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定稿嘉善非遗保护(以嘉善田歌为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科研项目申报书申请编号:项目名称:非遗保护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以嘉善田歌为例项目负责人:蒋馨雨所在学院(盖章):教师教育学院研究期限:2016.3至2017.3填表日期:2016年3月湖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制填报说明1.本表适用于湖州师范学院学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科研项目的申报;2.填表前,请先仔细阅读《湖州师范学院学生科研管理办法》;3.项目申请表作为项目执行过程中检查、验收等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文件,由项目负责人填写;4.要如实、准确、认真填写申请表各项内容。所在学院名称要按公章填写全称;5.本申请表一式两份,由学院签署审核意见后报送教务处6.申请编号由学生科研管理工作小组统一编排;7.项目组指导老师不超过2人,项目组成员不超过5人(含项目负责人)。一、数据表二、项目设计论证项目名称非遗保护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以嘉善田歌为例主题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善田歌校本课程负责人姓名蒋馨雨性别女民族汉出生日期1996.5.3政治面貌共青团员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班级20140215联系电话17858762507指导老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所属学院专业职务研究专长许丹成女1965.1教师教育副教授中文教育王荣德男1951.1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授教师教育主要参加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院专业班级项目分工联系电话史羽倩女1995.8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20140215撰写综述17858762551/672551钱慧娟女1997.8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20150211收集资料17858768691/588691彭嘉瑶女1997.4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20150212实验安排17858768610/598610预期成果论文预计完成时间2017.3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1、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1972年《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公约》正式生效。在世界范围内,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积极推进。其中从教育的角度,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我国积极履行加入《公约》的义务和承诺,加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总体思考和顶层设计,初步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保护制度,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2011年6月1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施行。其中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我国有高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选修课,一些中小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校本课程。关于校本课程:在20世纪70年代各个国家都倾向于让学校自己开设校本课程。在美国,由布鲁姆作为领导的国家课程开发严重受挫,使得校本课程开发的观念进入到人们的视野里,州政府开始支持学校自主来定制课程。如实行“熟悉家乡情况”的课程,直接指向当地的历史、地理和风俗。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渐渐开始。1999年,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要求。2001年5月发表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到,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合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嘉善县位于浙江东北部的杭嘉湖平原,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底蕴。嘉善田歌就是这片沃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吴越文化宝贵的遗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嘉善田歌有着浓郁的江南风格,是太湖流域流传的吴歌的重要分支。宋代郭茂清编的《乐府诗选》“吴声歌曲”中就收有嘉善田歌。由明代冯梦龙编的集《山歌》可证实,嘉善田歌直接传承于四百余年前的明代的“吴歌”。嘉善田歌调式大多为羽调式,具有小调色彩,因而嘉善田歌的旋律优美中带有淡淡忧伤。嘉善田歌是劳动人民把生活实践中的真实感受,通过口头创作吟唱的形式塑造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江南民歌,其歌词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曲调的音乐个性很强,特色鲜明,是江南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田歌”是伴随着稻作文化的发展孕育而生的,如今,农业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机械化生产正慢慢取代原始的人力劳动。劳动方式的改变,使得伴随生产的稻作文化也逐渐消失。上世纪80年代,嘉善能够称得上田歌手的大约有300人。2005年,嘉善能唱田歌的老人,仅剩40多人,而且年纪都在70岁左右,最大的已经95岁高龄了。如今,嘉善田歌濒临失传,受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很多年轻人都不会唱,也不愿意学传统田歌,认为田歌不符合他们的音乐审美。传唱了几百年的嘉善田歌正面临失传的危险,拯救田歌迫在眉睫。嘉善丁栅中心学校于2009年和2011年先后成为浙江省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和浙江省第三批艺术特色学校(田歌)。新课程实施以来,“校本”的理念已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对于学校实现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向学生提供最迫切的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栅里歌——水乡流韵•嘉善田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自身区域内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充分挖掘现有的田歌课程资源而开发的以嘉善田歌为载体的校本课程教材。应该说,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充分体现了“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这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它对于挽救和传承濒临失传的优秀民间文化;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对于转变广大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与实施能力,对于学校彰显办学特色和实现三级课程管理都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究和尝试。