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名词解释:坳拉谷盆地:以正断层为边界、发育于克拉通内的地槽或地堑被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大陆边缘变质相:以岩石中出现一定的变质矿物组合为标志,反应变质作用发生时特定的温度压力条件薄皮构造:大陆碰撞过程中,大陆地壳拆多成薄片并伴随变薄的地壳楔相互叠覆逆掩作用。沉积建造:泛指在一定构造背景条件下,当地壳发展到某一构造阶段时所形成的一套具有特定岩相组合的沉积岩系沉积相:沉积相就是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沉积物)特征的综合。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包含了岩相和古地理两方面的含义沉积盆地:地球历史上长期处于沉降状态并被厚层沉积物充填的盆地。成山作用:造成明显正地形的地质过程,可以是造山带的隆起成山,也可以是断裂作用造成的基本未变形的地质体的过程。超高压变质作用:以出现石英、金刚石等超高压变质矿物为标志拆沉作用:泛指由于重力的不稳定性导致岩石圈地幔、大陆下地壳或大洋地壳沉入下伏软流圈或地幔的过程大地构造学:研究整个地球(岩石圈或大陆地壳)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地槽:指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地台:是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地盾:大陆地壳上相对稳定的部分,长期相对上隆,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地表,缺失或局部边缘有很薄的沉积盖层大陆裂谷:指地壳上延伸很长、切割很深的张裂谷地幔柱:地幔深处甚至核—幔边界上产生的圆柱状上升的热物质流复理石沉积:浊流沉积的海相地层,特征是厚度大、通常很少含化石、具有薄层的递变层理构造层:构造单元的物质体现,指同一构造阶段产生的建造和改造的总和。建造包括沉积、岩浆和变质建造,改造指构造运动的频繁、方向和强度以及构造的形态、类型和组合特征。构造区:构造单元的具体化,是指处于同一地壳演化阶段且大地构造性质相同或者相似的地区,一个构造单元可进一步划分为许多构造区构造单元:地壳分为地槽、地台和过渡区海底扩张:地幔物质从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处上升涌出,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成新的洋底,并推开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当洋底扩张到达海沟处,向下俯冲,重新回到地幔中弧后盆地:位于岛弧后面向着大陆一侧,发育于B型俯冲的仰冲板块上滑塌堆积:由水下重力滑动和塌落的不同类型松散沉积物堆积而成的半流体沉积体克拉通盆地:是指在地质历史的很长时期内下沉的区域性的坳地,是地壳上已经稳定的和很少遭受变形的所有部分磨拉石沉积:是一套以陆相为主的巨厚的砾岩和砂岩占优势的沉积组合,产出于山间坳陷和边缘坳陷软流圈:把岩石圈下面的低速层叫软流圈,厚约100km,岩石圈在软流圈上能较为自由地活动三联点:如果有三个板块相交,分割三个板块的边界交汇于一点,这一点就称为板块三联点双变质带:指变质时代接近的两条在空间上平行展布的高压相系和低压相系的区域变质带蛇绿岩:是一种特殊的超镁铁质和镁铁质岩组合,由底向上为:超镁铁质杂岩,辉长岩类杂岩,镁铁质席状岩墙杂岩,镁铁质火山杂岩蛇绿岩套:是具有蛇纹石基质以及被其包裹的氧化铁或其他浸染副矿物的致密构造而不是片状构造的一大套岩石。(古洋壳在大陆壳上的残余,代表古洋壳,出现在板块缝合带,洋盆存在的标志。)TTG岩套:包含了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的岩石组合威尔逊旋回:大陆裂解到大洋开闭的整个过程称为威尔逊旋回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上部的刚性部分称为岩石圈,而将其下的低速层称为软流圈主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造山带:在构造事件中因褶皱和其他变形作用形成的线状延伸地带造山作用:在地球深部构造动力学背景下,岩石圈和地壳发生的剧烈构造变动、物质成分重组、结构重建的复杂的物理、化学的漫长连续地质作用过程造山运动: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指地槽造山过程的构造运动,亦称褶皱运动、造山幕、褶皱幕等转换断层:横切大洋中脊的一种剪切断层,由于转换断层的活动与大洋中脊的扩张同时进行,结果使水平错动仅发生在两侧洋脊段之间,且断层的水平位移方向与两侧洋脊段的错动方向正好相反。