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金融中介理论概述一、金融中介理论产生的背景1.市场环境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以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金融市场发生了质的改变,其市场的产品丰富度、市场功能、市场规模等在深度和宽度上飞速发展,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格局,对金融中介的市场权力提出挑战2、金融中介理论提出的必然性前述因素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体系中的垄断地位受到见所未有的挑战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理论获得了极大的拓展,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资本结构理论、期权定价模型等一系列理论被不断的提出和论证,一度成为金融学的主体,这些理论的提出者也先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些都令金融中介理论也陷入比较的“尴尬”境地然而,金融中介机构经过上世纪80-90年代的艰难历程和调整,到上世纪末基本完成了转型,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转变成一类,在水平面混业、在垂直面更加专业,在市场组织结构上多采用“契约式”安排的新型金融机构,充满了活力。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美国取消独立的有行制度,将投行归并于商业银行体系,这也是值得关注的现象以现代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中介不仅在金融体系和社会经济中继续占有重要地位,市场权力甚至更加强大对这些现象需要在理论上得到解释与此相对应,金融中介的理论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快速发展,并且有了基本体系经济学理论、特别是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为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开创了先河经济学家和金融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金融中介为何存在?”这一命题,而其真正的重要性在于该命题的延伸: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相比较存在的优势在哪里?它在金融体系中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二、金融中介理论的演变和发展(一)金融中介理论的渊源-古典学派在对这一命题延伸问题的讨论,首先要对金融中介理论的渊源进行历史概览。古典经济学中(包括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主体是货币金融理论,讨论货币、信用、银行(金融中介的代表)与经济的关系。它视货币为覆盖在经济层面上的“面纱”,认为它们在经济有“润滑剂”作用,但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经济无实质性的影响,而视金融中介的存在为既定的前提。代表人物有李嘉图、魁奈、魏克赛尔和马克思等(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金融中介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对于金融中介在经济中的作用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不管结论如何,金融中介理论从此开始成为经济学理论,或大金融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1、格利,肖,麦金农和戈氏的金融中介理论20世纪55年代中后期,G.格利,E.肖,麦金农和戈德史密施等人从不同角度分别提出了金融压制和金融发展理论。他们都承认自己基本属于新古典经济学派,但在货币、金融中介和经济关系上形成了新的观点格利和肖,麦金农等人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经济金融观,他们重视货币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批驳了“货币中性论”,认为对金融体系的压抑为极大地阻碍经济的发展,因而主张金融自由化格利和肖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1960)中首次提出,金融中介的多样化有益于经济增长。这是与传统古典经济学货币金融理论的分水岭,学术界因此认为,他们的金融发展理论可以看作是研究金融中介理论的开端戈德史密斯则从比较金融的角度提出了金融发展理论。他在《金融结构与发展》(1969)一书中指出,金融发展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为了可以进行定量分析,他提出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的8个指标,其中最重要的“金融相关比率”(FIR),并认为,金融体系越发达,FIR越高;戈氏指出,银行资产在金融总资产中所占的余额,反映了储蓄向投资转化中,金融中介机构重要性的变迁;戈氏还前瞻性地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资产在全部金融资产中的比重将会下降2、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下的金融中介理论阿罗-德布鲁范式是由二战后一批杰出的经济学家,阿罗-德布鲁,萨谬尔逊等将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用严格的公式对一般范式进行表述在阿罗-德布鲁范式中有较严格的假定:市场是完全的,基本不考虑交易费用虽然市场常有不确定性,但每一个子市场可以自动出清而达到均衡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假定代理人拥有信息的不同,不会影响个人的选择引入不确定因素对一般均衡结果没有影响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对消费者行为、厂商行为、和金融中介行为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中,假定证券和金融中介贷款是完全的替代品,且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证券利率相等,即rD=rL=r,只有当每一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且每一市场都出清时,唯一的均衡才可能发生。此时,金融中介利润为零一般均衡模型得出的结论:家庭在存款和购买证券的选择上没有差别厂商在借款和发行证券的选择上没有差别金融中介机构的决策对其他部门无影响逻辑推理的总结论:金融中介机构是多余的(三)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产生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产生的动力是对新古典主义假设前提是否合理的质疑。新古典经济学派要么认为金融中介对经济发展有用,但假定其存在为既定的前提;要么假定市场(包括金融市场)是完美的,从而又得出了金融中介多余的逻辑结论前一种理论的假定没有深入到金融机构的微观基础,后一种理论的假定离现实太远,使分析的合理性大大降低。因此,它们都无法解释,为什么长期以来金融中介机构能够相对于金融市场存在,而且占有优势地位新古典经济学中产商理论的发展给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启示。