嘉善重视教育,在教育上不断的开拓创新,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是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锻炼和培训了大量的优秀教师。嘉善县从2012年开始举办精品课程评比活动,期间涌现了不少富有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的优秀校本课程。2016年已是第四届了,活动开展以来收到了全县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职教学校等推荐的286门精品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各具特色,内容涉及认知能力发展、人格及心理发展、国学、乡土文化等20多个方面,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在课程开发上有本土特色,为促进有效教学服务,如非遗文化传承《栅里歌》《不息的窑火》;在理念上创新,思考精品课程的聚焦点,如拓宽国际视野的《从美国总统看中美关系》、引人入胜的《古代案件聚焦》;课程开发有问题意识,打破知识标准、打破学科体系,如培养健康心态的《心中的一米阳光》、怎样成为视频编导的《小小电视人》。学校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共享,不仅使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一批教师、一批学校以及各类学科本身得到快速成长,也促进了嘉善教育区域特色的发展。虽然嘉善在把非遗项目融入校本课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不少问题需要继续研究,如在幼儿阶段如何将非遗项目融入校本课程还是空白,在小学阶段非遗项目融入校本课程面不广等,很值得我们去开发和研究。2.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在国际背景下,了解本国文化是学习异国文化的基础,那么相同的,了解家乡文化是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和人类文化共同的财富。“非遗”是以“技艺”形式而存在,但“技艺”自身无法被“保存”,只有通过传承。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指出:“人类必须从自己(民族、区域)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挑选出最优秀的成果,同时也能为个体早期接受的成果,同时也能为个体早期接受的成果构成一个文本,为不同民族和区域儿童建构一套具有可理喻性的开放的文化体系便构成儿童的课程。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使用的教材除了有一些传承传统文化的古诗、寓言等,很少出现地域性的传统文化的古诗词、神话、故事、童谣。将嘉善田歌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元素加入校本课程,无疑是一次大胆且创新的尝试。嘉善丁栅中心小学为我们提供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可以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开设系列的校本课程。嘉善丁栅中心小学,率先做出范例,为我们提供了较为成功的校本课程案例。嘉善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许多项目均可以通过一些变化、简化,融入进嘉善小学的教学活动中。将嘉善田歌等一系列非遗项目融合入嘉善小学教育中,不失为嘉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有效的方法。二、研究内容:1、研究的目标:通过对以“嘉善田歌”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研究,推广其他非遗项目融入嘉善学校的校本课程,从而推动嘉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同时,推进嘉善非遗与学校教育相结合。2、研究的内容:(1)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理论和政策法规的收集和研读,为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开展调查研究,我们先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嘉善田歌”的传承人,通过嘉善非遗中心的资料和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嘉善田歌”的产生背景、特性和文化意义;学习和了解嘉善丁栅中心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展现状。对以“嘉善田歌”为校本课程的内容的课堂进行考察、通过沟通争取得到听课机会,并对课本进行研读。(3)根据掌握的资料制定研究方案,并制作针对学生相应的问卷。通过查阅更多资料深入研究学习嘉善田歌内容、形式等各方面后拓宽思路,对校本课程在嘉善其他学校的开展可行性、困难、优势进行分析,提出建议。(4)此外,我们还将对嘉善部分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尝试建议学校开展关于“嘉善田歌”的主题活动,对“嘉善田歌”进行改编,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对嘉善田歌进行适合学生的改编,使其适合学生理解、吟唱,并将其推广到其他的研究项目。3、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也称书面调查法,或称填表法。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通过制作对以“非遗项目进校园”为题的系列问卷,发放给部分丁栅中心学校的学生主要调查学生对该校本课程设置的趣味性、意义价值和实用性方面的想法,以了解“嘉善田歌”为代表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具体实施的成效。详见附录A2、访谈法:本研究的访谈对象主要选取来自嘉善丁栅中心学校的教师与学生。运用访谈法可以更加清晰、真实的去了解以“嘉善田歌”为背景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情况,研究的结果才能更深入体现出其价值。详见附录B4、计划研究进度:1、2016.2~2016.3课题论证,课题计划及课题申报;初步制定课题研究与实施计划,确立项目工作团队与负责人。2、2016.3~2016.8实地调查嘉善校本课程运用现状,嘉善田歌传承现状,以及以“嘉善田歌”为校本课程在该学校教育中的运用情况,并进行实地访谈以及问卷的制作、分发、统计整理,初步形成课题分析。3、2016.8~2017.3结合研究成果和数据分析,并对优化课程及其推广进行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形成研究报告.三、预期价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嘉善富饶的土地孕育了我们世代在这里繁衍不息。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未来以嘉善田歌为起点,可以在更多小学和幼儿园里开设更多非遗项目的相关课程,为嘉善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奠定基础。通过将非物质文化纳入儿童教育推广,熏染他们对自己民族和区域“非遗”的自豪感和珍视意识,形成他们对“非遗”的保护意识,为嘉善非遗工作培养潜在的热爱者、传承者。四、参考文献[1]刘增丽.关于校本课程的思考与探索[J].河南:天中学刊,2005(06)[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进展及现状[J].北京:比较教育研究,2001(08)[3]叶波.论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学校建设[J].重庆:教育发展研究(视点版),2011(20)[4]张塞珍,吴祥博.日本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对中国的启示研究[J].河南:求知导刊(习得攻略),2015(23)[5]张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教育中传承的价值与路径[J].山东:山东教育(教科研版),2015(Z5)[6]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原则与方法[J].广西:广西民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2008(02)[7]邓雅清.地方高校特色校本
本文标题:定稿嘉善非遗保护(以嘉善田歌为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89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