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二语文研讨课教案课题:《宋牼将之楚》授课教师:时间:2014.04.15第四节课地点:高二、三十八班1《宋牼将之楚》教案编制人:审核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中文言知识。2.掌握孟子对比论证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首尾呼应的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学法导学:学案导学——合作探究——拓展练习重点:重要的文言知识难点:体会孟子对比说理的妙处及其义利观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曾见百货商行的一幅对联:子贡经商取义不忘利,孟轲传教欲富必先仁。可见儒家的大师和弟子身体力行儒家经典要义,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孟子去探究儒家思想的精髓。二、文言知识梳理(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宋牼将之.楚到(之、如、适、造、诣、徂)2.吾闻秦楚构兵..交战3.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使……停止4.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投合(补充:对待,王遇之厚)5.愿闻其指.意旨、意向6.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背离7.怀利以相接.交接、交往8.然而..不王者这样却(二)词类活用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2.不远.千里而来远,意动用法,以……为远2(三)特殊句式1.先生将何之?宾语前置,应为“先生将之何”2.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四)补充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A.不吾知也。B.弗之知。2.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A.大王来何操?B.何以利吾国?C.先生将何之?3.由“之”“是”帮助构成宾语前置。A.句读之不知,惑之而不解B.惟利是图三、文本探究1.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论证?明确: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提出“先生之号则不可”的看法。2.因利罢师:君臣成仇父子反目——国破家亡兄弟割袍结论:何必曰利(取义舍利)因仁罢师:君臣一体父慈子孝——称霸天下手足情深反面:人于人之间沦为利益关系,破坏社会和谐,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正面:用仁义来大动人3.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逐利与行义的不同结果:逐利能使兄弟割袍、父子反目、君臣成仇,兄弟割袍则恩断义绝,父子反目则家将不家,君臣成仇就会国将不国;行义能使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同心同德,自然也就称霸天下。总结:行为本身是否合乎仁义,乃是行为主体判定某事当行不当行的唯一根据,至于其结果的利与不利,则不仅不应计较,而且不应考虑,甚至可以说不求。可以说,仁义所在,利亦往,不利亦往,勇往直前,万死不辞。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四、延伸思考(一)《孟子》一书中“义”字共出现108次。合乎某种道或理谓之“义”,作名词或动词。1.“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3.“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主要把“仁”看作是人心理上一种应有的的道德品性,而“义”,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一种道德规定。(二)《孟子》一书中“利”字共出现38次。1.“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2.“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3.“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相当于我们现在通用的“利益”。(三)孟子的“义利观”1.孟子是否要人们完全不考虑“利”,放弃“利”呢?请说说你对孟子的义利观的理解。首先,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有物利需求,认为这种物利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对于生存着和需要生存着的人来说,有些需求是不可或缺的,他认识到人活着就有需求,人的需求是开放的,而且一些需求必须不断地得到满足。因而当政者要顺着民众的需求,使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公孙丑》)“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梁惠王上》)其次,孟子认为,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的、相生相长的。孟子指出,在尽量使物质享受达到一定水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务必加强教育,加强人伦道德观念的培养。“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梁惠王上》)2.义利观义利并重、以义为先的政治观合乎礼义、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纵观《孟子》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它洋溢着孟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渝的救世情怀:以民为本,以义为本,崇古尚贤,崇义尚道,自承先圣,身任天下。正因为那个变革性、过渡性时代的礼乐崩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孟子以天下苍生黎民为念,高举仁义的思想大旗四处游说,奔走呼号。表达了渴望丰衣足食,渴望安居乐业,渴望和平、统一、稳定的心声。奠定了中国儒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磨失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3.当今社会出现了一些与孟子的义利观背道而驰的现象,请列举并评论。在此基础上讨论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出示多媒体,展示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品评社会现象的能力。)近年来,有毒食品竟有愈演愈烈之势,含瘦肉精的双汇火腿、含三聚氰胺的三鹿婴儿奶粉、含地沟油的川菜火锅,毒豆芽、皮革奶、染色馒头……(1分)这些商人只顾追逐钱利,不顾仁义道德,将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弃之如敝履,可耻可恨。(2分)课文小结:所谓义,一般是指与礼制紧密相关的封建道德规范。所谓利,范指利益,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利益。可见,义利问题就是指人的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的义利观的真正含义,对于我们今天考虑、衡量和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我借用山西一家曾称雄国内商界500年之久的晋商商号的一幅对联:“大丈夫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送给大家。希望你们走上社会能成为对联中的大丈夫和真君子。五、素材积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骆宾王好名而立异,立异则身危。——林逋利益使一些人目盲,使另一些人眼明。——拉罗什夫科【法】我们的欲望,把长虹绚烂的色彩,借给了只不过是云雾的人生。——泰戈尔【印度】当功名心认为伟大和荣誉只在于获得新的知识,而抛弃使人贪婪的不纯洁动机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幸福。——圣西门【法】功名心对于伟大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可能是一种刺激,但多半是一种障碍。——斯大林【前苏联】
本文标题:宋牼将之楚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77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