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实用三字针灸针灸学古相传既经济又方便疗效高勿轻看针灸疗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医方保健的简易疗法。早在内经《素问》、《灵枢》里就又记载。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里起到了巨大作用,现在不仅为国内广大人民群众所欢迎,而且在国际卫生事业内广大人民群众所欢迎,而且在国际卫生事业中也受到重视。不少国家派专家学者来中国学针灸。它的特点是既经济、又简便,并且疗效很高。57年苏联派来三位专家来中国学针灸,并录音录象在苏联推广使用;还有一位世界名画毕加索害足疾,不能行走,经女大夫让,克列夫针治而愈,受到西欧人民的信赖。所以数在我国针灸疗法上应进一步研究,不断提高,维护它的声誉,切勿轻视。十四经十五络十六郗八会酌俞募配效确凿经者,经也。是经气通行的。十四经是手三阳、足三阳及手三阴、足三阴十二条通路,加上任骨二脉合为十四经脉。隶属于经络藏腑之气运,聚集在体表一定部位上都有一定经穴。所谓穴,即空隙的意思。相当于河流分布,都能联大属在一定的经脉通路上。元朝的滑伯仁把经脉的循行,进行了译尽的考察蓍有《十四经发挥》。详细阐述了十四经循行部位及所属俞穴的名称,对后人研究帮助很大。到了明末杨继洲又将明朝以前的针灸加以总结、归纳、取精去粗,蓍有《针灸大成》,到现在仍为针灸家所必备的参考书。十五络:经泳所以能在体内周流不息,如环无端,就是因经脉的连贯,由这经到那经,有条子不紊的循行着。十四经穴,就是十二经脉加上任督为十四经;凡连贯的地方其中因为脾有大络,所以络脉共有十五。其分布名称如下:手太阴络列缺;手阳明络偏历;足阳明络丰隆;足太阴络公孙、脾经大络大包;手少阴络通里;手少阳络外关;足少阳络光明;足厥阴络蠡沟;任泳络尾翳;督泳络长强。十六郄穴:郄穴共有十六,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阴、阳、阴维、阳维四穴。这些穴位都在骨肉之交,气血深集的地方。适用于急性疾病,如胃病针梁丘,疔疮针养老,牙痛针温溜等等都效如桴鼓。十六郄穴歌决:郄是空隙义,本是气血聚。病证反应点,救急相当易。肺需孔最取,大肠温溜济。胃病取梁丘,脾病宜地机。小肠选养老,心可取阴郄。膀胱取金门,肾把水泉觅。心主郄门穴,三焦会宗居。胆郄在外丘,肝郄中都立。阳走跗阳,阴交信需。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急。八会穴:古人在临床实践中,体会了人身各部组织功能上分为八类,即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各类会集在体表上都有和它发生特殊疗效的穴位,这些穴位叫做八会穴。就是血会膈俞,气会膻中,脉会太渊,筋会陵泉、骨会大杼,髓会绝骨,脏会章门,腑会中脘。临床时应先辨证施治,看病属于组织功能的哪一类,然后取其会穴治之。比如血症取膈俞。气病取膻中皆有特效。再则脑为髓海,若患头痛如火,足冷似冰,可炙绝骨。胃为水谷之海,如患者能食,服凉药不愈者,可刺太仓(中脘)。其歌曰:血令膈俞气膻中,脉会太渊筋阳陵。骨会大杼髓绝骨,脏会章门腑脘灵。俞募配:俞多在后,有治愈和转输之意。穴位多分布在背部,尤以膀胱经为最多。是经气,脉气转输的地方,主治五脏六腑的疾患,所以叫五脏俞和六脏俞。它不能和广义的五脏五俞,六腑六俞来比拟。募、乃募集之意。穴位多分布在胸腹部,是脏腑经气聚会的地方,多用治阳病。人身阴阳之气是相互交流的,腹为阴乃阳气所流之处;背为阳是阴气注之所,所以腹部有病可以去背部的的募穴。医者若能按脏腑阴的分清俞募的特征,配合使用确切凿有效。辨证译审阴阳手法熟针到灵沉疴起急救行针灸治病和内科一样,必须按四诊八纲辨证施治。分清阴阳,选择适宜的穴位,遵循补泻手法,灵活运用,针到病除。立竿见影。无论是沉疴痼疾或急证抢救,皆能应手取效。古人说:“针灸不灵是手法不明”。所以手法特别重要。一·古代刺针手法:(八种)(一)呼吸补泻法: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名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名为泻法。