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摘要:1.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加数2、因数×因数=积积÷因数=因数3、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差=被减数4、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数×商=被除数5.除数余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余数6.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一把三角尺有三个角,其中一个是直角。7.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共同点: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不同点:(面)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的12条棱不都相等,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也可以分成2组,一组4条棱长度相等,另一组8条棱长度相等。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8.至少用8个小正方体才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9.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共同点: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4条边,4个直角,对边相等。不同点:(边)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也可以说邻边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关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10.至少用4个小正方形才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11.一个平方数的4倍还是一个平方数。从1开始的连续的奇数的和是一个平方数。12.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13.任何数与10相乘,只要在这个数的末尾添1个0。14.任何数与0相乘,积都得0。0除以任何数不等于0的数,商都是0,所以0不能作除数。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一、第一单元:知识点: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如果个位相加满10,向十位进1。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作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2、估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方法:个位小于5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5的多看,看成最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如:49+42≈9028+45+24≈100注:当问题里出现“大约”两个字时,就需要估算。3、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4、多几、少几已知的问题。比谁少几,就用谁减去几;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二、米和厘米知识点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3、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6、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它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如:7、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8、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9、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10、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叉开)大小有关。三、表内乘法知识点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如:5+5+5+5表示:5×4或4×5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4、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5、任何数与0相乘,积都得0。6、任何数与1相乘,积都得原数。7、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乘法:因数×因数=积加法: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加数减法: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6、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1×9=10—19×5=50—57、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如:加法:3+3+3+3+2=14乘加:3×4+2=14乘减:3×5-1=148、“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这个数×倍数或倍数×这个数。9、有几个相同加数,就是这个相同加数的几倍。如:3个5就是5的3倍。四、观察物体知识点1、每个图形的左、右或上、下都是一样的,我们就把这样的物体叫做对称。2、用虚线把图形平分成完全对称的两个部分,这个虚线叫做对称轴。3、倒影属于上下对称。照镜子时,前后、上下位置不发生变化,只有左右的位置发生对换。4、长方形、正方形、圆都是对称图形。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五角星有5条对称轴,红领巾有一条。5、有些字或字母是对称图形。如3、8、个、中、B、C、E、D等。五、统计知识点1、“正”字表示法,“正”表示数量5。2、在统计图中,如果一格表示数量2,那么半格就表示数量1。六、数学广角知识点1、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不会选重或选漏。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复制链接]慧慧老师版主帖子1853积分1853e度金币12922注册时间20电梯直达楼主发表于2011-1-816:06:27|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2013深圳E度家长在线QQ交流园地,欢迎大家加入讨论!!点击更多本帖最后由慧慧老师于2011-1-917:48编辑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重点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10-12-29+展开(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串个门关注发私信(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8、加减法的估算(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估计、测量、计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知识点: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②从个位加起。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②从个位减起。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作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2、估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方法:个位小于5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5的多看,看成最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如:49+42≈9028+45+24≈100注:当问题里出现“大约”两个字时,就需要估算。3、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4、多几、少几已知的问题。比谁少几,就用谁减去几;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例题1.口算51-30=60-35=59-28=10+13=12+10=42+24=10+55=25+66=89+10=66+16=99-85=80-40=65-41=71+11=68+26=61-53=53-48=17+35=83-40=61-57=74-52=35+46=18+12=86-51=22+60=87-40=29+43=87-53=2、列式计算:(1)比29多17的数是多少?7的3倍是多少?8个6是多少?(2)两步竖式计算45+5+40=83-50-4=30-14-8=70-33+7=96-70+6=94-60+4=7+23-4=93-49+27=3、应用(1)二年级一班参加课外美术小组的有9人,参加音乐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2倍,参加音乐小组的有多少人?(2)二年级有8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二、米和厘米角和直角重点、难点1、(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能用给定的“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3)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4)能用厘米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2、(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用米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2)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4)初步认识线段,能辨别,能测量线段的长度,能画定长的线段3、(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初步认识角,并且能够辨认。(3)知道一个角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画角。4、(1)结合具体情境,直观认识直角,会画直角标记。(2)能利用工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利用工具画直角。(3)知道:一个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知识点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3、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6、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它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如:7、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课本41页图例)。8、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9、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10、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宽度有关。例题1、1米21厘米=()厘米53厘米-18厘米=()厘米2、一条线段有()个端点,是直的,可以度量。3、一个角有()个顶点和()条边,边是直的,不可以度量。4、1米的绳和100厘米的绳比较,()①两样长②1米的绳较长③100厘米的绳较长5、亮亮身高85厘米,玲玲比亮亮高10厘米,玲玲身高多少厘米?6、一根绳子对折两次后,长3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三、表内乘法重点、难点1、乘法的初步认识(1)结合数一数、摆一摆的具体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写法、读法,并能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2、乘法的初步认识(1)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2)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3)能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
本文标题: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15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