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20072011年)
-1-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2007~2011年)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二○○七年十月-2-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携手推动教育部直属高校及其他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以下简称“部属高校”)与广东产业界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联合行动计划,是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广东和高水平大学的一项战略性举措。为全面深入推进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落实《广东省教育部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合作协议》精神,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广东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十一五”专项规划》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规划。一、形势与背景产学研结合是实现国家和区域的科技、教育和产业资源高度整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机制。自18世纪产业革命兴起后,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把产学研合作纳入国家创新战略和政府工作计划中,促进了科技、教育的空前发展和经济的迅速崛起。以美国硅谷和128公路地区、日本筑波科学城、英国剑桥科技园、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和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把产学研合作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政府推动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美国政府先后实施了合作研究中心计划、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和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计划等多个促进产学研结合的计划,有效地确立了美国高科技产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英国政府大力实施“知识转移合作伙伴计划”,鼓励大学与企业开展合作,促进了技术与知识的转移;日本的“官产学研合作”方式、法国的“竞争点计划”等都以产学研结合为手段,大大提升了国家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产学研结合计划”对推动发展中国家的-3-经济增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教育和经济始终未能紧密结合。产学研结合水平较低,导致了创新资源使用的低效和产业发展动力的缺乏,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我国的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了大量的科技资源,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未能有效对接;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为25%,有研发活动的不足40%,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大中型企业也仅为0.71%),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的研发项目数仅占15%,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国际竞争能力弱。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深刻分析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做出了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并将全面加强产学研结合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现阶段要重点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已经联合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指导和推进全国的产学研结合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三来一补”等外向型加工业基础上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近30年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已经由昔日比较落后的边陲省份发展成为全国的第一经济大省。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6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占全国的1/8,人均生产总值达3509美元;来源于广东的财税总收入达5117亿元,约占全国1/7;进出口总额达5272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双双突破万-4-亿元大关。科技进步为广东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全省自主创新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三,2006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5000亿元,产值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也已跃居全国第一。广东经济、科技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是广东从引进技术阶段开始就非常重视产学研结合,有效缓解了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技术、人才和项目供给矛盾,逐步培育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从上世纪80年代的“星期六工程师”到90年代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再到2005年开始的“省部产学研结合”,广东的产学研结合规模由小到大、层次由低到高、方式由散到聚,带动全省初步建立起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产学研有效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当前,广东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发展成本快速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特别是广东产业核心技术缺乏,技术的自给程度仅40%,每百万人口的发明专利量只有20多件,具有战略意义的精密仪器制造、医疗设备、重大工程机械等80%依赖进口,重大装备制造业中70%的数控机床和石油化工设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100%的光纤制造装备等要依赖进口,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广东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以海纳百川,大开放、大科技、大协作的胸怀,广泛集聚和利用全国科技创新资源,通过提升产学研结合的水平和层次,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事关广东前途命运的现实要求和唯一选择。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联合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历史性创举,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实践,其意义重大而深远。这既是推动广东经济发-5-展模式实现战略性转型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强大动力,还将为我国新时期的产学研结合探索宝贵经验。省部产学研结合启动实施一年多来,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建立了省部产学研结合的组织领导体系,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联合成立了省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广东部分地市和部属高校也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二是初步形成了省部产学研结合保障服务体系,出台了《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设立了省部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建立了高层次合作对接机制和信息服务体系。三是积极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组建了多个产学研战略联盟,建立了一批校企联合创新平台,推动部属高校与专业镇全面对接。四是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加快部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初步产生良好经济社会效益。面向未来,省部产学研结合将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突出重点任务,加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切实增强广东自主创新能力和部属高校办学水平,争创国家产学研结合的典范。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㈠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和广东省教育部合作协议精神,以服务为宗旨,以创新为动力,以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广东和高水平大学为主线,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的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和新机制,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提升广东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共同促进广东和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6-㈡基本原则。⒈坚持政市结合,引领发展的原则。政市结合是指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科技、教育和产业发展互相促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组织实施的作用,重点营造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确定优先合作发展的产业和重点合作发展的技术领域,通过重点项目和示范项目引导产业界和科教界深化合作。另一方面,要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尊重企业基于市场需求的创新选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学研结合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大幅提升广东重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支撑广东经济社会发展。⒉坚持强强结合,共同发展的原则。强强结合是指部属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与广东的产业、环境优势相结合,校企互动,合作共赢。一方面,企业通过与部属高校的合作,充分利用部属高校科研、教育、人才等优势,解决企业科研和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凝聚和培养优秀人才,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部属高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使高校在服务中发展,在贡献中提高。⒊坚持科经结合,优先发展的原则。科经结合就是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创新能力提高与产业结构优化互相促进,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一方面,引导部属高校科技创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应用研究要优先研究开发企业和市场急需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新产品。另一方面,根据广东产业发展需求,联合部属高校,优先组织实施一批对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带动性的重大项目,提升产业引进消化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⒋坚持分类指导,和谐发展的原则。按照广东产业发展需求,有序引-7-导部属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学科优势和发展方向,组织相关力量,积极参与省部产学研合作,以合作求发展,以发展促合作。广东各地区根据各自的发展阶段、产业需求和科技基础,因地制宜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按照中心大城市(广州、深圳)、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和山区等四个层次分类推进省部产学研结合。有条件的地区先行示范,加快提升产学研结合层次和水平;其它地区要加大创新资源的投入,有效地激活静态的存量资源和潜在的合作主体,加快推进省部产学研合作,实现和谐发展。㈢发展目标。总体发展目标:通过省部产学研结合,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增强广东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部属高校科技支撑和文化引领作用凸显,显著提升部属高校科研和办学水平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共同促进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广东建设。到2011年的具体发展目标:引导100所部属高校与广东企业合作开展自主创新,促进广东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和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高;攻克1000项广东产业急需解决的核心、关键及共性技术;建立1000个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推动1000家企业增创名牌成为行业的排头兵;支持10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显著提升创新能力。吸引5000名省外专家教授来粤开展技术创新及成果产业化活动;培养50000名企业急需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带动全省新增专利50000件;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5000亿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促进广东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55%。-8-三、重点任务按照广东省“十一五”经济、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重大工程,有针对性地引进部属高校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的优势资源,以优结优,强强联合,重点在20个左右的产业领域组建省部产学研战略联盟、组织重大合作项目,建立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加强专业镇与部属高校的对接,加快培育和发展“三自一高”(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高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有力提升广东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主要内容如下:㈠重大合作项目领域。⒈网络与通信。重点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设备、终端产品、专用芯片及应用软件,数字集群通信产品,基于IPv6的下一代高速宽带信息网络系统设备、软件和终端产品,保证QoS的网络融合和互通设备,网络及信息安全技术等。⒉软件与IC。重点包括基于Linux的中间件、应用软件和面向服务器的系统软件,面向金融、通信、政务、制造业、建筑和物流等行业的应用软件及嵌入式软件,动漫和网络游戏的开发;集成电路系统级芯片设计,封装系统芯片技术等。⒊消费类电子。重点包括数字家庭操作系统、数字电视传输技术、数字家庭互联互通技术及3C融合技术及设备,智能网络家电
本文标题: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20072011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61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