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多发性硬化互动百科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ltipleltiple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青、中年多见,临床特点是病灶播散广泛,病程中常有缓解复发的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sclerosis,MS)是常见的脱髓鞘疾病,患者以20~40岁女性为多。临床病程数年至十余年不等。以反复发作与缓解交替为其特点,缓解期长短不一。神经系统的症状因累及部位不同而颇为多样。多发性硬化症的特征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的多样化,配合反复的缓解与复发。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病变位于脑部或脊髓。神经细胞有许多树枝状的神经纤维,这些纤维就像错纵复杂的电线一般,中枢神经系统中组织成绵密复杂的网络。大自然很巧妙的在我们神经纤维的外面包裹着一层叫“髓鞘”的物质,髓鞘不仅像电线的塑料皮一样让不同的电线不致短路,同时人体的髓鞘还可以加速我们神经讯号的传导。髓鞘被破坏后,我们神经讯号的传导就会变慢甚至停止。多发性硬化症就是因为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大小不一的块状髓鞘脱失而产生症状。所谓硬化指的是这些髓鞘脱失的区域因为组织修复的过程中产生的疤痕组织而变硬。这些硬块可能会有好几个,随着时间的进展,新的硬块也可能出现,所以称作多发性。此病的症状视其所影响的神经组织而定,患者可能出现视力受损视神经病变、肢体无力、平衡失调、行动不便、麻木、感觉异常、口齿不清、晕眩、大小便机能失调等症状,症状因人而异,严重程度不同。这些症状可能会减轻或消失,消失后也可能再发作。是否会产生新的症状或是产生新症状的时机则无法加以预测,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髓鞘的病变有许多不同理论,一般认为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也就是说我们的免疫系统错把髓鞘当成外来物质而加以破坏。个人体质或病毒都有可能促成这种免疫反应;到目前为止,医学界还找不出那一种病毒可确定为此病的元凶。总之,其病因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谜。虽然到目前为止根治多发性硬化症的药物尚未被发现,但是对于控制病情及疾病所带来的后遗症仍有许多的治疗方法。对于疾病所带来的症状如僵硬、痉挛、疼痛、大小便机能失常等,合并药物及复健的治疗都可使症状改善。皮质类固醇可用来治疗急性的发作;近来则有贝它干扰素对于减少复发的次数及复发时严重程度的报告。许多医师也发现,抱持着乐观态度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往往能享受更丰富的生活,及更容易得到症状的改善。多发性硬化-分类事实上、有20%的病人并无症状、而是在死後解剖发现大脑有其病灶。85%多发性硬化症病患初发时以反覆复发缓解(relapseremittingmultiplesclerosis:RRMS)来表现;其中30%进展为二次性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症(secondaryprogressivemultiplesclerosis;SPMS)、之前反覆复发缓解的病程趋缓。10%病患属于原发性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症、无法看到明确缓解的病程、而是自病程开始便持续恶化、其预後亦最差。多发性硬化-并发症1、尿便障碍:在多发性硬化的不同阶段,如果双侧锥体束受损,很容易带来尿便障碍。早期,神经功能突然受损,尿便不能顺利排出,造成尿便潴留。后期,形成神经原性膀胱,出现尿急、尿频,尿溢出,膀胱内残余尿增加。两种情况下,均容易引发尿路感染。2、痉挛性瘫痪:痉挛是多发性硬化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突出特征,由于失去上运动神经元的控制,下神经元功能亢进,肌肉张力增高,往往伴有肌肉无力,使得患者活动受限。咽喉部位肌肉痉挛形成假性球麻痹,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呵,说话不流利。双上肢痉挛的存在,使得手活动不灵活。双下肢痉挛,患者多有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容易跌到致伤。3、发作性症状:痛性强直性痉挛,皮肤灼热痛。多认为是髓鞘脱失致神经间传导短路造成。病灶发生在上颈段脊髓,交感神经中枢受刺激可出现手脚多汗,受破坏时手脚干燥无汗。4、抑郁:因为多发性硬化病理过程可以引起心理问题,疾病的致残性使患者运动障碍,限制了自身活动,与社会隔离,逐渐出现神经心理缺陷,发生抑郁。