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金融学热点问题总结(DOC35页)
一、供给侧改革1.继续推进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报告》显示,五年来,我国依靠改革破解经济发展和结构失衡难题,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深刻重塑,“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已成为中国的品牌名片。同时,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也取得明显成效,仅在以钢铁、煤炭等行业为重点“去产能”中,已退出钢铁产能1.7亿吨以上、煤炭产能8亿吨,安置分流职工110多万人。这些成果离不开国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努力。李克强提出,2018年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要实现GDP增长6.5%左右、CPI涨幅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等。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报告》明确提出,2018年,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关乎群众和企业切实利益的网络提速降费上,《报告》带来一个好消息:2018年将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发展壮大新动能的同时,要继续破除无效供给。政府工作决心之强从《报告》提出的目标可见一斑:2018年再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淘汰关停不达标的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1.在中国新的金融监管架构之中,央行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两会)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现在还在进行之中,在本次人代会最后几天,可能代表们还要就国家机构改革研究讨论,其中也包括金融监管体制进一步改革。一些主要的内容,在去年7月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所披露的消息里,已经说明了金融改革的一些主要思路,包括其后成立了国务院金融稳定与发展委员会,其办公室放在人民银行,这些都表明人民银行将在新的金融监管框架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现在这个作用,我个人体会,一个是有一些金融监管的空白,过去的监管体制出现了一些空白,这些空白可能需要尽快的弥补。第二个是金融监管有一些规则,也出现了一些缺陷,需要增强金融规则的制定。此外,还有一些已经发生的金融机构或者准金融机构的风险需要抓紧进行处置,维持金融系统的健康。这里的工作其中有一条也是人民银行要牵头,增强各个金融机构特别是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提高协调的效率。这是机构改革的若干个方面。可能大家还需要进一步再看金融机构改革还有哪些内容。当然,我们机构改革还是主要依据中国国情,也参考了国际上各种不同的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参考的过程中也研究了所谓“双峰”监管的体制,但是,我们目前觉得还是要观察一段时间,不是说我们就要采用“双峰”监管的尺度。2.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货币政策的表述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松紧适度”这个表述比较新,我们如何来理解?(两会)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这样的表述,主要是针对金融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而言的。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经济目前是稳中向好,我们看一个货币政策松还是紧,可以从几个维度,一是看信贷支持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支持“三农”,支持一些薄弱环节。另外一方面是我们支持创新领域,中国经济目前有很多创新的亮点,看这些创新的领域能不能够及时得到货币、信贷、股市,还有其他各种融资方式的支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防范金融风险,还要注意刚才那位记者提出的金融改革。所以,松紧适度主要是看对实体经济而言,我们的实体经济能不能够得到各个方面有效的支持。能不能够创造一个防风险并且能够平稳推进金融改革的外部环境,这样就为我们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供一个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从流动性角度来讲,也要松紧适度,也要基本上稳定。我们看流动性方面,主要是看市场利率是不是平稳,整个的超额准备金水平是不是合适,各方面的指标是不是在合理的范围内,这就是我们对“松紧适度”的考量。另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讲的是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要合理增长,没有讲数量和指标,这也是一个新的变化。我们知道,长期以来我们用M2来作为一个主要指标,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应该说是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也要看到一些新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就是,市场的深化和金融的创新,使得像M2这样的指标跟经济的走势的相关性变得比较模糊,有的时候预测性也变得比较不确定。全世界都有这种现象,这几年我们商业银行贷款以外的科目对M2的影响也比较大,各国都面临这种情况,所以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淡化了把M2作为一个指标,或者把M2作为一个预测目标这样的做法。这种相关性下降,它是一个规律性的事,你重新定义M2,改变M2的口径也不能够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针对这种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针对我们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们要更注意盘活存量,更注意优化货币信贷存量的结构,这样就能够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你说的这个合理增长也好、松紧适度也好。3.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了M2,但没有给具体的数字。未来应该怎么样理解M2增速?什么是合理增长,怎么去理解2018年的货币供给?(两会)由于M2指标口径总是在不断变化,主要是金融市场结构、金融产品在不断地变化,M2不是一个非常精确的衡量货币政策松了紧了的一个工具。但是这个问题既然问了的话,假定说M2的口径短期内变化不大,我们怎么看呢?如果M2和名义GDP增长速度基本一致的话,从广义货币供应量的角度来讲就是不松不紧,名义GDP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实际GDP加上GDP平减指数,也就是经过物价调整的GDP。如果M2大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货币政策就偏松一点,如果低于就偏紧一点。观察是这样观察。但是,假定条件是金融市场的结构、金融产品的结构没有太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指标,应该说还是要观察像是通货膨胀率和就业这样的指标,我们光观察GDP有时候是不够的,还是要看物价水平和就业水平,从这儿来衡量货币政策的松还是紧。再有就是今后大家的关注点可能逐渐从广义货币的数量变化,慢慢转到对于价格的关注,到底市场上这个价格在什么水平,通过统筹考虑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率来看待货币政策是松是紧。对中国来讲,现在的M2增长速度是百分之八点几。从刚才衡量的角度来看,第一是跟名义GDP相比是比较接近的,另外,你又可以看到M2增长比名义GDP稍微低一些,也还有存量的关系。过去,M2增长速度一直比名义GDP高,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池子里的水已经很多了,新进的水不一定要这么多,所以还跟存量的积累有关系。总之来讲,很难有一个非常简易的指标能让人一下子就看明白,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必须考虑多种因素,加以判断。4.货币政策如何实施(稳健中性)2018年,在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下,公开市场利率上行+流动性合理稳定有可能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从国际来看,全球货币政策进入关键时点。