌握的一种修辞手段。运用得好,的确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所以,不少高三作文复习便重点指导学生运用这一“手段”达到“增分”目的。但是,从历年高考作文看,考生滥用排比的现象愈演愈烈。其结果是不但不能为文章增分,反而因生硬拼凑,更“突出了”考生思想幼稚、情感虚假的一面。其表达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如果没有了悬崖,峭壁就不再险峻;如果没有了惊涛,骇浪就不再壮阔;如果没有了跌宕,起伏就不再壮美;同样,人如果没有了生活常识,人生就不再有意义。可见,生活常识是非常重要的。(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答卷《常识》)考生为了能造出三个假设关系复句的排比句,将本为一个整体的“同义复合”词语硬生用心爱心专心生拆成两个部分,造出违反事理逻辑的句子来。没有了“惊涛”何来“骇浪”?没有了“跌宕”哪里有什么“起伏”呢?这样的句子除了令人感觉滑稽之外,实在看不出什么“化用”的智慧,也没有什么美感;从整个句群来看,考生写前三句是为了“比兴”以引出“人如果没有了生活常识,人生就不再有意义。”可是,上面的三句与下面的“常识”既不能“比”,也无法“兴”,将它们“组装”在一起显得十分生硬别扭。我们认为,高三师生甚至高一高二师生都要注意,平时加强训练,要切实掌握排比的修辞手法,杜绝这类生硬拼凑的排比。我们知道,与其这样讨巧不成反弄拙,还不如踏踏实实写好通顺的句子,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好了。4、误用辞格,自揭“家丑”我们不少考生是懂得漂亮的语言有助于突出思想的的道理的。可是,就像有些长着粗臂硕腿的人为了赶时髦穿上紧身衣裤一样,有的考生经营出来的“美丽”句子不但未能表现自己美的一面,却“突出”了自己的缺陷。例如:常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常识是种子破土后长成参天大树;常识是抽丝破茧后蝴蝶的翩翩起舞。不一样的常识可以看出不同美妙的东西,像多棱镜反射多姿多彩的颜色。不一样的常识是唐玄奘在烈日沙漠中昏倒,明知道再向西前进可能会断送生命,回头还可能活下去。不一样的常识是诺贝尔不顾生活的安危毅然决定为促进世界更加和平更加进步。(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答卷《不一样的常识》)我们读了这里的六个句段后,有如坠五里云雾之感。当仔细揣摩上述句子后推测,考生本意可能是希望运用具象解读抽象的技巧,收获语言生动的表达效果。可是,这些句子在句法上是不通的,在逻辑上是错误的。这这些做法但没有取得“粉饰”语言之效,反而“突出”了考生混乱和片面的思维,将自己的“丑陋”给暴露出来了。5、结语“升华”,狗尾续貂我们看这样一段结尾: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更应懂得生活的基本常识,懂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懂得“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样我们的祖国将会更加现代化,我们的民族将会以更加强大的形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答卷《谈常识》)对这样的一段文字,乍一看来,我们似乎也不好说它有多大的毛病。限于篇幅,这里不能将答卷全文放在这里展示以便让我们能更清楚看到这个结尾段的“狗尾”属性,但单从这一段结尾的文字看来,也感觉到无甚趣味。它是将“画龙点睛”弄成“画蛇添足”的典型。考生为了突出“时代特点”和“思想意义”,便说“21世纪的我们”比其他世纪的人“更应懂得生活的基本常识”,因为“懂得”之后,我们的“祖国将会更加现代化”,“我们的民族将会更加强大”,读了这样“升华”的句子,是否也可以用一个网络流行语“囧”来概括我们的心情呢!二、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答卷给我们的启示客观地说,能够造出上述“病句”的考生似乎还算是有一点“语言修养”和“思想功底”的。不少考生文章的句子还缺乏这样的“文采”,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也就是说,这些考生是有增分潜力的。我们要帮助这些考生提高作文水平,就要研究他们作文的“病根”。用心爱心专心如上述例举的“用词不当”的问题,就是属于考生思维“信度”的问题。我想,考生不会不懂得屈原是不能“拉人一起”投江这一“基本道理”的,但表达上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什么原因呢?这是平时缺乏思维严谨性训练的结果。考生对于“独自投江”这样的表达缺乏审读的思维习惯,行文时可能只考虑到要突出屈原这一“独特”的“形象意义”,便出现了顾此失彼的思维偏差。而上述“误用排比”和“误用辞格”的问题,我们姑且不论它们是否为深受“万能开头”的毒害所致,从文句探索考生思维的轨迹,发现它们是思维信度和思维广度“二维缺陷综合症”的结果。如上述关于“误用排比”的例句中,考生为什么用三个“如果没有……就”的所谓排比段就信心百倍地“比兴”出中心观点“人如果没有了生活常识,人生就不再有意义”呢?因为他在平时的训练中只是“背熟”了这样的句子,却缺乏对这类句子的“思维扩张”训练,考生不能从“背熟”了的句子出发“扩张”出“适合”这一语境的“排比句”,即缺乏思维广度的拓展训练,也缺乏思维的严谨性训练,只得生搬硬套将背熟的句子“原生态”地“借用”在考场作文中了。上述关于考生作文“狗尾续貂”的现象也是中学生写作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毛病,只是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犯此类错误的程度可能有所区别。这类毛病的病因主要不是考生思想修养的问题,而是思维“深度”的问题。整体地深入地分析一下考生作文答卷问题,我们得到如下启示:(一)高三作文要“依法”备考。