(以加利福尼亚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为代表)增生楔型体:俯冲杂岩带中代表性岩石组合,是指一种含有外来的和原地的、各种大小不同的岩石碎片和岩块经受构造作用嵌入到遭受更大破坏而强烈变形的韧性基质中的构造组合体填空题板块构造与岩浆岩类型分类:拉斑玄武岩系列,钙碱性系列,碱性系列板块构造学说两大支柱: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划分的依据:地震带的分布变质作用类型:接触热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埋藏变质作用、海底变质作用构成大洋地壳的岩浆岩主要是:基性岩类和超镁铁质岩类古板块边界判定标志:造山带、岩石圈深断裂、蛇绿岩套、活动型复理石组合、古生物、古气候、古地磁标志冈瓦纳大陆: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南极洲、阿拉伯半岛、印度、中国西藏控制中国大地构造的动力体系(三大构造域):古亚洲洋构造域、特提斯洋构造域、环太平洋构造域劳亚大陆:北美洲、欧洲、亚洲大部(不包括阿拉伯半岛和印度)裂谷带的形成演化过程:裂前拱起阶段—陆内阶段—陆间阶段—大洋裂谷阶段判断古俯冲带的标志或地缝合带的标志:混杂堆积全球造山带分布:环太平洋带、北大西洋带、北冰洋带、特提斯带、乌拉尔—蒙古带。三大古板块: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塔里木板块三大造山系:天山—兴蒙造山系、秦岭—祁连—昆仑造山系(中央造山系)、滇藏造山系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大洋中脊、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太平洋两侧的俯冲带有:安第斯型(沟—弧型)、西太平洋型(沟—弧—盆型)中央造山系包括:东、西昆仑造山带;祁连造山带;秦岭—大别造山带;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构造带。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角度不整合、磨拉石沉积组合、沉积组合性质的突变、构造变形、动力变质作用、岩浆活动。简答题:安第斯型(科迪勒拉型)大陆边缘和西太平洋型(岛弧型)大陆边缘的区别?(可图文并茂)⑴.①.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特征:包括海沟、大陆坡、山弧,后缘无边缘海或弧后盆地,陆架狭窄,陆坡较陡,地形高差十分悬殊。(可根据自己对于安第斯山脉附近洋底形态来描述②.岩浆活动特点:火山—深成岩浆岩带是其重要标志之一;火山活动以钙碱性系列为主;深成岩类由洋侧往陆侧具有横向分带性。③.沉积作用特征:沉积作用出现于海下和陆上;磨拉石建造是安第斯型造山带重要特征之一。④.弧背盆地和A型俯冲。⑤.可从大西洋型转化为安第斯型。⑵.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称主动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像比邻大陆路板块之下的俯冲削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是岛弧~海沟型,如日本海是弧后盆地,大洋壳包括海沟,弧沟间隙,火山弧和弧后盆地等构造单元。特征:活动性较强有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很难见到摩拉石建造板块构造划分的标志、依据?板块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震活动的分布;划分的标志是造山带、洋中脊、海沟……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①离散边缘-被动型大陆边缘:以大西洋两岸为代表,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组成。陆壳与大洋盆地之间没有海沟相隔,缺乏火山与地震活动。②汇聚边缘-动大陆边缘:西太平洋型(边缘海—岛弧—海沟型),以太平洋西缘为代表,由岛弧—大陆架—大陆坡组成。在岛弧向大洋一侧的大陆架、大陆坡很窄,或者没有,直接发育有深海沟。在岛弧向大陆一侧,常常发育有宽广的大陆架。③转换边缘.大陆漂移的基本论点:1.石炭纪以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和大洋,前者叫泛大陆(潘基亚联合古陆)、后者叫泛大洋;2.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上;3.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联合古陆破裂,产生离极漂移和向西漂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4.