美国近期公布的就业数据好于市场预期,3月份加息的概率进一步增加。有机构测算,2018年美联储将会回收4200亿美元流动性。2017年我国央行虽保持存贷款基准利率不变,但先后上调了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等利率水平。因此,随着2018年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我国央行将可能提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从国内来看,虽然我国国民经济日益稳中向好,好于预期,但是内在增长动力还需培育和巩固,货币政策要注意稳增长与去杠杆、防风险的平衡。一方面,要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另一方面可采取定向降准、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等货币工具来“削峰填谷”,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维持流动性的合理稳定。5.如何构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双支柱”监管框架文章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深化金融改革时强调,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其中,“双支柱调控框架”是较十八大报告全新增加的内容,也是未来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在《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6年四季度)》中首次提出。今年7月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双支柱”调控框架。这次,在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表明其作为金融调控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定位。货币政策属于传统宏观政策,过去主流央行的政策框架以货币政策为核心。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监管当局普遍认识到只有货币政策对于维持金融系统稳定还不够,很多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是由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缺失导致。于是,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以及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提出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国人民银行早在2009年就开始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并于2016年将原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与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包括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个方面。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建立,弥补了以往货币政策框架和微观审慎监管的空白,引入了逆周期调控因子,目的是更好地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实践证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是我国在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实践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初步发挥了功效。首先,更加全面地对社会融资活动进行逆周期调节,促进银行体系稳健运行,并及时将互联网金融创新纳入宏观审慎监管;其次,有助于抑制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资产价格泡沫化趋势;最后,增强了金融宏观调控的前瞻性、有效性,维护了金融稳定。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宏观审慎政策为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和传导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已逐渐清晰,下一步还需要对相关机制进行加强和完善。首先,要持续加强货币政策在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一方面,加强人民银行对流动性便利和公开市场操作等不同工具的搭配使用,保证市场流动性维持在合理水平,推进货币政策向更加个性调控转型,增强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政策利率的信号作用和对市场利率的有效引导。目前货币政策利率向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传导较好,但是对信贷市场的传导仍然较弱。其次,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宏观审慎监管从宏观角度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进行监控,在分业监管格局下需要有专门部门进行协调。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并将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未来,应充分发挥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作用,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落实监管职责,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和逆周期调节,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最后,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复杂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需要不断丰富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的内涵和外延,如继续将跨境资本流动纳入MPA,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充分发挥好金融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既防范金融风险,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文章二:作为金融宏观调控改革的重要政策指南和行动纲领,双支柱调控框架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改革和完善传统货币政策,构建新型货币政策框架(即货币政策支柱);二是改革和完善传统金融监管政策,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即宏观审慎政策支柱);三是在同一个整体政策框架下,强调两个支柱之间的充分协调和配合。首先,我们来看作为支柱之一的货币政策。在“双支柱”调控框架下,货币政策已不再简单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货币政策,而是孕育着若干重要的转变、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现代金融体系下的宏观调控需要,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效果。从实践情况来看,央行目前已经在做的工作除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之外,还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SLF)、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抵押补充贷款(PSL)、中期借贷便利(MLF)和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等多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增强了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并为后续货币政策框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如果从稍长远的视角来看,在全球范围内,货币
本文标题:金融学热点问题总结(DOC35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9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