建议:正确对待生病,早期复发,神经功能受影响不重,患者应尽早下床活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家庭劳动。活动受限的患者,如有肢体功能残存,也应积极进行功能锻炼,增强自信。影响较明显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5、褥疮:如果发生脊髓横断性损害,患者出现病灶水平以下截瘫,长期卧床,神经功能障碍血液循环不良,营养缺乏,皮肤受压后,容易破溃形成褥疮,难以愈合。多发性硬化-病理变化经典型MS病变分布广泛,可累及大脑、脑干、脊髓、视神经等处,其中以白质,特别以脑室角或室旁白质的病变最突出,但灰质也可受累。病灶呈圆形或不整形,大小不一,直径从0.1cm到数厘米不等,数目多少不一,新鲜病灶呈浅红色或半透明状,陈旧病灶呈灰白色,质地较硬。显微镜镜下,脱髓鞘是本病的主要变化,早期多从静脉周围开始(又名静脉周脱髓鞘)伴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进行性脱髓鞘病灶的边缘常有多量单核细胞浸润,病灶中髓鞘变性崩解成颗粒状,并被吞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轴索大多保存,部分可因变性而发生肿胀、扭曲断裂,甚至消失。此外,少突胶质细胞明显减少,甚至脱失;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十分明显,有时可出现肥胖细胞。晚期病灶胶质化,成为硬化斑。如脱髓鞘区与有髓鞘区相互交替,形成同心圆样结构,则称为同心圆性硬化又名Balo病,在我国东北和西南地区有散发病例的报道。近年观察发现,同心圆硬化和一般的脱髓鞘病灶可出现于同一病例;因此Balo病可能仅是经典型MS的某一阶段的表现。Schilder病则表现为大脑皮质下白质广泛的融合性脱髓鞘病变。皮质下弓状纤维的髓鞘保存完好是其特征。部分病例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和视神经,引起视力损害和脊髓症状,此即视神经脊髓炎又名Devic病,此型在远东常见。中国有仅累及脊髓的Devic病报道。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病因不明,可能和下列因素有关:①遗传因素:在欧美白人患者中HLA-A3,-B7和-DW2抗原阳性者较多。②人文地理因素:本病在寒温带多见,热带则较少。欧洲人发病率高,而东方、非洲人患病率较低。③感染因素:曾怀疑麻疹病毒、疱疹病毒和HIV病毒与本病有关,但即使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灶内及周围脑组织中的病毒基因组,亦未能得出明确的结论。动物实验表明,注射脑组织成分或狂犬病疫苗均可引起脱髓鞘病变,提示本病可能为多种因素诱发的变态反应疾病。在脱髓鞘病灶内可检出CD4+T(辅助)和CD8+T(抑制)细胞,然而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多发性硬化-临床病理联系本病病变分布广泛且轻重不等,故临床表现多样,有大脑、脑干、小脑、脊髓和视神经损害等症状,如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痉挛性瘫痪、共济失调、眼肌麻痹、膀胱功能障碍等,病情发作和缓解可交替进行多年。多发性硬化(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的脱髓鞘性病变为特点的自身免疫病,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多病因及环境和遗传因素等有关。女性罹患MS的机会略高于男性,目前全球约有250万MS病患者。MS病变散在多发,可殃及大脑半球、视神经、脑干、小脑和脊髓。症状以肢体瘫痪最为多见,伴有视力障碍、眼球颤、眼肌和面神经麻痹、眩晕、呕吐、听力减退、感觉障碍等。MS病的诊断和治疗都较难,是一个目前尚不能根治的慢性疾病,但药物可以减少本病发作的次数和严重程度。病程中的缓解和复发是本病的重要特点。缓解期最长可达20年。复发多为急性或亚急性,复发次数可达10余次或数十次,每复发一次均会残留部分症状和体征。感冒发烧、感染、外伤、手术、妊娠、过度劳累、药物过敏等均可诱发或引起MS复发。多发性硬化由于在磁共振检查上的表现与脑部肿瘤相似,容易混淆,故易被误诊为脑肿瘤。因此,除磁共振检查外,还应结合肌电图、脑脊液检查及临床表现,对MS进行确诊。多发性硬化-病因介绍MS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该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在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决定了个体易感性。a、自身免疫反应:MS的组织损伤及神经系统症状被认为是直接针对髓鞘抗原的免疫反应所致,认为是由T细胞所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b、病毒感染:流行病学资料显示,MS与儿童期接触的某种环境如病毒有关,曾高度怀疑为嗜神经病毒如麻疹病毒、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I型,但从未在MS患者的病灶里证实或分离出病毒。