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夏季安全注意问题夏季是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易发期,而高温、雷电、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多发,又给安全生产带来很多不利因素。下面选取几个发生在夏季的安全生产事故,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案例一:2007年7月3日上午5时40分左右,一印染企业染色车间脱水工丁某在进行布匹脱水前的准备工作时,不慎从操作平台跌入脱水机内,后被缸内布匹缠绕窒息死亡。经调查,造成事故直接原因之一就是丁某工作了一个晚上,身体疲劳,注意力下降。专家提醒:春困夏乏,夏季因高温天气影响,人容易疲劳。企业要妥善安排高温期间职工的休息时间和休息场所,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严格控制加班加点。高温作业场所要采取有效的通风、隔热、降温措施,建筑施工等露天作业场所要避开烈日高温时段。同时,正常发放保健用品和清凉饮料,预防中暑。对身体素质差、不适应高温作业的人员及时予以调换岗位。案例二:2003年8月6日下午15点左右,一艘装载近200吨黄沙的货轮,从常熟市浒浦出发,开往目的地启东。下午5点左右,货轮航运至海太汽渡以东1000多米处,长江上风浪变大,船开始调头上行,在调头时遇横浪沉没,造成两人下落不明。专家提醒:夏季天气多变,雷雨、大风天气时有发生,水上交通安全尤为重要。水运部门要及时了解气象、汛情和水情等信息,加强水上安全监管。要经常性地开展水上安全执法检查,尤其加强对停泊在江河沿岸、船(水)闸附近船舶聚集点的小型船舶现场检查力度,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及时予以处置。案例三:1996年6月26日下午4点多钟,某化工厂女工巫某发现位于厂房中部的备料车间北面西侧窗、往外冒黑烟,仅几分钟后发生爆炸,一股黑烟冲向天空。当场死亡19人,受伤14人,建筑严重破坏,1.5t重的反应釜被抛出65m.且罐体严重变形。爆炸中形成长轴为14.3m.短轴为13.1m.最深达4.1m的椭圆形大坑。冲击波波及范围达500m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20多万元。据调查,爆炸之前:持续高温,26日当天33℃,厂房房顶是石棉瓦,隔热性差,估计室内温度在40℃以上,引发化学品爆炸。专家提醒:近年来,夏季虽然未发生过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事故,但是夏季高温易造成危险化学品挥发、泄漏和爆燃,此类事故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要完善运输设备、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通风、降温、防洪、防潮等措施,对露天存放的原材料和产品采取相应的遮阳、防水保护措施。案例四:7月19日6时左右,连日出现强降雨天气(72小时内降雨量达198毫米),导致泥石流灾害引发事故灾难。某电站施工工地发生泥石流灾害,当时工棚内有74人,其中40人逃生,34人被埋造成27名遇难者,5人受伤,还有2人下落不明。专家提醒:在室外作业,特别是山区作业,一是与当地气象、水利、水文、地质、国土资源等部门建立工作联系,及时掌握灾害信息,搞好预测预警。二是对本地区可能发生洪灾等自然灾害以及由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的事故灾难要有充分认识,搞好防范;有的单位虽然有安排、有要求,但未有落实,未有事先采取措施,撤离人员、转移设备;三是应急管理到位,要制定预案,加强值守,快速反应,救助得当。总结以上事故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的注意事项:一是把好生产设施关。落实防高温、防泄漏、防雷击、防爆炸、防洪水、防泥石流的工作措施。高温情况下应严格监控生产设备和储罐等设施的温度变化,按照有关规章的要求及时进行降温、通风;严格执行生产设备、压力管道和储罐槽车等设施的定期检测制度,具体包括检测设施的气密状况、防雷防静电能力以及耐高压、高温等性能;建立健全化工行业设施安全状况监督机制,要求企业对凡不符合生产、储存要求的设备坚决予以更换或及时进行维修,从硬件源头上防止事故的发生。二是把好员工素质关。从主观意识上遏制事故的发生。生产中要坚决杜绝无证上岗的现象,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规范操作控制程序,摒弃经验论的错误观念。遇有焊接、切割、熬沥青、喷灯等明火作业,以及电闸刀开关、电器设备的耐压试验、金属器具的撞击等易产生火花或赤热表面的临时性作业时,应严格遵循票证办理程序,切实落实现场消防安全保护措施,强化参与票证办理和动火作业人员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三是把好应急自救关。定期开展应急预案的实战演练,强化突发性事故的应对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已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加大了安全生产的投入和检查力度,但对于突发性事故的应急自救能力仍相当欠缺,企业职工总体的安全素质和自防自救能力有待提高。目前的高温气候环境增加了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的不稳定性,面对突发性事故,如何有效地开展扑救,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财产的损失,不仅仅是公安消防部门和企业专职消防队、救护队的事,还需要企业组织员工长期的进行培训教育和实地演练,通过提高员工整体的安全素质和自防自救能力,真正做到防患于未。机电仪车间2015年6月1日
本文标题:夏季安全注意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06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