(二)开合补泻法:出针时急用左手按针孔,名为补发;出针时不按针孔为泻法。(三)疾徐补泻法:徐入而疾入针,名为补法,疾入针而徐出针,名为泻法。(四)迎遂补泻法:将针尖随着经脉去的方向刺入,名为补法;迎着经脉来的方向刺入,名为泻法。(五)题插补泻法:指力偏重于插,名为补法;指力偏重于题,名为泻法。又三进一退,慢提紧按为补;一进三退,紧提慢按为泻。(六)捻转补泻法:1、刺十二经向患者两侧内方捻转为补法,向患者两侧的外方捻转为泻法。2、刺任脉,男右捻为补,左捻为泻;女左捻为补,右捻为泻。3、刺督脉,男左捻为补,右捻为泻;女右捻为补,左捻为泻。(七)平补平泻法:刺针后先行泻法,泻其邪气;后行补法,补其真气。又指力不轻不重,既不偏于左右捻转,也不偏于上下提插,名为平补平泻。(八)刺血法:用三棱针刺井血或络脉出血,属于泻法。二·近代刺针法:(八法)(一)单刺术:针仅达肌层间,立即拔出,是极轻微的刺法。适用于小儿及无受针经验或极度衰弱的患者。(二)旋捻术:在进针时或进针后,或出针之际将针左右旋捻的一种手法。捻的角度越大,则刺激力强,反之则弱。(三)雀啄术: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作上下提插,犹如雀之啄食。如提插的距离大,运动快则刺激力强,反之则弱。(四)屋漏术:将应刺入的深度分左三次刺入,每次均作雀啄术,出针时亦同。此法是属于强刺激。(五)置针术:针达到应刺入的深度后,静止不动,放置五至十分钟然后退出。这是一种抑制镇静的手法。适用于妇女及身体衰弱或怕针的患者。(六)间歇术:针刺一定深度后,予以捻转提插,然后停留一段时间,再予捻转提插。反复行之,然后出针。如停留时间短,捻转角度距离大,则刺激力强,反之则弱。(七)震颤术::进针后行一种轻微的震颤手法或用指甲于针柄缠丝上刮之,或以食指于针柄端频频轻弹,使之震颤,是属于弱刺激的手法。(八)乱针术:进针后将针于孔内作长距离的或前或后或左或右的提插捻转,是一种极强烈的刺激法。综合以上八法,凡是轻微短暂的弱刺激,属于兴奋的手法,临床上叫做补法。若是强烈持久的重刺激,属于抑制手法,临床上叫做泻法。另外,临床上床用作治疗寒热症候的“烧山火”,是古人综合了各种手技创造出来的一种治疗方法。其方法是:(一)烧山火:将应用刺的深度分作三次迅速刺入(即每次刺入1/3)均随患者呼气时进针,并结合捻补泻法,施行捻针,然后随患者吸气时慢慢将针一次退至表皮,如此操作一至数千次便能使患者产生热感,这种紧按慢提,三进一退的烧山法,是属于补法,适用于寒证。(二)透天惊:随着患者啊气,将针一次徐缓进入应制的深度。然后分作三次提至表皮(即每次迅速提出厂价格1/3),再结合捻转补泻法的泻法,施行捻针,如此操作便能使患者产生冷感。这种紧提慢按、一进三退的天凉法,是属于泻法,适用于热症。进出针的手技快入皮慢进针痰(酸)麻胀得气深补泻法记要真进针手法很多种,现在采用快速进针法。先用左拇指或者中指甲切针刺处,右手拇、食指央持针体,中指扶持针体、指明前留出针尖1~2公分,这样前有拇指甲逼住,后有中指扶持,然后在穴位处突然快速针至皮下一定深度,再提插,如无针感可捻转达到一定的针感(酸、麻、胀、痛)程度后即可出针。在施行手法或留针完毕后,将要出针时,则先用左手的食,中指按住穴位的针旁,右手将针柄轻微捻转分2~3次退至皮下,慢慢拔出。然后再用消毒的棉球在针孔上轻轻的柔几下,则针刺组织很快愈合。切不要突然抽而去,这样会引起出血或遗留局部疼痛感。全身穴361连经外选77能掌握建奇迹全身十四经脉的分布,相当于是一张六尺的国家地图,有趣味的诊视很有意义。根据经穴的部位,像地形借用“山陵丘墟,谷溪沟渎,海泽池泉,动植建筑,会意解剖来命名。犹如航空铁路四通八达,沟通各州府县或电信通讯联络,顿时既可通达发生灵感。只要掌握全身361个经穴和奇经八的经外奇穴,精选77个最为敏捷的穴位,即可应酬常见的一切疾病。效如桴鼓,立竿见影,建立奇迹。取穴法分多端头面身四直观绝对值身寸兼准确的取穴,是提高针灸疗效的关键。医务工作者必须准确地掌握取穴方法,才能达到目的。其方法有多种:骨度分寸折量法:就是按周身各部的距离订出一定的尺度,然后不论人体的长短肥瘦,只将俞穴的分寸,都要以此法作标准,按此例折算,即能取得正确的穴位,实为一种简便的取穴方法。兹将骨度分寸及部位起止点折作尺度度量法分述如下。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是一尺二寸(直寸)如前发际不明显者,则从眉心上量至大椎穴折作出了一尺八寸。