c、遗传因素:MS有明显家族倾向约15%的MS患者由一个患病的亲属,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机率比一般人群高12—15倍。d、环境因素:MS的发病率随纬度的增高而增高。多发性硬化-临床表现多发性硬化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几乎所有的神经症状均可包括,而且多变,由于症状多种多样,临床上很容易误诊。a、初发症状常包括一个或多个肢体局部麻木无力、刺痛、发凉,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复视,平衡障碍,排便功能障碍等多种功能性病变。还有些病人表现急性或渐进性的痉挛性轻截瘫和感觉缺失。b、初发后可有一定时间的缓解期,再复发可为原有症状也可出现新的症状。c、常见症状体征:(1)肢体瘫痪,无力,沉重(2)感觉障碍(3)平衡失调(4)视力缺损,复视(5)进行性无力(6)急性脊髓炎(7)疼痛(8)束带感(9)局部发凉(10)情绪异常(11)lhermitte征(12)面部感觉障碍(13)阵发性瘙痒(14)构音障碍。Lhermitte(勒麦特)征是指低头诱发的,自颈部向肢体或/和躯干放射的触电样感觉异常。又称前核间型眼肌麻痹综合征、内侧纵束综合征。指颈前屈时产生短暂电击样感觉异常,已知该征与多发性硬化、脊髓瘤、蛛网膜炎、颈椎病、放射性脊髓炎、亚急性联合变性及接触氧化二氮等多种原因有关。多发性硬化患者被动屈颈时会诱导刺痛感或触电样感觉,从颈部放射至背部甚至到下肢的放射性触电感。头复位时,症状消失;屈颈动作愈迅速有力,触电感亦愈强烈,如屈颈动作缓慢,触电感则较轻微。是多发性硬化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多发性硬化-诊断情况一、病史及症状临床症状复杂多变,病程呈自然缓解与复发的波动性进展,感染、过劳、外伤、情绪激动对本病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因病损部位不同,临床征象多种多样。常见者有:1、精神症状:可表现欣快、易激动或抑郁。2、言语障碍:小脑病损引起发音不清、言语含混。3、颅神经及躯体感觉、运动、植物神经系统均可受损,依据受累部位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二、体检发现1、颅神经损害:以视神经最为常见,视神经、视交叉受累而出现球后视神经炎。除视神经外,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听神经也可受累而出现相应的体征。2、感觉障碍:多由脊髓后索或脊丘系斑块引起。表现为麻木、束带感,后期可出现脊髓横贯性感觉障碍。3、运动系统功能障碍:锥体束损害出现痉挛性瘫痪,小脑或脊髓小脑束损害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4、少数病人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三、辅助检查1、腰穿CSF:压力多正常,蛋白含量增高,以球蛋白为主。2、脑电图可异常。3、视、听神经诱发电位异常。4、头颅CT或MRI可见病损部位有斑块异常信号。多发性硬化-治疗进展多发性硬化是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约50%的患者在发病后15年后不能独立行走,现有的治疗均不能延缓疾病的进程。近年来,随着对MS致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神经病理学、神经影象学的发展,对MS的治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外进行了大型的临床药物实验,目前应用较多的药物是利鲁唑,现就MS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疾病调节治疗:治疗MS的免疫调节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和乙酸。在国外干扰素已成为治疗复发-环节型MS的一线药物,它也可用语治疗继发-缓解型MS。干扰素可减少MS的临床复发次数,MRI上新损害病灶减少伴损害体积的缩小。近来随着MRI质子波谱成像的应用,人们发现一种特异性的神经元和轴突完整性的标记物N-乙酰天冬氨酸在MS急性损害和早期MS患者脑组织中含量减少,高度提示轴突损害贯穿于MS的整个病程,MS早期即有轴突的损害,且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目前建议早期应用干扰素和乙酸治疗以减少不可逆习惯的轴索损害,延缓MS的恶化。2、细胞因子调节物:
本文标题:多发性硬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34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