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宋才发北京颐和园文化景观探讨
1宋才发:北京颐和园文化景观探讨北京颐和园文化景观探讨宋才发(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北京100081)一颐和园原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皇帝的行宫,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天安门20余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6°16′,北纬39°59′,总面积约2.97平方公里。早在金贞元年(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即在这里修建“西山八院”之一的“金山行宫”。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孝宗朱佑樘修建了“园静寺”,后皇室在此建成“好山园”,改“瓮山泊”为西湖,具有“西湖十景”之誉①。“清漪园”时名“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修建的。当时有位大画家文征明写诗道:“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②盛赞此处风光绝佳为京华的游览胜地。1664年清廷定都北京后,又将“好山园”更名为“瓮山行宫”。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该园再次更名为“清漪园”。此时的清漪园北自文昌阁至西宫门都筑有围墙,东、南、西三面以昆明湖水为屏障,园内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桥廊斋榭,山清水秀,富丽堂皇。到清代“乾隆盛世”时期,乾隆为其母后祝60寿庆(公元1751年),便改瓮山为“万寿山”,改称西湖为“昆明湖”。在此大兴土木15年之久,营建起一座极为宏大、豪华的帝王宫苑——清漪园,遂成为京师著名的“三山五园”③之一(著名的“三山”系指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五园”为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与静宜园)。1811年清漪园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13处,并用百间游廊和5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座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耕织图景区”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是一处以河湖、稻田、桑蚕等自然景观为主,具有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景区,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颐和园耕织图景区的修复工程恢复了多个建筑,焕然一新的耕织图景区内,重现亭台楼榭,处处通幽。颐和园体现出的铸造雕刻技术也是一流的,如昆明湖东岸的巨大镇水铁牛形态逼真,背上还铸有铭文;湖北岸的巨大石舫雕梁画栋,精彩无比。历代皇家为颐和园经营了800余年,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容纳了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堪称园林建筑的博物馆。颐和园历史悠久,饱经沧桑。19世纪末,清王朝日趋腐败,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疯狂地抢劫并焚烧了园内大部分建筑,除宝云阁(俗称“铜亭”)智慧海、多宝琉璃塔幸存外,其他所有珍宝被洗劫一空,建筑夷为废墟。“宝云阁”是中国目前尚存的工艺最精致、体量最大的铜铸品之一。它建在佛香阁西侧的五方阁院中一座高4米的汉白玉石座上,始建于乾隆年间,通体高7.5米,重207吨,四面有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原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①施连方、施枫编著:《趣谈老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②[明]文征明:《西湖》,实录颐和园对联。③《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65页。2菱花扇。宝云阁尽管为铜质,但它完全是按照木构架结构而做的。东、南、西三面有门,门为四扇格扇门,北面是八扇格扇窗。门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帘架的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为内外二层。载淳(同治)继位后,他的生母叶赫那拉氏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俗称“西太后”。不久,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夺取政权,实行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垂帘听政”。1884年同治病死光绪继位,光绪皇帝从1886—1895年在清漪园的废墟上,按照原来规模重建颐和园。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以办“海军学堂”的名义拨款修建颐和园①。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颐和园再度遭受严重破坏。1902年慈禧从西安逃难回北京后又用巨款重修该园②,但因财力缺乏只修了前山的一部分。数百年来,这里既是慈禧和光绪皇帝朝会王公大臣时休息的地方,又是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皇室的享乐之地。北京西郊的西山脚下过去泉泽遍野,群峰叠翠,山光水色,风景如画。从11世纪起,这里开始营建皇家园林,到800年后清朝结束时,园林总面积达到1000多公顷,全园有100多处景观,如此大面积的皇家园林世所罕见。从1903年起,慈禧晚年多在颐和园度过,这里实际上成了她避暑养老及进行内政、外交活动的行宫。她在该园扼杀了康有为等人的维新运动,并且下令镇压“义和团”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根据优待清室条例规定,此园仍属皇室所有。1914年清室售票开放,1924年溥仪离开北京,颐和园被辟为“国家公园”。但由于票价昂贵,只有极少数人可进园游览。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环绕颐和园的山湖之间是一组精美的建筑物。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仁寿殿”在乾隆年间叫做“勤政殿”,意思是游园不要忘了勤理政务。仁寿殿取自孔子《论语》中的“仁者寿”,意思是施仁政的人可以长寿③。