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一)薪火相承的传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中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教历史的国家,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三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就十分推崇诗教,创立了诗教的内容和方法,还对诗教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他还亲自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教材《诗经》。之后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等人都热衷于诗教。陆游、王阳明、郑板桥为教育子女还专门写下了大量的诗篇。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十分重视诗教。他在育才实验学校当校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盼望大家帮助我,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我不是要学生每个都成为诗人,那太困难了,但我却要由我们学校做起,使每个同学、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扩大出去,使每个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在教育实践中,他也常常通过写诗来教育学生,可以这么说,在他的教育思想中,诗教思想灼灼发光。诗让我们脱离愚昧,诗让我们走向昌盛,诗让我们引领风骚。综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诗教的思想一脉相承。(二)时代发展的潮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理科课程的建设,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那种以自然科学与技术为代表的工业文明标准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涉及人的心灵与精神的人文关怀却退却到社会文化的空间边缘。2000年前后,中国学生人格扭曲的非正常现象,不断敲打着沉睡在“GDP”梦想中的中国人,一个个青少年道德危机的个案,让教育家们一次次回忆起爱因斯坦在《纽约时报》上的教育声明:他必须获得鲜明的辨别力,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善,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良好教育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马加爵事件的发生,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学子却丧心病狂地屠戮4名亲如兄弟的室友,不能不让人沉思现代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今年的浙江语文高考试题大作文中提供了这样的材料: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某省(大家都认为是浙江)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仅为7.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该调查认为: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与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建设物质家国时,同时要建设精神家园。我们都已经认识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更需要足够的人文素养,没有足够的人文素养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科学技术的价值,正确运用科学技术服务与社会与人民的。《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25日)曾撰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每个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诗歌是体现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西方发达国家,每到著名作家、诗人的诞辰日,都会有诗歌朗诵会给予纪念,而反观我国诗界的现状,那写诗人多于读诗人的尴尬局面,都是因为诗歌读者群的萎缩。北京大学著名诗人臧棣直言不讳地说:“现在我们的周围不是缺少好的诗歌,而是缺少诗歌教育,这已经与我们快速发展的时代文化相距很远了。”如今,从小学阶段开始进行儿童诗的教学已经引起文学界、教育界有识之士的重视,提上议事日程,浙江、上海、江苏、广州、湖北等地的多所学校开始了实践层面的研究,所以进行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迫在眉睫。(三)课程改革的呼唤2001年9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历经五年准备后正式实施,本次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课程结构的重建。根据我国当前发展差异大、文化多样的国情,课程要实现多样化是改革的必然方向,也就是要走国家、地方、学校共同建设课程的路子。《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即校本课程。”我校创办于光绪七年(1878),是一所有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老校,涌现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鲁克、李偀民,著名翻译家李俍民、赵白,留学文学的鼻祖、旅美作家於梨华等在国内、甚至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校友。因此我们开发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儿童诗校本课程不但符合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课程改革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离不开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人教版(其实也包括其他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更多地关注文学性,儿童文学作品在其中占了非常高的比例,单第一册教材中,就有36篇儿歌、儿童诗(包括古诗)。让孩子多读诗、多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并籍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已成为小学语文课改的共识。(四)学生发展的需要“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了敌敌畏,不知死多少。”“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了三千丈,一摸口袋没有钱。”……目前,类似顺口溜形式的童谣和带有“情色”内容的口袋书在一些校园十分流行,且大有蔓延之势。可是一部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作品印数却不到10000册,这对中国近3亿的少年读者群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这样的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有了这样的底本,在经受怎样的磨难,在经受怎样的风浪,都能昂首挺胸地走出来。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实施儿童诗教学,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儿童文学作家、中国儿童文学创委会副主任樊发稼老师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它们的想像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心性的好的儿童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烙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美学大师朱光潜认为:“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兴趣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世界本质上是诗的,诗让我们的心灵世界充实,让我们的情感生活丰富,让我们的想像天地广阔。“少年若天成。”