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信用经济概论去兵、去食,不可去信。民无信不立。信则人任也。——《论语·颜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孟子》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战国思想家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苏)高尔基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美)富兰克林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日)松下幸之助1.1信用概念的内涵一、关于信用定义的几个主要观点《辞海》(1999年缩印版):①信任使用②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他人信任③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多产生于货币借贷和商品交易的赊销或预付中《朗文当代英语词典》:①信仰或相信某事物的正当合理性②在还债或处理货币事务中受信任的品质③购买商品或服务后一段时间内偿付的制度社会学中的信用:指一种价值观念以及建立在这一价值观念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基于伦理的信任关系图克:信用是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康芒斯:信用是一种制度,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往往涉及到时间间隔及法律上“债”的概念马克思:信用是以有偿和计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或让渡二、信用的定义广义而言,信用(credit)是二元主体或多元主体之间,以某种经济生活需要为目的,建立在诚实守信基础上的心理承诺与约期实践相结合的意志和能力。从本质上看,现代信用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建立信任关系,把信任作为一种商品,并以此为约束,提供和获得相应的资金、物资,服务,追求效益的手段和能力。简单的说,信用是一种建立在信任(trust)基础上的能力,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取资金、物资和服务的能力。三、信用的内涵信用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概念。广义的信用的基本内涵就是指信任。广义的信用属于社会范畴。各种信用的定义都以信任为基本内容,大体上可以把信用划分为四个层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各有差别,交织构成广义的信用。1.信用是一种心理现象老李办事不讲信用。他是个诚实守信的好同志。当信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时,其心理特征和基本表现就是信任和安全感。心理上的信任是一切信用活动形式的共同基础,是市场秩序和效率形成的前提。2.信用是一种能力交易的一方以未来偿还的承诺为条件,获得另一方财物或服务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信用是一种禀赋,一种无形资产。信用越高,这种资产就越大,相应可以产生的负债也就越多。3.信用是一种经济活动赊销,预付,借贷第一,信用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投资活动。第二,信用是一种有时间间隔的经济交易活动,在交易中形成债权债务关系。4.信用是一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商业信用,信用管理,信用体系,信用制度狭义的信用概念则属于经济范畴,指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借贷关系或契约关系。信用是借贷资本——用于借贷的资本或者说处于借贷关系中的资本——的运动形态。实体资本是通过资本在实体经济中的运作获得回报——利润;借贷资本不参与实体经济的运作,其回报称之为——利息。处于货币形态的借贷资本,只需把货币贷出,不需要营运,即可坐享利息回报。这体现了货币自我增殖的天然属性,如同树能自己结出果实。我们今后所有提到的信用、资信、征信等概念,指的都是狭义概念的信用,我们研究的也是经济学上的信用概念。三、信用的起源与产生信用是一个很古老的经济范畴:公元前300年,孟尝君放债:“得息钱十万”战国时期《管子》: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贫士之受债于大夫者几何人?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皇帝汉谟拉比编制的第一部法典(Hammurabi’scode)中规定:贷谷的利息达本金的1/3,贷银则达1/5,债务人如无谷物和银子还债,应以其他动产作抵;债权人不得在不通知债务人的情况下取走其谷物抵债;等等信用的产生:剩余产品出现----实物交易产生----货币出现,物物交换更容易达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不便----卖主同意赊账----最早的信用关系产生商品买卖领域的信用----支付手段领域的信用----借贷活动的出现1.2信用经济与信用关系一、“信用经济”概念的由来德国历史学派代表人物布鲁诺·希尔布兰德(BrunoHildbrand,1812-1878)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以物物交换为主的自然经济时期——以货币媒介交换的货币经济时期——以信用为媒介的信用经济时期魏克赛尔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纯现金经济、简单的信用经济、有组织的信用经济、纯信用经济四个概念二、无处不在的信用经济现代经济可称之为“信用经济”债权债务关系不所不在,相互交织,形成网络,覆盖整个经济生活企业单位借入贷出资金政府部门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发债和放债金融部门资金余缺调剂,同业借入和拆出个人的存贷款业务,与他人的资金借入和借出三、社会信用关系1.信用关系中的个人个人是指任何有货币收入的人。个人的货币支出以其货币收入为度。个人收入结余:防老防病,防备意外,子女教育,购买住房等其他耐用消费品等。个人入不敷出:偶然的疾病,失业,天灾人祸,收入下降却没能改变消费习惯等。个人作为一个整体,几乎在任何国家中都是货币盈余(供给)方,从而是货币的主要贷出者。中国居民的货币盈余:手持现金、银行储蓄存款、国债股票基金等有价证券。2.信用关系中的企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既是巨大的货币资金需求者,又是巨大的资金供给者。企业从创业之初到日常经营,由于种种原因经常会出现赤字:较长的生产周期、季节性资金需求、平衡市场波动的资金支出等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资金调剂。有直接调剂,更多是通过金融媒介进行调剂。在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两方面比较,在绝大多数国家中,企业通常是货币短缺(需求)方。3.信用关系中的政府政府的货币收支主要是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财政收支。收大于支,形成财政结余;收不抵支,形成财政赤字。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财政赤字现象非常普遍。赤字的形成,在有些年份是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政策,企图缓和经济危机的结果,有时则是各种矛盾集中的反应。政府一般是货币资金的需求方,所以赤字现象普遍存在并且规模可观。2009年我国财政收入达到68477亿元,增长11.7%。财政赤字在人大批准的预算之内。全国财政收入11.7%的增长,是在2009年我国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企业效益下滑、大规模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等带来的严峻挑战下实现的。