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山东半岛包括济南、青岛2个副省级城市和烟台、威海、潍坊、淄博、日照、东营6个设区的市,辖66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7.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6.6%;人口389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3%。其中,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6市为沿海地区,青岛、烟台、威海3市也称胶东半岛地区。本区聚集了全省主要的优势资源和先进生产力,是带动全省经济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区域,也是全省发展水平最高、潜力最大、活力最强的经济区域。在新一轮战略机遇期来临之际,依托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已形成的产业基础,用区域经济的理念对本区发展进行整体谋划,对于实现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一、条件与环境(一)区位与资源。1.地理区位优越。山东半岛地区地处亚太经济圈西环带和黄海经济圈的重要部位,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经济联系密切,文化渊源深厚,在整个东北亚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国内地理环境看,本区介于京津唐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之间,南靠江浙沪,北邻京津辽,西与山西等能源基地和大西北相通,既可接受多方辐射,又有着广阔的发展腹地。完善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强化了区位优势:区内交通发达,形成了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相互补充的立体化交通网络。铁路通车里程852公里,各市驻地均有列车直达;公路通车里程3.64万公里,各县城均有二级以上公路相通。其中高速公路1064公里,密度达到1.5公里/百平方公里,处国内领先水平。济南、青岛、烟台三大空港均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已开通国内外航线300多条。港口年吞吐能力1.72亿吨,实际吞吐量2.2亿吨,居全国第四位,其中外贸吞吐量居全国第二位。区内有12个一类和15个二类对外开放港口,服务范围涉及黄河中下游、华北和西北等广大地区。2.资源条件良好。本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兼具南北方气候特点,宜于多种动植物生长,有着发展名优农产品和特色农业的特殊优势。区内已发现矿产资源128种,是全国最大的黄金生产基地和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建材、滑石、菱镁矿、石墨等矿产资源均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海洋资源是本区的特殊优势所在,有海岸线约3000公里,其中基岩海岸约2000公里,海岸带和近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数十种矿产,渔业产量、原盐产量、地下卤水储量和可建深水泊位的天然港址均居全国第一位,有着建设深水大港的独特优势,也是发展核电的理想区域。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民俗旅游资源丰富,有的已成为国家乃至世界级的旅游热点。(二)经济技术基础。1.综合经济实力较强。2002年,区内生产总值达到701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6.5%;人均生产总值为17990元,分别为全省、全国人均水平的1.5倍和2.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67元,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和2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7%和48.1%。全省20个进入全国百强的县市,其中15个在半岛地区。2.外向型经济发展初具规模。2002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04亿美元,占全省90%;其中出口总额为188亿美元,占全省89%;人均出口482美元,分别为全省、全国人均水平的2.1倍和1.9倍。当年实际利用外资53亿美元,占全省90%。3.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农业:本区是全国重要的油料、水果、蔬菜和海产品等高效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2002年农业增加值621亿元,占全省的44.7%。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全省100家省级龙头企业,半岛地区占了61家,其中8家进入了全国重点龙头企业行列,全省农产品加工出口前30位的企业几乎全部在这一地区。工业: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12亿元,占全省的72%;利税总额825亿元,占全省的70.9%。已形成了能源、电子、机械、纺织、冶金、食品、化工、建材等一批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涌现出海尔、青啤、海信、澳柯玛、山东电力、浪潮、齐鲁石化、潍坊海化、新华制药、晨鸣、华泰纸业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企业,全省20个国家驰名商标和出口100强企业绝大部分集中在半岛地区。服务业:港口口岸、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信息技术、科技教育、金融保险和旅游等传统和新兴服务业均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4.城市体系比较完善。山东半岛城市群已经跻身于全国6大城市群行列,全省48个城市,有30个在半岛地区,已形成3个特大型城市,3个大城市,24个中小城市。5.园区经济层次较高。区内拥有76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占全省的75%;其中,15个国家级开发区全部在半岛地区,一些实力较强的民营经济园区也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2002年,国家和省两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694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21.2%,占区内生产总值的8.9%;实际利用外资17.8亿美元,占全区的33.8%;出口总额59.4亿美元,占全区的32%。在2002年12.4%的生产总值增幅中,有4个百分点是由园区经济拉动的,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6.技术、文化素质较高。全省高层次的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机构、设施和人才都主要集中在半岛地区,劳动者素质较高。(三)机遇与挑战。1.机遇。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又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一期间,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国内环境,对于半岛地区来说都孕育着新的机遇。从国际环境看:一是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仍将是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这不仅可以为本区的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也有利于本区利用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二是我国与港、澳和东盟经贸关系的不断加强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特别是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加速形成,将为本区经济走向世界、取得有利的国际竞争地位提供区域平台。三是国际间产业转移加速,我国正在成为跨国公司进行战略投资和产业转移的重点国度,特别是韩国和日本,相当一部分企业有向中国转移的意向。这对占尽天时地利的半岛地区来说是十分难得的机遇。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本区作为全省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可利用已抢占的先机继续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以更快、更好地发展自己。