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辑:admin发布时间:2012-07-04阅读次数:8585安徽师范大学80余载的办学历史中,以“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十一五”期间,学校紧密围绕“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坚持将本科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和首要功能,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学校本科教育发展的基础(一)专业建设与发展情况学校设有本科专业75个(含5个专业方向),其中师范类专业20个,非师范类专业55个,已发展成为一所融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于一体,师范与非师范并举,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本科专业所属学科门类结构分布图(二)师资队伍发展现状学校有专任教师125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360余人,约占总人数的28.6%,具有高级职称的692人,占人数的50.77%。年龄分布上,35岁以下青年教师598人,36—50岁的中青年教师568人,51岁及以上年龄教师93人,分别占总人数的47.5%,45.4%,7.4%。(三)“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情况2008年以来,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108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4项,其中,国家级成果奖1项;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4个;国家级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37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省级教坛新秀12人;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数字化图书馆1个。此外,学校还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个省级创新团队,18个省级重点学科。(四)教学基础设施情况校园占地总面积为2928.66亩(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5.83万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为3.72万平方米(不包括学院的专用教室),多媒体教室189个,微格教室12个。分布广泛、相对稳定的校外教育实习基地近120个,专业实习基地300余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20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3亿元(800元以上),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135台(件)。体育运动场地总面积达16.02万平方米,其中室内体育场地面积2.80万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面积13.22万平方米。(五)图书资料情况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舍面积达46911平方米,有各类阅览室27个,阅览座位2774席。馆内藏书丰富,种类齐全,文献总量38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学校办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上述条件为学校本科教学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围绕“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学校坚持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树立育人为本、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自我发展的现代育人理念,建立多样性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做好新专业的论证与申报,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模块体系和课程结构。推进和深化学分制改革,开展三学期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的调研与试点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全国性的学科学术竞赛。坚持三个课堂联动,继续实施、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素质拓展学分计划和社会实践活动。完善教学监控体系,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建立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出台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办法。高度重视“质量工程”申报和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其在专业、课程、教材等建设和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组建多种类型的创新实验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三、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举措(一)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内涵建设从全局角度出发,统筹规划,坚持以需求为前提,质量为核心,努力做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初步形成了专业进退调控机制,停止或缓招部分专业,优化调整学校专业结构。立足现有资源,通过重组、开发、利用等方式,增加了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积极探索师范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在控制教师教育专业发展规模,递减师范生招生人数的同时,努力实现师范生培养精品化的目标。加大对生源充足、市场就业好、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专业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完善此类专业办学条件。重点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实验实践教学条件、质量监控等方面,加强各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二)深化课程建设,强化综合素质积极拓展专业人才培养口径,在夯实专业知识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构建出“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自选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教育活动课程”六大模块的课程体系,着力改变教学过程中文理分离、重文轻理的现象。遵循“开设精品、注重质量、提升效果”的原则,努力整合通识教育课程,编写通识教育课程教材,使通识课程真正发挥其作用。以各级“精品课程”建设为重要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出有利于增强实际教学效果的新方法,并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努力实现追求卓越的价值诉求。重视教材建设与选用工作,建立了教材认证和选用等制度。坚持选用优质教材,并加强教材选用过程质量监管制度,形成了从教材建设立项(编写、出版)到认证、评比和选用等一整套规范体系。通过开展优秀教材的申报、评选和奖励等工作,不断完善教材评价与选用机制。(三)加强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按照优先支持新办应用型专业实验室建设,结合中央财政批准建设项目及经费额度,分轻重缓急,一次性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实验室建设,2011年共新建或扩建实验室19个,添置和更新了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实验条件进一步改善。