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朝会大臣的正殿,也是皇帝在颐和园坐朝理政的地方。仁寿殿背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慈禧居住的乐寿堂前临昆明湖,东有德和园④大戏楼,西接长廊,是居住区的主体。现在仁寿殿的陈设和原状基本一致,殿内的地平床上有九龙宝座。后面还设有紫檀木九龙屏风,屏风以紫檀木为框架,雕有九条闹龙,中心是玻璃镜,镜面上写有226个不同写法的“寿”字,宝座四周还设有掌扇、角端等。其中角端是传说中的异兽,实际用处其实就是香炉。殿内两侧的暖阁则是慈禧、光绪以及王宫大臣们休息的地方,阁当中有一幅“百蝠图”的缂丝工艺品,中间还有一个慈禧亲笔的“寿”字。因为蝠与“福”同音,所以这幅工艺品也被称为“百福捧寿”。玻璃风景台屏是用翠鸟的羽毛粘制而成的,这个乾隆年间的作品,尽管历经二百多年,但还是色彩依旧。德和园大戏楼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名戏楼。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的地方。戏楼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有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以从“天”而降,也可以从“地”下冒出,还可以引水上戏台。在戏台的对面是“颐乐殿”以及东西侧的廊子,这里就是当时帝后和王宫大臣看戏的地方。殿内正中设有金漆珐琅百鸟朝凤宝座,是专供慈禧太后受贺时用的,凤为百鸟之王,把这个屏风放在颐乐殿暗喻了慈禧太后的权威。当年王宫大臣看戏的廊房,现在已被开辟为颐和园文物展览室,东侧是慈禧太后的服饰以及生活用品,西侧则是制作精美的工艺品。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悬挂着九龙金字大匾,①《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65页。②《中国文化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③施连方、施枫编著:《趣谈老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157页。④“德和园”取自《左传》“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思是听了美好的曲子,就会心气平和,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3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①。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以玉澜堂、乐寿堂为主体的帝后生活区。“玉澜堂”位于仁寿殿西南临湖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1898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现在还能看到当时修筑的封闭通道的高墙。“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重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瓷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的一株就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全园以西山群峰为借景,加之建筑群与园内山湖形势融为一体,使景色变幻无穷。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万寿山南麓金黄色琉璃瓦顶的排云殿,建筑群在郁郁葱葱的松柏簇拥下似众星捧月,溢彩流光。万寿山北麓地势起伏,花木扶疏,道路幽邃,松柏参天。重峦叠嶂之上,仿西藏寺庙建造的建筑群层台耸翠,雄伟庄严。最北部的后山后湖景区,尽管建筑较少,但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的风格和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慈禧太后大力修复此园的目的,纯粹是为了避暑和颐养天年,她独独看中了这块具有“万寿”名称的宝地。以高大的佛香阁为主体,形成了全园的中心线。东侧有“转轮藏”、“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登临山顶可俯瞰昆明湖景色。沿昆明湖北岸横向而建的长廊长728米,共有273间,像一条彩带横跨于万寿山前,连接着东面前山建筑群。长廊计有546幅西湖胜景和8000多幅人物故事、山水花鸟,素有“画廊”之美称。1992年以“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位于颐和园东北角,万寿山东麓的谐趣园具有浓重的江南园林特色,被誉为“园中之园”。高耸的万寿山前山景区建筑最多也最华丽。譬如,“智慧海”就是万寿山顶最高处的一座宗教建筑。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虽然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又称为“无梁殿”。还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该殿也称为“无量殿”。整个万寿山景区由两条垂直对称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就是著名的长廊②,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排云殿③、德辉殿、佛香阁等。“佛香阁”是全园的中心,位于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的精品。慈禧太后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到此烧香拜佛④。佛香阁修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佛香阁被入侵者所毁。①施连方、施枫编著:《趣谈老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第147页。②“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③“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其母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④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北方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4光绪十七年至二十年(
本文标题:宋才发北京颐和园文化景观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76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