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财政收支矛盾十分尖锐的一年。2009年1至4月,受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效益下滑以及结构性减税的影响,财政收入曾大幅下降。5月份以后收入逐步回升,特别是8月份以后持续30%左右的高幅增长为全年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基础。2010年,我国财政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复杂。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加强“三农”、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保障性安居工程、节能减排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需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且基数大、刚性强。支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也需要财政增加投入。2010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一方面不能减弱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防止过早退出导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得而复失;另一方面又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国际收支中的盈余和赤字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支集中反映在该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一国来自外国的所有货币收入少于对国外的所有货币支出,有赤字,称为国际收支逆差;反之,有盈余,称为国际收支顺差。国际收支顺差是向别国提供信贷的资金来源;国际收支逆差,则该国必须从外国借入资金以平衡赤字。进入新世纪以来,除2001年,其余年份我国均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刚过去的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格局,其中经常项目顺差额较上年下降35%。同时,国际储备资产增加额比上年下降18%。4.作为信用媒介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有自身的经营收入和支出,结果可能是盈余或者赤字。金融机构作为信用媒介,要聚集社会闲散资金,从而形成负债项目,即债务;要把聚集的资金通过贷款、同业拆借等方式分配出去,形成资产项目,即债权。当负债大于资产,金融机构会设法将盈余资金加以运用;当负债小于资产,金融机构会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单位:亿元项目20052006总资产200332.6229693.9国外资产13850.015953.7储备资产16400.922103.0准备金存款15436.221043.3库存现金964.71059.7对政府债权11418.312745.8央行债券20698.724520.3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14260.518219.9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8357.89018.6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87423.498875.7对其他居民部门债权16085.916612.6其他资产11837.311644.3总负债200332.6229693.9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负债163061.8183139.5纳入广义货币的存款154547.6175468.7企业活期存款47508.955521.8企业定期存款19997.822418.5居民储蓄存款87040.997528.4不纳入广义货币的存款8287.57381.1可转让存款1631.61714.4其他存款6655.95666.7其他负债226.7289.7对中央银行负债1802.01860.8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5542.15227.3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7571.911282.4#计入广义货币的存款986.22665.8国外负债971.0858.6债券发行1353.81354.0实收资本5240.56936.5其他负债14789.619034.91.3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1.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信用是商品交换的前提和基础,而商品交换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商品经济的核心内容是商品交换,商品交换以等价交换为原则,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其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仍是商品交换,其基本原则仍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等价交换。2.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首先,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可以保障市场发挥效率。其次,信用制度与信用管理体系减弱了信用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减少了潜在的欺诈行为,延长了交易的持续性,保障了市场的健康发展。最后,信用管理行业及其机构的社会化信用服务活动,进一步保障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3.信用是市场经济中主体经济活动的启动器从企业来看,企业是社会信用活动中最活跃的层次,是巨大的信用供给者和需求者。从金融机构来看,信用是其经营的根本。从个人与家庭看,购买股票和基金,就成了信用供给者;分期付款购买住房和汽车,就成了信用需求者。4.信用是金融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金融活动是市场经济的血液和命脉,而信用则是金融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以信用为基础,诞生了金融活动的主要机构——银行以信用为本质,银行的信贷活动不断发展,称为金融活动的主体以信用为依托,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金融市场蓬勃发展。5.信用为市场经济活动与交易创造了工具与基本条件信用创造了信用流通工具和转账结算制度,节约了社会流通费用。信用改变了资本存在形式,促进了社会产业资本再分配和社会利润率的平均化,使社会生产平衡稳步发展。信用广泛集中了社会各种资本和收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扩大和发展。二、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1.信用创造了信用流通工具和转账结算制度,使经济活动与交易日益信用化信用通过创造信用工具和信用交易方式刺激、调节并加速了消费,扩大了需求。信用活动和信用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使
本文标题:金融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0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