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八单元角度
第第八八单单元元角角度度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受到看待事物、处理问题,从不同角度出发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的启发,并学习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全面客观地分析、解决问题。2.围绕“角度”这一主题展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3.引起学生对“角度”这一单元主题的更深的理解和思考。教学重点、难点:《牛和鹅》主要记叙了“我们”害怕鹅,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古诗二首》主要抒发了两位诗人登山游览时的不同感受。《丢失的骆驼》主要记叙了丢骆驼的人在四兄弟的帮助下找回了骆驼的故事。《两个农夫》则讲了两个农夫卖牛、买牛的不同做法,导致不同结果的故事;这两篇拓展阅读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课时安排:牛和鹅2课时;古诗二首1课时;两个农夫1课时;丢失的骆驼1课时;语文天地3课时牛牛和和鹅鹅教学内容:《牛和鹅》通过记叙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饿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的故事,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教学目标:1.掌握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屁股、破碗、池塘、惹怒、掐住、无缘无故、胳臂”等词语。2.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感悟课文,了解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教具:PPT课件教学步骤:第1课时一、导入1.孩子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课件:牛和鹅的图片)谁来说说牛和鹅有什么特点?2.谁来读读这句话?你相信这句话吗?(课件:“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3.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书:牛和鹅)4.那谁对作者有了解?来介绍一下儿。(课件:任大霖的简介)二、初读课文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13个)那我就找13个人来读,在他们读的过程中,其他人要认真听,看谁读得又正确又流利。2.看课后生字,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碗、塘的字型;掐右半部分)形近字:碗、惋,扳、板,塘、唐,缚、博;画词3.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回忆概括的方法]4.请大家自由朗读你觉得有意思的部分。三、作业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完成生字、日积月累,读课文,抄词一词一遍。第2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牛和鹅”,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在继续学习之前,谁先来回忆一下儿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二、精读课文1.作者一开始就点明了大家的一个认识,谁来读读?(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2.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3、4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在书旁写上你的感受。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板书:欺负)3.谁来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4.请大家看大屏幕,谁来读读?(课件:孩子们大喊了一声,急急逃跑。这使鹅追得更快了。我吓得腿也软了,更跑不快。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地赶上我,“吭,吭”地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下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这段话,自由朗读,边读边画出描写鹅的词语,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鹅的不可一世、不怕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鹅)那你能读出鹅的不可一世和作者的狼狈不堪吗?[感情读]5.我们害怕鹅,可是金奎叔不怕啊!请大家看大屏幕,谁来读读?(课件: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下面请大家像刚才一样从文中找出这段话,自由朗读,边读边画出描写鹅的词语,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挣脱”“连飞带跳”“落”等词语生动地再现了老雄鹅害怕的样子)你能读出鹅的害怕吗?6.不可一世的老雄鹅被金奎叔赶跑了,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通过这件事,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11、12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在书旁写上你的感受。(板书:不欺负)7.是啊,金奎叔的话让作者永远难忘!谁来读读金奎叔说的话?那么作者把金奎叔说的话总结了一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8.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启发?谁来说说?(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板书:角度不同)9.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10.(课件: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孩子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三、作业完成练习册,读课文。板书:牛和鹅欺负不欺负角度不同古古诗诗二二首首教学内容:《登飞来峰》的作者是北宋时期大政治家、大诗人、散文大师王安石。这首七言绝句是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时写的。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题西林壁》的作者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在庐山北麓。这首七言绝句是苏轼于宋神宗元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写下的。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苏轼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PPT课件教学步骤:一、精读《登飞来峰》1.孩子们,你们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课件:飞来峰图片)2.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板书:登飞来峰)3.我们上学期学过王安石的一首诗,谁还记得?(《泊船瓜洲》)那谁对王安石有印象?来介绍一下儿。(课件:王安石的简介)4.谁能把这首诗读一遍?在他读的时候,其他人要认真听。我们一起把这首诗再读一遍。5.现在请大家四人一组自由朗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逐句了解诗歌,读](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课件)6.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7.《登飞来峰》前两句的侧重点是什么?后两句呢?8.“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9.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什么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件:诗人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塔下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从而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身在最高层)10.我们再一起带着感情把这首诗读一遍,能背的尽量背。二、精读《题西林壁》1.下一首诗,题目是什么?(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谁知道讲的是哪儿的景色?(庐山)(课件:庐山的图片)2.作者是谁?(苏轼)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一首诗,谁还记得?(《饮湖上初晴后雨》)那谁对苏轼有印象?来介绍一下儿。(课件:苏轼的简介)3.谁能把这首诗读一遍?在他读的时候,其他人要认真听。我们一起把这首诗再读一遍。4.现在请大家四人一组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一想: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逐句了解诗歌,读](课件)5.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同时阐明了一个什么哲学道理?(说明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不可能一眼看到庐山的全貌。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课件)(板书:身在此山中)6.我们再一起带着感情把这首诗读一遍,能背的尽量背。7.孩子们,学了这两首古诗后你有什么收获?三、作业完成练习册,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板书:古诗二首登飞来峰题西林壁身在最高层身在此山中两两个个农农夫夫教学内容:这篇课文写了两个农夫在秋收后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一个认为趁天冷之前卖牛可以从中获利,另一个认为天冷前买牛节省金钱。买卖成交后,两个农夫却分别得到了不同的后果。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2.从故事中受到教育,明白考虑问题要全面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从故事中受到教育,明白考虑问题要全面的道理。教具:PPT课件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两个农夫》。(板书:两个农夫)二、初读课文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8个)那我就找8个人来读,在他们读的过程中,其他人要认真听,看谁读得又正确又流利。三、精读课文1.请大家看大屏幕,谁来读读?(课件:金钥匙的内容)2.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两个农夫最后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为什么?他们还应该想到什么?3.如果让你给这两个老农提建议,你会提些什么?四、作业完成练习册,读课文,抄词一词一遍。丢丢失失的的骆骆驼驼教学内容:《丢失的骆驼》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人丢失了一头骆驼,到处寻找时碰到了四兄弟,四兄弟将这头骆驼的特点描述得十分准确,丢骆驼的人误认为是四兄弟偷了骆驼,后来在法官的帮助下四兄弟澄清了事实,并帮这个人找回了骆驼。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日里看待问题的角度要细致,要全面,要从客观出发。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教具:PPT课件教学步骤:一、导入一个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四兄弟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这个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丢失的骆驼》这篇课文后,相信你们就明白了。我们一起来学习《丢失的骆驼》。(板书:丢失的骆驼)二、初读课文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20个)那我们就“开火车”把课文读一遍,看谁读得又正确又流利。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回忆概括的方法]三、精读课文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四兄弟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这些详细的情况四兄弟是怎么知道的?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在书旁写上你的感受。(1)四兄弟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感情读,抓句子理解](2)因为老大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老二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老三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老四看见,所以知道。(课件)2.那么为什么四兄弟能帮助主人找到丢失的骆驼呢?3.读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4.四兄弟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八单元角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84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