现代企业理论的先驱者科斯所提出“企业为什么会存在”的命题,也成了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研究的核心,即“金融中介为什么会存在”,接下来理论界对“信息不对称”在宏观经济、特别是微观经济中的巨大影响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现代企业理论的两个研究分支和相应的研究范式,成为了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研究的两个主线条,在此基础上,金融中介的研究无论在范围上还是深度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推动和创新,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分支体系(四)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基本框架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两大基石交易成本理论交易费用分析范式不对称信息理论委托代理分析范式金融中介理论体系及扩展(基于功能观的分析)金融中介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核心功能和竞争力)金融中介特质性与行为理论金融中介管制理论金融中介理论研究的新思路??三、金融中介理论的基本内容(一)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两大基石1.交易费用与金融中介新古典经济学产商理论把企业看作一个生产函数,其职能是更具这个生产函数将原料转化为产品。该理论视企业的存在为假设前提,市场无摩擦,即不存在着交易费用杨小凯(1994)认为,严格来讲,新古典经济学中没有企业理论,只有生产理论科斯1937开创性地(Coase)在《企业性质》一书中提出了“企业为什么存在”的命题和分析思路。他认为,市场与企业是两种不同的交易方式,前者由价格机制来协调,但存在着市场摩擦和相应的交易成本(transactioncost);如果交易成本太高,后者的交易情形发生,即企业就会将原来属于市场的交易内部化(internalization)然而,通过企业内部进行资源配置也是有成本的,概括而言可称为代理成本。由于企业消化成本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企业不会无限扩大,存在边界交易费用理论的出现使企业理论获得发展思路,对经济现象有着强大的解释能力,但一般范义上的交易费用不具有可计量性(理论界争论太大),但作为术语,交易费用的使用频率最高,甚至到了被滥用的程度将交易费用引入解释金融中介的存在,是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其理由是,相对于实物交易,金融交易是无形的,跨域和跨期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因此,旨在降低交易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交易费用更高2.信息不对称与金融中介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information)是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另一分析范式,它认为这是中介比市场更有优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信息论的奠基人沙农(C.E.Shannon1948)给出定义,信息就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然而在信息经济学中,经济学家对信息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按照不对称信息发生的时间以及相应的可能后果,可将其分为:事前发生-逆向选择事后发生-道德风险1)逆向选择与金融中介阿克洛夫(Akerlof,1970)的次品车市场模型(LemonsModel)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在金融市场的交易中,次品车问题大量存在。由于金融消费者无法辨别筹资公司的风险,只能按照平均质量的价格购买所有公司发行的证券。结果,金融市场运行不畅在二手车市场上,逆向选择问题是由辨车专家充当经纪人和交易商中介来解决,由交易商购进二手车后再卖出并提供担保,其作用是信号传递(signalling)。但交易商制度又引出了资本金问题,即必须建立交易商中介机构,并由此引伸到金融中介金融中介机构发挥着与交易商中介机构类似的作用:它们从投资者(储蓄者)那里获得资金,并向其提供担保,金融中介再根据对融资者(短缺者)的评估,将资金贷给“好公司”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金融中介机构本身从事的就是信息生产,它们有各种优势,如:通过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得到公司财务和商业真实或内幕信息;客户交易帐户的现金流了提供大量信息,以及各类专家长期对信息数据进行专业性的挖掘和处理。经过处理后有用的信息,是专属于金融机构的“内部产品”,外人无法“搭便车”2)道德风险与金融中介在借款公司获取资金后,公司股东(投资者)与公司经理人之间的经营目标往往不一致,普遍存在委托-代理矛盾。金融市场交易的契约(证券)一般具有高度流动性,“搭便车”心理普遍存在,这极不利于交易事后的监控。因此,道德风险会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金融市场运转不畅相对而言,金融中介(银行)发行的契约(贷款)一般是非标准化的,难以被交易,这有利于金融中介发挥交易事后的监控功能(二)金融中介功能扩展分析的理论1.交易费用与金融中介的优势本斯顿和小史密斯(BenstonandSmith.J)在1976年发表的“金融中介理论与交易费用方法”一文中,首次用交易费用理论来证明金融中介存在的必要性他们认为,金融商品和消费的本质在于转换消费支出的模式,金融中介能够降低金融商品的交易费用。其分析是:金融中介机构在转移金融消费支出时有两大类情形,一是期内(intra-temporal)转换,二是跨期(inter-temporal)转换。前者体现了金融中介的规模转换功能,后者体现了金融中介的时态转换功能,从而从这一结合点的角度证明金融中介存在的必要性2.企业家联盟与金融中介的信息生产功能交易费用分析范式的过度使用反而大大消弱了其强大的解释力。一批经济学家抓住市场不完美的另一重大现象,运用不对称信息范式来证明金融中介存在的必要性利兰和派尔(LelandandPyle,1977)最早在《信息不对称、金融结构与金融中介》一文中提出基于逆向选择的模型,即L-P模型,用来解释金融中介因优势而存在在L-P模型中,借款人是企业家联盟,他们拥有项目的内部信息,贷款人是外部投资者,他们对借款人和项目不了解,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的存在,阻碍了信息在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传递。其结果是市场运行不良。为改变这种状况,企业家会调整行为,按项目资金所需比例投入自有资本。市场投资者会敏锐观察到这一现象,并据此判断项目的质量,对投资进行决策L-P模型实际上是信号传递模型,它以分析资本市场信号传递的均衡条件,以及相应的信息生产成本为参照物模型证明,借入资金的信息生产成本与企业家自有资本的比率负相关L-P模型引发的重要结论是,处理不对称信息问题应当是解释金融中介存在的重点:第一,(1)信息有公共品属性,容易搭便车;(2)信息存在可信度或质量问题,因此信息市场有可能运行不畅;第二,(1)金融中介的资产是“私有产品”,一般不出售,故不存在信息外溢;(2)通过风险定价,已经把资产的质量体现在价格中,故也解决了信息的质量问题如果是金融中介充当信息生产者,上述问题便可解决.L-P模型可以被视作对金融中介解决逆向选择信息优势比较的全面阐述3.受托监控与金融中介的监控功能金融中介的信息生产功能不仅能缓解不对称信息中的逆向选择,而且可以缓解道德风险利兰和派尔等人的信息生产模型证明,金融中介作为一种信息生产联盟,相对于单个贷款人,具有节约信息成本的优势。然而,利兰和派尔的模型没有对金融中介的监控功能是否存在优势进行解释,这个中间存在一些疑问:这个
本文标题:金融中介理论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0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