耳后与完骨相距离作出了九寸(横寸)。胸腹部天突至膻中是六寸八分(直寸);蔽骨至脐心是八寸(直寸);脐心至横骨是五寸(直寸;)两用人才乳三间是八寸(横寸)。胸及胁肋部的直寸,以相隔一肋间计算(华盖至天突作二寸,其余每肋间均作一寸六分)即于肋间隙取穴。无蔽骨者从歧骨至脐中心(肚脐中央)折作八寸五分计算。两乳之间为八寸(横寸)。侧胸腹部腋以下至季肋为一尺二寸(直尺)季肋以下至髀为九寸(直寸)。背部膂脊椎法。古代作三尺计算,现在临床上均采用数脊椎法。上肢部腋前横纹头至肘横纹为九寸(直寸);肘横纹至腕为一尺二寸半(直寸)。下肢部髀椎至过guo窝为一尺九寸(直寸)用于膝下外侧面。内辅骨下廉至内踝为一尺三寸(直尺)用于膝下内侧面。按四肢的取穴尺寸,临床上可采取患者的中指同身寸法。(背部同)。中指同身寸法:将患者中指弯曲,与拇指衔接成环状,以中指中节侧面两头横纹尖中间的距离折作一寸,适用于四肢及背部作横寸。还有根据本人身体的自然标志取穴法:如两用人才耳尖直上中间取百会;垂手指尽处取列缺;十一肋端取章门;对注明取命门以背部数千椎取督泳与太阳经穴等等。穴位准消毒严防晕针滞折弯已发生急救先治疗时,首先是在辩证施治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穴位。为了准确无误,则采用取三经用一经或取五穴用一穴。选准适应的穴位,还要严密的消毒后再进针,按上述的进针法实施,谨防晕针,或滞而不出,或有进针过猛致使姿势转动,肌肉紧张,造成折针或针身弯曲。医者要沉着不要慌张,让病人身体放松,以免发生医者忙无措手。已经发生,急于抢救,从附近处另刺一针,使患者精神转移,这时从容和缓地顺其针势慢慢抽出。如发生折针,急用磁石放在折针处,急转医院施于手术取出。为防止折针,施术前一定要检查一下针身,以防折针。着艾灸温刺激炷与条因式取慢性病最适宜艾灸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治法。取陈艾制作成炷或条式而用,通过温热刺激以起到温通经济,调和气的作用,以期达到预先防或治疗目的。艾炷与艾卷的制法:古人说三年之艾去七年之疾。一般多采用陈久芝叶,去其杂质,揉如绒状,根据病情需要做成小炷如素粒或如枣核,上实下平,放在穴位上,一个叫一炷。现在制作艾条是把揉碎的艾绒,摊在白纸上卷如条状,两头封闭,以及受潮,用时不误事。内里加些温性药物如肉桂、干姜、丁香、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乳香、没药、川椒各项工作10克,共为细面,每20克舆入80克艾绒制成。以助温热灸,愈病更快。拔火罐更简便用途广没危险使用后轻一半适应症:风寒湿痹,头痛眩晕,喘息,腹痛,跌仆,淤血,伤风感冒及一切慢性酸痛症。禁忌症:急性炎症,局部有破损,肌肉消瘦,剧烈抽搐,骨突部,毛发部,心动过速,血管多的地方,眼,耳,口,鼻,如头等部,水肿,妊妇,特别是下腹部和腰部。十四经脉起止,主治常用穴肺,手太阴经脉,从中焦起,向下联络大肠,回绕为上口,上贯膈莫入于肺在从器官横初叶下,顺着上臂内侧,从手少阴和手厥阴两经的前方,下达肘中,循着前臂的内侧,经掌后高骨下缘,出拇指尖端。它的支脉,从腕后直走食指的拇侧的尖端和手阳明经脉相接。脉经穴歌曰: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肺经穴本十一精选穴效出奇本经从胸走手,穴位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共十一个穴位(双侧同)。今精选了六个穴位,都是经常使用的,疗效可靠,奥妙神奇。1尺泽穴主顿咳刺出血霍乱瘥部位在肘窝横纹中央主治肺胀,咳嗽,吐血,喉痹,胸胁支满,肘臂挛痛。如患了霍乱吐泻病重时,可用三棱针刺此穴出血,可以立即缓解。穴名注:位于前臂腕横纹后二寸为关,由关至肘横纹为尺。“本穴于位则尺,于功则犹湖泽。”故名尺泽。是肺经之合穴。有调理肺气,清热和中之效。2孔最穴治臂疼咽痛哑咳吐红部位在掌后桡侧,去腕上七寸。主治咳嗽,咽痛,手指不能屈伸,肘臂痛,屈
本文标题:实用三字针灸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97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