小学阶段学习儿童诗符合学生的生心理特点也一定能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童年,诗意的人生。二、课题的理论依据(一)传统诗教的成功经验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是一部诗教的历史,从文学史上最早记录的文字,到《诗经》《离骚》,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路走来,传统诗教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历史上的英杰文豪许多受益于诗教:骆宾王七岁作《咏鹅》诗;白居易五岁开始学诗,九岁就能识声谙韵,十六岁就写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陆游自小受到父亲的诗教,吟诗、做诗,不但学到了做诗的技巧,更重要的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最终成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在我国的台湾地区,七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学校中的儿童诗教育,那些从事诗教的老师如黄基博、林武宪等人不但指导孩子写出了大量清纯质朴的诗作,而且自己也成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大陆的邱易东也在八十年代后期尝试诗教。九十年代后,在诗人圣野、黄亦波的大力倡导、大声疾呼和精心培育下,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一大批学校参与儿童诗教学,其中的宁海实验小学、金华环城小学、上海杭州路一小等都取得骄人的成绩,涌现出吴导、曹莽、葛颖莹等多名全国知名的小诗人,相关的诗教课题分获省市教育科研成果奖。上述的事例足以证明学龄儿童可以学诗,进行童诗教学对创建学校特色大有裨益。(二)学龄儿童的认知规律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远胜于抽象思维,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以直观表象的形式,进行思维的。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只能运用只言片语,却又不乏童真、童稚和童趣,这样的语言犹如沙砾中的珠贝,采集出来都是富有灵性的精美小诗。诗歌短小、精致、富有韵味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我国台湾地区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低段课文以韵文为主,小学生从写诗到写文,写诗是写文的基础。台湾教育界的人士认为:让孩子学写诗,比学写文更符合儿童年龄的特点。事实上课改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童诗(包括儿歌)和韵文,就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安排的。(三)学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文学能力包括三个层面:生理的感觉—运动层面,心理的意识—符号层面,文化的审美—经验层面。而心理经验必然要伴随着生理过程一同发挥作用。儿童的心理过程(知、情、意)、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等)和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以及逐渐形成的世界观),都势必会逐渐渗透、融合、凝练在每个儿童的文学能力结构中,形成其文学结构能力的独特性。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质朴、富有幻想,这是儿童诗的教学的基础。事实上儿童诗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一是儿童的天性是好奇,好幻想,儿童诗教学能投其所好,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习作的兴趣。二是儿童想像力发展较早,儿童诗教学可以用其所长,把儿童潜在的想像力发展成创造思维能力。三是儿童诗语言的精炼、音韵优美的特点,对于规范孩子的语言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三、课题的概念界定儿童诗是指一种特别重视节奏、声韵的美感,文字流利自然,内容生动活泼,情趣昂然,适合儿童念唱或朗诵的诗作。校本课程开发指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儿童诗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就是从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出发,依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依靠学校的教师和校外的儿童文学作家、教学专家共同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儿童诗校本课程,并通过具体的实施,让学生达到逐渐增长知识、扩大生活经验、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健全人格的目的,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的形成。四、课题的实施目标总目标:通过课题的研究,确立“儿童诗”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编写“儿童诗”校本教材,总结“儿童诗”教学的方法,探索实施“儿童诗”校本课程的途径和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学校办出特色。具体目标:1、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着“习诗育人”的宗旨,开发“儿童诗”校本课程,通过“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最终达到丰厚他们人文素养的目的。2、通过该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使教师能作为主题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中来,让他们在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中接受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新的冲击,形成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教学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3、通过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明确学校的教育哲学,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通过课题的实施,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通过诗教对学生的人性化影响,从而引领的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习气,最后达到辐射社会的功效。五、课题的实施原则(一)生本性原则由于国家课程的统一性、规定性、和单一性,往往顾及不到具体学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水平和发展需求,因而长期以来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很少有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的权力,一些学生苦学、厌学也在情理之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变学校教育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发展水平、发展需求的课程运行模式。我们的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个性差异,以学生素质发展,个性和人格得到更充分、自由发展和健全为目的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始终以学生需求为本。(二)趣味性原则这是指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照顾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课程教材开发的内容要尽可能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三)教育性原则儿童诗如所有的文学体裁一样,具有认识、审美、娱乐和教育的功能。与一般的文学体裁相比,它更能够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提高孩子的审
本文标题: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25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