一般认为,上述“管窥”部分谈到考生作文中的“词语不当”、“技巧不当”、“修辞不当”等毛病都是属于语言素养不足的问题,不少高三作文备考便采用“造句”“仿写”“修改”等所谓“针对性”训练(当然,我们不反对四五类生源学校对起点不高的的学生运用这样一些训练方法,因为其中有一些复杂因素,限于篇幅,这里对此不作详细分析)提高学生语言水平,实践证明收效不很明显。(二)学生写作套用“万能开头”或老拿司马迁说事,主要不是语言和生活材料积累问题,而是思维广度的问题。客观地看,同在一个班学习的学生,他们的主要经历大致是相同的(尽管学生各自家庭背景有所不同),生活状态也大同小异,他们的所见所闻也是大体一致的,为什么有的学生写作文时浮想联翩挥洒自如,有的学生却紧锁双眉咬破笔头?他们的主要差距不在“生活积累”而在生活积累的“调动”能力,也就是思维广度的问题。(三)文章结尾主题升华八股化或者无病呻吟的问题主要不是思想素养的问题而是思维深度的问题。这样的学生不懂得所谓“升华”的本质意义在于揭示文章材料意义的内在规律,而将具有深刻思想性和哲理性的“升华”简单化、形式化和套路化,其结果是把本应成为“豹尾”的结语弄成“鼠尾”而不自知。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提高学生作文表达水平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学生思维的信度、广度、深度上多下功夫,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对此,我们在高三作文备考中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三、臆想2010届高三作文备考策略中学生思路逼仄堵塞,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即使写出来多是老生常谈。这些都是缺乏思维训练而导致的毛病。我们仅仅用“要重视思维训练”来告诫学生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我们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路径,教给学生思维训练的基本方法,为学生搭起一个寻找思维方法的“脚手架”。下面就此略谈几点粗浅体会。1.强化“法规”意识——在阅读和写作中学习语法,让学生自觉运用汉语语法知识,懂得抓住关键词,提高语言思维的“信度”。用心爱心专心老师们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遭遇”:一旦与学生一起分析句子问题的时候,学生的口中会脱口而出“表语”、“宾语从句”之类“专业术语”。这常常令我们感到惊诧与无奈。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从“淡化语法”走向了“消灭语法”。学生缺乏汉语语法常识,他们的阅读与写作大多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不论是读文还是作文,学生头脑中的语法意识强了,就会准确地把握语言内涵,较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因此,加强汉语语法学习指导,让学生带着“法规”意识走进语文世界,他们才会拥有语文阅读和写作的自由天地。如2008年广东高考作文题“不要轻易说‘不’”,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能够自觉地运用语法关系解读题目,就容易抓住中心动词及其宾语“说不”,同时也不会忽略状语“轻易”和否定副词“不要”。这样,在审题的第一步就会建立起准确的题意概念,为满足评分标准“切合题意”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这样的“语法”意识,学生的表达也会自觉地遵循语法规范,不至于出现性质严重的表达错误。犹如上面“管窥”部分所述“词语不当”的例句,如果学生能够自觉地理解状语“独自”的意义,就会意识到这一词语对屈原“投江”的修饰所形成的“滑稽”性,就不会闹出屈原“独自投江”的笑话了。所以加强语法规范训练,是快速提高高三学生写作思维准确度的有效方法。至少可以减少学生考场作文中的“硬伤”现象。2.强化“自我”意识——给学生突破思维堵塞的制胜法宝。不论高考出现什么作文题,一定是考生有话可说的。这样,我们可以交给学生一个打开思路的基本路径,其思路可以是:以“我”为中心,掌握几个从“我”出发形成的发散思维轨迹的基本途径,快速获得独特而有效的作文思路。如,题目与“我”的个体(个性认知);题目与“我”的群体——我的朋友、同学、班级、家庭、学校、社区、城市、国家、世界;题目与“我”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题目与“我”的历史——过去、现在、将来;题目与“我”的经历——学习、游戏、活动等等,而在上述每一个范围里都可以有正反两个不同的写作角度。纵览考场作文,其成功者莫不如是。在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中,考生若掌握了这一法宝,只要审题正确,则不愁没有话写,也不愁写不出具有独特个性的好文章。如今年高考作文评卷场标杆作文《别拿常识不当干粮》就是这种思路的典范:“常识”与我(中学生掌握了洛伦兹定律、原子核结构);“常识”与我的群体(同学——尖子生不懂被蛇咬了怎么处理,不懂得被子怎么叠);“常识”与我的环境(中国教育现状、社会生活、素质教育)等等。考生熟练掌握这种思路可以迅速摆脱陷于考场紧张而无法“调动”积累的困境。3.强化“关系”意识——指导学生懂得分析文章里的各个素材之间的意义关系,使文章具有思想深度和社会高度。我们经常听到学生问到写文章如何“升华主题”的问题,有的老师常常这样告诉学生:文章最后联系一下政治思想、社会大众、国家民族、理想追求等等就好了。其实,这样“应激性”的“升华套路”是得不偿失的。很容易弄成狗尾续貂或画蛇添足。上面“管窥”所举考生作文答卷结尾“升华”主题的毛病就是如此。真正体现思维“深度”的文章要能将文
本文标题:广东省2009年高中语文论文高考作文答卷给我们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49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