并通过管理制度创新,不断提高实验手段和仪器设备利用率,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在稳定已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开辟和拓展新的实习基地,形成了教育实习基地、专业实习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相互补充、同步发展的格局。(四)重视质量工程建设,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学校历来重视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工作,按照“注重申报、加强建设、突出成效”的原则,选择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及时启动项目建设工作。将项目建设、督查制度化,通过对工程项目建设实施动态管理,加大项目检查力度,以实施教学业绩奖励等措施,促进项目建设出效益。以项目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以之牵引全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2011年新增省级质量项目6个。(五)完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乐教善教以“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起点,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开始实施“校级教学名师计划”,努力创造人人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扬教师培养“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促成更多优秀教师成长为校级、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为鼓励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认真从事本科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学校2011年启动了“卓越教学奖”,评选出校级卓越教师2名。继续开展“优秀教学奖”评选工作,评选出各级各类优秀教学奖获得者114人。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构建了“多位一体”的新进职教师培训体系。开展了教坛新秀奖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建立起青年教师听课制度和青年教师上公开课制度,增强青年教师教学的激情和能力。通过完善各项激励机制,努力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积极引导教师勤于教、乐于教、精于教。(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一直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动力。新组建成立的传媒学院,通过采取“学院+公司”(办公司、用公司)的办学模式,开创了学校“项目化+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构建了“2+2”和“1+2+1”人才培养模式;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空乘与礼仪方向)、动画等专业积极主动与企业洽谈,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化学专业设立创新实验班,探索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精英教育培养模式;以省级质量工程“中学理科综合类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建设为契机,探索卓越教师的联合培养。此外,发挥学校的多学科优势,制定辅修专业管理办法,开设辅修专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完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立项资助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课题研究,2011年共立项资助项目110项。实施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培育计划,努力培养学生在科研选题、调查研究、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提高毕业论文(设计、创作)质量,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2011年资助项目100个。(七)加强教学运行管理,规范本科教学秩序1.认真组织选排课工作。精心设置本科教学任务安排流程,指导学院遵循教学规律完成全校三千门课程的排课工作。合理设计选课环节,按校区、年级和学院分阶段选课,提高学生选课效率,顺利实施共计约20万人次学生选课工作。2.完善学籍学位管理。全面启动学生学籍预警、毕业预警和学位预警等工作,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预警,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3.严格教学调停课制度。对各学院调停课情况进行校内公告,对调停课次数较多的学院在每月的教学会议上提醒,对个别未经请假擅自停课造成较大影响的教师,学校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纪律处分,维护教学工作的严肃性。4.建立日常教学运行保障机制。实行课堂教学纪律检查值班制度,公布教学服务电话和邮箱,并通过专项和随机相结合的巡课检查方式,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教学正常运行。5.狠抓考试管理工作。学校修订和完善了《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课程考试管理办法》,考试内容上注重能力的考察,形式上注重教考分离。完善了考试违规处理机制,对考试过程中学生违纪和教师监考失职行为进行快速处理,严肃了考风考纪,营造了更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促进了考风和学风建设。6.规范成绩管理工作。制订《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学分制成绩管理办法》,从成绩的评定、报送、复核、存档以及责任等方面严格规范成绩管理的相关工作,切实维护成绩的公平与公正性。(八)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1.坚持实施“三段”检查制度。学校开学初为第一段,重点对教师课程教学内容安排、进度计划编制质量以及审核程序等进行监测与调控,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的一致性、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采用等。学期中为第二段,重点检查教师教学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和课堂教学质量。学期末为第三段,重点检查教师教学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课程考试命题、评卷和试卷分析质量等。“三段”检查制度在规范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2011年,学校结合教学工作实际,修订了《安徽师范大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明确规定各级领导干部和教研室主任每学期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校级领导每学期不少于2次,其中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每学期不少于4次;教务处领导、各学院党、政领导、系主任以及教研室主任,每学期不少于4次;学生处、人事处、科研处、资产管理处等职能部门领导,每学期不少于2次;教师、辅导员每学期不少于2次。同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教研室主任及时将听课意见反馈给任课教师本人。3.实施公开课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教学交流,开阔教师视野,拓宽教学思路,探索、推广优质教学模式与经验,促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不断提升。学校要求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省级、校
本文标题: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5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