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题多变”的悟学导学训练策略经修改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题多变”的悟学导学训练策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大洋镇里旺小学甘娴连邮政编号:537214联系电话:13481554870摘要:从书中看到“近年来,中国内地和香港学者有个共识,变式教学反映了中国数学教学的某些合理之处.更为广泛地发现。”的观点。因此,本文就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把新知变旧知寻找最近认识发现区,将复杂问题变为单间问题,学会一题多变,触类旁通,进而悟出解题规律,并经一题多变,拓展知识,归纳出曲折地反复地不断深化的一题多变导学悟学训练课程设计模型,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克服了传统教辅模式中存在的教师变题,学生做题的题海战术。形成了学生主动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主人。关键词:一题多变以旧导新触类旁通悟学导学引言:在多次参加质量分析教研的活动中,对几年来的试题分析都发现到质检试题都是立足课本例题,习题。注重例题,习题的变式训练,例题的改造,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挖掘课本例题和习题的潜在智能,巧妙改变,恰当地对它进行演变、引伸、拓广,充分发挥课本上例题、习题的作用,使学生对所变习题既有熟悉感又有新鲜感。这样不但能诱发学生的解题欲望,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而且又能训练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上的例、习题是经过认真筛选后设置的,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典型性、探索性。在教学中要善于以这些例、习题为原形进行适当的引申、拓展和解题后的反思,这不但使例、习题的教学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索、创新的意识,使之不断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借题发挥,适当变换、引申、拓展,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通过有意识的隐去结论,使学生必须根据题设作一番思考,先探究问题的结论,再给出证明或计算。这一高强度的思维活动,从传授知识变到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从注重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转变到注重让学生“会学”知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可能有些同行认为一题多变是早就用了,但是据我调查以往所用的一题多变,常常是学生在老师给出的变题中练习的,并常常在总复习练习中才会大量出现。平时新知教学中很少用,我也采用过,可是由于当时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很难完成一题多变练习的。因此,我则不以为然。其实从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只要有心钻研,无论是教材例题,还是课外习题,都可以进行一题多变的练习。特别在新教材的中便有许多一题多变的例题,再加现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大地增加了课堂容量,一题多变练习有了时间的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课本适当编制一些一题多变的习题,必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在此我将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在课堂上进行“一题多变”的具体方法:一、引导学生学会“一题多变”把新题变旧题,变题方法如下:1、联想以前所学的知识中,与例题的意义比较相似的题目,寻找新知的最近认知发现区,引导学生以旧导新。2、把不常见的事变成本地常有的事情3、把数目大的变成数目小的问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直观到抽象的循“序”过程,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对其本质的认识。孔子强调学习要按一定顺序,不可杂乱无章,学习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孔子说“无欲速”,因为“欲速则不达”。颜渊称赞孔子“循循然善诱人”,表明孔子善于依据教学内容的客观顺序,又能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步一步地进行诱导,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有步骤地学习,越学越有兴趣。而利用一题多变就能很好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想一想能不能变成以前曾经学过类似的题目二、引导学生学会“一题多变”触类旁通,悟出解题规律,同类变化的方法如下:(1)变事情。(2)变数字。这样通过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同类变题训练,使学生及时巩固算法,特别是小学所学的计算题就能体会到一题多变的意义。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也许不会在同一课时完成这一教学任务。但不管用了几课时,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发现数的大小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计算步骤思路并不变,只在计算法则上有所变化。感受其中所渗透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意图。因此在完成一个数学题的解答时,有必要对该题的内容、形式、条件、结论,做进一步的探讨,以真正掌握该题所反映的问题的实质。如果能对一个普通的数学题进行一题多变,从变中总结解题方法;从变中发现解题规律,从变中发现“不变”,必将使人受益匪浅。三、引导学生学会超级变变,将知识的拓展。