同时,国家已把利用国外产业转移机遇建设现代化制造业基地作为一项重要战略选择,这对已形成较好制造业基础的半岛地区极为有利。2.挑战。在充分认识有利条件的同时,对面临的挑战也应有一个清醒的估计:一是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半岛地区若仅以单个城市的力量参与国际竞争,则很难与一些国家集团相抗衡。二是经济国际化趋势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为本区提供参与世界经济循环机遇的同时,由于关税保护的不断减弱,也将使区内一些弱势产业和汽车等新兴产业处于不利的地位。三是国内区域经济融合步伐加快,区内城市以往形成的对一些单一城市或地区的比较优势正在消失。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辽东半岛、福建沿海等经济板块的形成与发展,对半岛地区的迅速崛起构成了新的竞争压力。3.制约因素。半岛地区自身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发展的因素:第一,半岛地区优越的发展条件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发展水平、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与两个发达三角洲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形成全国经济强区尚需付出极大的努力。第二,与两个发达的三角洲相比,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中心向周边扩散、珠江三角洲依托港澳向内地扩散,都有着地域上的唯一性,而半岛地区邻近日韩的优势却面对着天津、大连等港口城市和东北三省的强力竞争。特别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更是增强了东北三省的竞争实力。第三,港口腹地竞争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由于本区主要港口多处在半岛探入黄海的狭长部分,区内的青岛、烟台、威海三大港口与腹地之间的直线运输距离分别约比天津港长200公里、300公里和400公里,比连云港长100公里、200公里和300公里,加上没有直向干线铁路与陆域纵深连接,因而,约90%的货源吞吐只能靠省内支撑,腹地开拓比较困难。第四,首位城市功能不强。作为本区最重要城市的青岛和济南两市,人口规模(市区非农业人口)仅居全国的第16位和第14位,经济规模仅居全国的第10位和第18位,要建成国际化大都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五,淡水资源不足已成为本区发展的突出“瓶颈”,这对发展钢铁、木桨造纸、化工等大进大出的临海制造业和大规模城市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第六,经济环境尚待进一步优化。此外,还有自然生态脆弱、环境恶化等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应对。二、思路与目标(一)基本思路。今后几十年是本区发展的关键时期,综合分析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宏观环境,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总的说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只要能牢牢把握宏观环境有利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做足做好与日韩两国产业协作这篇大文章,在京津唐和长江三角洲两大城市群之间迅速崛起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经济区是完全可能的。基本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五个统筹”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突出“开放、融合、发达”三大区域特色,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住结构调整主线,搞好资源优化配置,依托大型港口和陆路交通枢纽,积极打造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国际化都市群和面向日韩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两大品牌,着力形成带动全省、服务黄河流域的龙头区域和继长江、珠江两个三角洲之后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活力最强、最具核心竞争能力的经济增长极。(二)指导方针。1.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总要求,深化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各项改革,为区域发展注入活力。2.坚持以国际化为导向。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已形成的经济基础,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3.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握国际产业转移大趋势,从全局性、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高度来构建经济结构框架,推动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全面升级。4.坚持以科技为先导。把发展置于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以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5.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逐步推行绿色生产总值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推动人口、经济、社会、生态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6.坚持区域一体化方略。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总趋势,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部门经济束缚,按照区域一体化和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加强统一规划,搞好资源整合,优化生产力布局,完善统一市场,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实力。(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围绕形成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极的战略目标,突出半岛城市群建设和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两大重点,贯彻“五个统筹”的新的发展观,推动区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本区建成环黄海经济圈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群和面向日韩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着力塑造和展现六大形象——功能完善的国际化都市群形象、繁荣发达的经济大区形象、活力充沛统筹协调的城乡经济形象、开放融合的国际化形象、文化昌明人才荟萃的社会文明形象、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形象,全面提升区域发展的质量和水平。2.具体目标。(1)发展速度。到2010年,区内生产总值达到15000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达到37000元。到2020年,区内生产总值达到32000亿元,年均增长8%,人均达到75000元,折合9000美元,比全省提前5年实现现代化和全面的小康社会。(2)产业结构。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51:42;到2020年调整为4:48:48。(3)财政收入。到2010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到2020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4)外向型经济。到2010年,全区当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50亿美元,年均增长14%;出口创汇达到465
本文标题: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28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