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5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中华资源库——2015学年高三年级12月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题1分,共计50分)1.史书记载商朝前期多次迁都,从汤所居的亳开始,其后又迁徙五次,皆不出山东省的南部和河南省的东部。最后的一次迁都是第十九代王盘庚于前1384年自奄(山东曲阜)迁殷(河南安阳),其后直至商朝灭亡,二百七十余年间,商都始终在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商朝后期农业耕作技术发展B.统治者残暴奢侈,破坏自然环境C.商朝前期自然灾害影响水稻产量D.商朝后期黄河下游水患严重2.“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B.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C.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源3戎、狄荒服。”这反映出西周A.统治范围扩大B.中央集权加强C.封建邦国众多D.政治发展不平衡4.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C.贵族们拥有世袭特权D.王室的日益腐败5.根据研究表明:土地兼并程度高的地区一般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兼并程度低的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东汉时期发生农民起义的地方基本上是现在的河北、山东、安徽等地,而陕西、河南(两汉时期最富庶之地)一带极少发生农民起义。据上述材料推断正确的结论是:A.东汉时期陕西、河南一带土地兼并程度较低B.土地兼并程度与农民起义没有直接关系C.东汉时期南方相对安定,矛盾比较缓和D.东汉时期人地矛盾严重,阶级矛盾激化6.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曾经提及:西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先并不知晓,光谓:“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这段材料说明当时的丞相A.已完全失去位尊权重的地位B.已失去了皇帝对其的信任C.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的削弱D.开始接受外朝官员的监督7.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东汉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B.文字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C.原料选择与降低造纸成本无关D.人类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中华资源库.2013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2014年1月,其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这印证了A.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B.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C.王国维的“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D.梁肩超的“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9.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在此他强调了A.信仰儒学的正当性和必然性B.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C.认知天理的渐进性和深刻性D.伦理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10.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11.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明成祖认为国体纲常重于经济利益B.明成祖认为向外商征税会侵害外商的利益C.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D.明成祖想借外商引导百姓投身海外贸易14.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A.小农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D.新航路开辟13.《史记·货殖列传》说:“孝、昭治成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辅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B.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C.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14.《雅典娜的孩子》一书中记录道:“在雅典城邦建立伊始,所有的公民、无论男女都拥有选举权,他们的第一场选举便是选择雅典城的守护神,而雅典娜和波塞冬成为最受欢迎的两名候选人。当时占人口大多数的妇女把票投给了女神雅典娜,男人们所推举的波塞冬最终遭到淘汰。男人们认为,既然雅典的女人们已经选择了一位女神作为守护神,那么妇女则不应该再享有选举权,有女神庇护的雅典女人们失去一种权利,是公平合理的事情。”此段描述A.说明了雅典所有男性享有公民权B.表达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C.反映了雅典是一个父权和夫权社会D.推动了“小国寡民”城邦的形成15.《十二铜表法》第6表第3条规定:“凡占有土地(包括房屋)二年,其他物品一年的,即因占有取得所有权。”该项法律规定A.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B.调节财产所有人与占有人之间权利矛盾C.缓和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D.导致私有财产得不到有效保护16.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中华资源库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A.需求差异B.民族差异C.生活方式D.自然环境17.1646——1716年)在《中国近况》一书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但在时间哲学,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此话反映出他A.盛赞中国在当时世界文明中的领先地位B.成为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推手C.对德意志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的不满D.维护“欧洲中心论”的观点18.《全球通史》记载:“1757年,战争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由于老威廉·皮特进入英国内阁。皮特将财力集中于海军和殖民地,同时资助在欧洲继续作战的同盟者、普鲁士的腓特列。他的战略正如他所说的,是在德意志平原上争取到一个帝国,他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材料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指A.英国内阁发展成一个法定组织B.英法战争此时发生了重大转折C.在欧洲培植了牵制法国的势力D.帮助普鲁士建立了德意志帝国19.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如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等等。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A.突出依法行政B.对君权的制约C.强调主权在民D.对权力的监控20.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这最能说明宗教改革的本质是A.反教皇是政治斗争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C.反宗教的民主革命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21.英国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据此,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主要是A.对思想解放作用有限B.是无组织的少数人行动C.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D.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有限22.有学者曾这样评论颁布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某国宪法:这部宪法“含糊不清,残缺不全。承认‘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却没有明确规定政治体制,而且这部宪法还可以同样适合于君主制。”这反映了当时该国A.政治派别复杂且各具实力B.启蒙思想不够充分C.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D.容克贵族势力强大23.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报纸宣传是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24.下图反映了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的变化,能够对这一变化作出合理解释的是中华资源库李鸿章在有关兴办工商业的奏折中说:“英国呢布运至中国,每岁售银三千余万(两),又铜、铁、铝、锡售银数百万,于中国女红匠作之利妨夺不少。曷若亦设机器自为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不独有利厘饷也(军费征收)。各省诸山,……择其利厚者次第开挖。一切仿西法行之。……酌提一、二分归官,……可以养船、练兵。”以上材料表明,洋务派举办工商业的目的是:①维护中国传统的手工业生产②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的倾销③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开支④建立近代化的中国工业体系A.①②③B.②③C.②④D.①②③④26.19世纪,民族资本家祝大椿创办上海公益纱厂,“其初纯系华人资本,后……让一部之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祝大椿这样做的原因是A.壮大企业规模,吸引外国注资B.顺应世界潮流,采取股份经营C.引进外国技术,实行产业更新D.抵制官府倾轧,依赖外国特权27.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A.变法维新B.三民主义C.民主科学D.社会主义28.1887年夏,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承认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且“自用机器缫丝以来,外销丝斤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仍准照旧开设”。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政府对民族工业转为支持的态度B.晚清政府职能混杂并实行多头管理C.缫丝企业合法地位得到政府承认D.中国更深地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9.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D.弘扬国粹以凝聚民族精神的理想30.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入侵……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经济基础,解构了那些半野蛮半原始的社会结构……虽然对此我们会心怀悲伤,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忘记,正是这些看起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社会结构构成了东方专制主义最坚实的基础,它极大地禁锢了人类的思想。”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历史传统文化因为文化传播被逐步淘汰B.文化交流和文化开放可能带文化损失C.不是每一种文化的所有要素都值得保护D.文化的开放使得一些弱势文化趋于灭亡31.在十月革命前两周,列宁指示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军队要给士兵放假,以便组织他们回乡进行“关于立宪会议的鼓动工作”,争取农民选票以便“在立宪会议中获得多数”。在十月革命的前夜,布尔什维克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文中的“号召”中华资源库实践《和平法令》的精神32.下面的示意图说明,在经济危机打击下,德国的失业人数迅速增加,但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专政后,失
本文标题:山西省山大附中2015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6685 .html