拓展的变题的方法如下:(1)保持条件不变,变换问题;(2)保持问题不变,变换条件;(3)条件和问题同时改变比如1:二年级上册数学例3:36+35第一步:引导学生“一题多变”把题目变简单化师:想一想,能不能将这道36+35计算题,变成一道一位数加法和一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法的计算题?生1:36+5=41生2:41+30=71,然后通过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很快悟出例题的算理:36+35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算理:(1)先加个位,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写1(2)再加十位并加上个位进上的“1”第二步:“一题多变”触类旁通。师:想一想一个加数36不变,另一个加数的个位是几才满十?谁能变?生1:变成了:36+34=同桌到黑板前列竖式笔算生2:变成了36+36=同桌到黑板前列竖式笔算生3:变成了36+37=同桌到黑板前列竖式笔算生4:变成了36+38=同桌到黑板前列竖式笔算生5:变成了36+39=同桌到黑板前列竖式笔算师:想一想一个加数35不变,另一个加数的个位是几才满十?谁能变?生6:变成了35+35=生7:变成了37+35=同桌到黑板前列竖式笔算生8:变成了38+35=同桌到黑板前列竖式笔算生9:变成了39+35=同桌到黑板前列竖式笔算又想一想两个加数都变,但是要求只是个位上相加满十的计算题有哪些?生1:变成了58+27=同桌到黑板前列竖式笔算生2:变成了54+39=同桌到黑板前列竖式笔算生3:变成了47+28=同桌到黑板前列竖式笔算第三步:“一题多变”实行知识的拓展,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的十位上是几相加才满十?生1:变成了36+75=生2:变成了36+85=生3:变成了36+95=把知识拓展到连续进位加的新知识点。这些计算题以后才研究怎样算?又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20页第一步:新题变旧题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可以变成以前学过的题目吗?新题变旧题(由分数应用题变成整数应用题)生1:变成了:噪音对人的健康有害,绿化造林可以降低噪音。原来听到汽车的噪音是80分贝,绿化后降低了1/8,降低了多少分贝?分析与解答:80×1/8=10(分贝生2:变成了:噪音对人的健康有害,绿化造林可以降低噪音。原来听到汽车的噪音是80分贝,绿化后降低了10分贝,人现在听到的噪音是多少分贝?分析与解答:80-10=70(分贝)然后通过学生新旧对比分析讨论很快悟出例题的算理:原来的数量-原来的数量×降低的分率=现在的数量生3:还可以变成了:噪音对人的健康有害,绿化造林可以降低噪音。原来听到汽车的噪音是80分贝,绿化后现在是原来的(1-1/8),人现在听到的噪音是多少分贝?分析与解答:80×(1-1/8)=70(分贝)然后通过学生新旧对比分析讨论很快悟出例题的算理:原来的数量×现在的分率(1-1/8)=现在的数量第二步:“一题多变”触类旁通。师:想一想如果不是讲噪音是别的呢?(变事情)生1:可以变成了:一种商品,原来成本是80元,技术革新后,降低了1/8,现在成本是多少钱?分析与解答:80×(1-1/8)=70(元)生2:变成了:我家上个月共用电80千瓦时,这个月比上个月节约1/8,这个月用电多少千瓦时?分析与解答:80×(1-1/8)=70(元)师:想一想如果不是讲噪音是别的呢?(变事情又变数量)生3:变成了:一个商店,上午卖出水果180千克,下午卖出的比上午卖出的少1/9,下午卖出多少千克水果?分析与解答:180×(1-1/9)=160(千克)等等的解法悟出解题方法都相同,都是:问题的分率=1-少的分率师:想一想如果不是讲噪音是别的呢?(数量逆变)生3:变成了:一个商店,第一周卖出水果180千克,第二周卖出的比第一周卖出的多1/9,第二周卖出多少千克水果?分析与解答:问题的分率=1+多的分率,180×(1+1/9)=160(千克)等等的解法悟出解题方法都相同,都是:单位“1”的数量×问题的分率=问题的数量第三步:“一题多变”实行知识的拓展师:想一想如何只改变条件,不改变问题谁会变?生1:噪音对人的健康有害,绿化造林可以降低噪音。原来听到汽车的噪音是80分贝,绿化后降低了1/8还少5分贝,人现在听到的噪音是多少分贝?分析与解答:80×(1-1/8)-5=65(分贝)相信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需要我们不断的归纳,分类,总结。总之,教师在立足教材,引导学生如何进行一题多变面,使学生学会用联想旧知,联想同类,改变事情,改变问题中的条件或问题等等变题方法,从中悟出解题规律、方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避免题海战术,巩固数学知识,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态度。但在利用典型习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时,应注意几个方面问题:1、要有的放矢,适度进行课堂调控,一题多变训练时要适度,不要牵扯太远,避免学生陷入太多的类同之处,造成事倍功半,事与愿违。2、教学过程应是以学生提出一题多变的问题、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如何变,解题方法也由学生悟出,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变题不是由教师提出,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忌包办代替。3、“一题多变”不仅单是在新授课时使,也可以在复习课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改变复习课单调的教学过程,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参考文献:1、孙旭花《螺旋变式课程设计模型中“一题多变”设计理念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设计之启示》中学数学教学参考391期24-272、作者:翟连林《小学数学专题讲座》出版社: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年份:1993.63、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题多变”的悟学导学训练策略经修改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60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