大西洋、印度洋是在大陆分裂漂移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5.大陆离极漂移和向西漂移过程中,前缘受挤压形成褶皱山脉,后缘黏结、拖曳成岛屿、岛弧。大洋型地壳和大陆型地壳区别?大陆型地壳比大洋型地壳厚、老、密度小。大洋型地壳平均厚度7km,主要由硅镁层组成;大陆型地壳平均厚度40km,由上部硅铝层和下部硅镁层组成。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证据?⑴.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古气候和古生物证据;古地磁学证据;大陆拼接;地质证据。⑵.海底扩张学说证据:大洋底的结构特征;大洋底的地形特征;海底磁异常特征;大洋底岩浆岩年龄特征;大洋底沉积物年龄特征;转换断层。碰撞造山带和俯冲造山带的概念、区别?1.俯冲造山带包括弧前体系、弧后体系和被动陆缘体系三部分;造山的主要驱动机制是岩浆的热动力;结构上以具有性质不同的双带(内带和外带)为特征。2.碰撞造山带是由两个大陆板块之间、大陆与岛弧之间、两个岛弧之间以及大陆与微板块之间的汇聚碰撞引起的造山带;是一种机械力驱动的造山作用。中国的三级阶梯?第一阶梯: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第二阶梯:高原和盆地(其余三个高原和盆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三阶梯:平原和丘陵(四大平原和三大丘陵)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的区别?⑴.①.被动大陆边缘又称稳定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是构造上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大陆边缘;②.其特征为由宽阔的大陆架、较缓的大陆坡以及平坦的大陆陆基组成;⑵.①.主动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②.包括海沟、弧沟间隙、火山弧和弧后盆地等构造单元。中国造山带的划分?中国的造山带发育,按其走向可分为近EW向和近SN向两大体系。近EW向造山体系有北部的天山-兴蒙造山系,中央造山系和西南部的青藏-滇西造山系,近SN向造山体系有华夏-西太平洋造山系。所以,中国的造山带可归并为天山-兴蒙造山系,中央造山系,青藏-滇西造山系,华南造山带,西太平洋造山系五大体系论述题:1.三大板块(华北、扬子、塔里木)的特征已及关系等(可从盖层、基底、形成时代方面论述)?⑴.概述:①华北板块是吕梁运动后出现变质的沉积盖层,是我国最古老的克拉通;具有前震旦纪的结晶基底,自元古代起都是稳定型沉积,盖层变形弱,岩浆活动少;基底形成时间是1800Ma前;②扬子古板块是我国东部第二个主要的前震旦系克拉通。具有前寒武系基底,自震旦纪起都是稳定型沉积,未变质,海相沉积持续到T2;基底形成时间是800Ma前;③.塔里木古板块基底形成时代与扬子板块一样。⑵.基底岩系:华北板块的基底岩系是由太古代和早元古代地层所组成;基底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阜平旋回、五台旋回、中条旋回;扬子板块基底岩系具有双层基底,下层为中深变质的结晶基底,上层为浅变质褶皱基底;塔里木板块基底岩系经历了阜平运动、中条运动以及晋宁运动。⑶.盖层:华北古板块沉积盖层从中元古代到三叠纪;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都有稳定活化盖层;扬子和塔里木从南华系开始都有盖层,早古生代同位于南纬低纬度区,二者笔石、三叶虫、牙形石面貌相近。2.三大造山系的特征?⑴.天山—兴蒙造山系是亚洲中部西伯利亚古板块以南巨型的中亚—蒙古—鄂霍次克古生代弧型造山区的一部分,东临滨太平洋中新生代大陆边缘活动区。古生代是其强烈活动时期,最终于晚二叠世末期碰撞造山,完成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包括阿尔泰造山带、外准格尔造山带、天山造山带、额尔古纳造山带、内蒙古造山带、兴安造山带、吉黑造山带、准格尔地块、松辽地块。⑵.滇藏造山系位于昆仑造山带以南、扬子地台以西的我国西南部。记录了晚古生代以来随着古特提斯洋为新特提斯洋所取带,其两侧欧亚大陆冈瓦那大陆复杂的相互作用历史。沿着喜马拉雅山分布的是印度板块北部边缘。包括可可西里—巴颜喀拉造山带、羌塘地块、三江造山带、冈底斯—念唐古拉造山带、北喜马拉雅造山带。⑶.中央造山系(秦祁昆造山系)的原型是由一系列微板块加上分别位于现今北面(古亚洲洋)和南面(特提斯洋)的两列不同时期的小洋盆组成。包括秦岭、祁连、昆仑、柴达木、阿尔金造山带。3.威尔逊旋回概念、过程?威尔逊旋回指大陆裂解到大洋开闭的整个过程。威尔逊将大洋盆地的形成及其构造演化归纳
本文标题:大地构造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66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